
展覽海報
2018年11月21日,由桂林市花橋美術館主辦的“桂林山水歌——姚奎桂林壁畫創作和寫生回顧展”在桂林市花橋美術館開幕。

開幕式現場
本次回顧展共展出姚奎水彩寫生原作24幅,文史資料文獻10余篇,名家賀詞10余份,歷史書信、報刊、畫冊等30余份以及精美衍生品若干。通過本次展覽進一步挖掘出不同年代保存下來的作品,向大眾分享藝術之美、山水之美、人文精神之美。

姚奎 桂林山水歌(陶瓷馬賽克鑲嵌壁畫)2.56x11.56m
姚奎1964年在桂林市展覽館完成的壁畫《桂林山水歌》,不僅是新中國成立至60年代末屈指可數的幾幅大型壁畫中的一幅,也是新中國第一幅建造完成的現代裝飾壁畫,第一幅大型馬賽克陶瓷鑲嵌壁畫,姚奎一生唯一的壁畫實物。

嘉賓合影
姚奎為此壁畫寫了一段文字:
人們有一種說法,現實生活中越是美麗的景象,越是難以再去藝術表現。象黃山、桂林,奇妙境界自然天成,確是拙手難以超越。作為畫家,不安于停滯,樂于挑戰,希望再造自我心中的情景。
一九六四年,我從壁畫專業畢業兩年,首次接受為桂林市展覽館休息廳設計壁畫的任務,受延綿數十公里桂林山水的感染,強烈地希望把她濃縮在不到十二米的墻面上。自然山水提供給我的素材很多,不可能都做表達,只期望在有限畫面中表現出桂林山水的“神仙境界”。受瑪賽克瓷片生產技術的局限,如何從二十多種可能生產的色彩中組合出淡雅清新的情調?“江作青羅帶 山如碧玉簪”,韓愈的精彩詩句給了我深刻啟示。以象表意,舍去表面的熱鬧花絮,把桂林之獨特山水概括集中到詩的情境,歌的雅興之中。這幅早期的壁畫嘗試,受到吳冠中老師的鼓勵,曾被數種壁畫論著選用圖例。

姚奎之子姚庚致辭

陳統星致辭

陸楚石致辭

張清方致辭

朱軍山致辭

岳景融之女岳鑫致辭

桂林市花橋美術館館長邱麗萍接收姚奎畫作并頒發館藏證書

朱軍山宣布展覽開幕

歷史文獻資料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策展人吳莘嵐
展覽前言
陳履生:傾聽姚奎的“桂林山水歌”
20世紀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社會在轉型到現代之后的一切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與國家和政權相關的為公眾所共享的公共設施的增多,使得公共性的問題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新的亮點。可是,因為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特殊原因,新設立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公園等公共文化設施,實際上是一種不充分、不完善的現實。而新中國的歷史發展從城市規劃到公共建筑,把公共性的問題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上,并付諸實施,因此,當天安門上升起五星紅旗之后,一個規劃天安門廣場的公共空間的營造,即此展開。

姚奎 桂林龍勝 28x54cm
新中國開始的以大規模城市建設為主導的公共環境的營造與公共藝術的創立,為20世紀后半葉公共藝術的發展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在近70年的歷史發展時期內,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一些與公眾發生關聯的公共建筑和公共藝術,但是,因為歷史的原因,其中的絕大多數都不復存在。在今天所剩無幾的作品中,梁思成設計的桂林市花橋美術館的建筑,以及與建筑相關的姚奎同時期創作的壁畫,就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典型的個案。

姚奎 靈渠波影 39x42cm
作為一座公共建筑,桂林市花橋美術館設計的始初就考慮到與之相關的公共環境和藝術的裝飾性,使得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就安排了壁畫。這也是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的首都機場壁畫所形成的一個新中國美術的傳統。在這樣一個傳統中,綜合性的考慮,建筑與壁畫的有機結合,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都集成為一種與地域、與周邊相呼應的關聯。花橋美術館的建筑與壁畫的整體性的設計,應該說是新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

姚奎 象鼻山遠眺 80x80 cm
1964年,年僅28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姚奎經由校方推薦,作為梁思成先生的助理承擔了壁畫的創作。他從收集素材到實地寫生,再到創作,所發生的一切,以及所遺留下來的具體的作品,對于研究這個時代的裝飾繪畫和工藝美術都提供了最直接的個案資料。而與這一歷史相關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20世紀以來發展工藝美術的主力和領軍,在學科化教育的創立與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傳統手工藝,比如陶瓷、染織、雕刻、漆藝等等,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重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和自身發展。他們從裝飾、造型的美學提升,以及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融會貫通,豐富了新中國的美術創作。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師生為代表的裝飾性繪畫,包括壁畫,也成為這一時期藝術發展中的一個獨特的品種。當然,與具體的公共空間的契合問題,也正是這一時期裝飾藝術的特點。

姚奎 江作青羅帶 山如碧玉簪 41x53cm x3
姚奎的壁畫在這個時期的壁畫創作中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1959年黃永玉、周令釗先生為革命博物館創作的木板壁畫,而首次以馬賽克鑲嵌表現出了工藝的特點,這應該說是其突出的表現。這一創作無疑是一首獨特的“桂林山水歌”,它的青綠的整體色調以及具有裝飾性的構成,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同于一般繪畫的表現方法。正因為這樣一種裝飾性手法的運用,讓人們看到了這樣一種唯美主義的表現所呈現出的那個時代中的獨特的審美取向。
非常幸運的事,這幅壁畫在歷經坎坷之后而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并能夠恢復到如今非常完善的狀況,使得我們今天能夠由此來回顧這一段歷史,還可以從歷史的故事中生發出與時代和人生相關的感嘆。而用一個特展的方式,把壁畫以及與之相關的素材,包括姚奎所畫的桂林山水寫生集合到一起,不僅有利于公眾更好地了解這幅壁畫的創作過程,還能夠由此看到那個時期的藝術家的創作方法,以及他們的嚴謹和認真,他們的一絲不茍和不遺余力,所有這些都表現出了這個時代的藝術特色。
因此,在這個展覽所具有的鮮明特色中,與建筑,與時代,與公共環境和公共藝術,以及與一位藝術家成長的過程,都是值得研究的具體內容。而這一個案正是基于這一現代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的保存而展開的,有了它,就有了得以見證歷史的最為直接的例證。所以,這一展覽是一段歷史的呈現,也是一段歷史的回顧,而這一展覽還能夠引發公眾和學界重新審視中國的現代裝飾藝術,重新認識現代中國的壁畫藝術以及發展。
2018年11月1日于常州雅集園
藝術家簡介

姚奎
姚奎,1936年6月生于山西省垣曲縣。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立功入黨。1957年在部隊自學美術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1962年畢業于裝飾繪畫系壁畫專業。后即分別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文化部出版局工作。1971年后,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報》編輯部組長、創作室主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助理。曾任《中國書畫》執行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副總編輯。1990年后移居加拿大,往來于國內外進行藝術創作。2007年7月病逝于北京。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名國畫家。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約14次,參加全國性美展和國內外藝術聯展數十次。5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個人畫集4種,獲得多個國際國內和一個重要的國際藝術獎項。他的裝飾性繪畫和中西結合的重彩國畫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在中國美術界具有影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