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二時許,華東師范大學中北校區靜怡的麗娃河邊,《雪堂雅集:羅振玉、王國維的學術世界》展覽開幕式在別具一格設計風格的建筑——華東師范大學中北校區漢辦基地一樓(原物理樓)隆重舉辦,諸位到場嘉賓再次加重了這一展覽的學術分量,引得路人的紛紛駐足觀看。

嘉賓合影


展覽圖錄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西泠拍賣攜手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并得到各方支持,終將“雪堂雅集”這場規模頗大的近現代學人翰墨的盛宴呈獻于世。本展覽隆重呈獻近200件珍貴展品,廣泛涉及書畫、青銅器、碑帖、稿本、信札等類別,旨在全面公正地反映清末民國時期中國學者中以挽救遺佚的古典學術自任的“羅王之學”。就結構而言,本次展覽共分“博古養新”、“羅王集林”、“滄海遺音”、“甲骨四堂”、“海外神交”、“羅王學派”六部分。




嘉賓觀展現場
而之后進行的《“羅王之學”與現代中國學術之流變》座談會更是邀請到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多位相關學者、獨立學者及羅振玉、王國維后人到場并依次發言,就羅振玉、王國維及其同道們在縱橫學海、存亡續絕之際,所構建的碩大無比的敦煌學、甲骨學、大內檔案、域外漢文獻等知識故地,在中國古文化的傳承研究傳播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各抒己見。嘉賓們一致指出展覽中所出現的重要拍品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新資料,其寶貴性稀缺性有目共睹。

嘉賓座談會現場
嘉賓精彩發言集錦
1.復旦大學教授 陳尚君
通過這批高質量的展品,我們可以看到羅、王兩宗當年在日本的學界、政界的交往,以及藝術、學術的交流,這些都是形成羅、王能夠在清末民初時期中日兩國影響深遠的因素。羅、王兩人在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對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國維是做了一系列開拓新學術的重大影響的論文,羅振玉則是收集、保存、整理、出版了一系列面臨被毀滅被遺失的學術材料,對學術轉型的意義非常重大。這次展覽的展品數量之豐,內容之精彩,都讓我大開眼界,也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問題,比如說董其昌的家書,內容反映出一個家族關系和家庭里孝道的問題,還有董早年的書法風格。
2.著名版本目錄學家 沈津
第一,針對本次展覽所出版的這本圖錄,作為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和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合出的一本學術圖錄,非常有學術價值,這是一種新的出版圖錄的模式。第二,展覽中最有學術價值的應該就是那些沒有公開發表過的信札,特別是董其昌早年的家書,所以這就可以給研究董其昌早年生活提供第一手材料,我看了一下這次展覽中的這些信札,非常有用,涉及到清末民初很多學者,包括清代的遺老,這些東西反映出學術、生活、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材料,這些一手資料如果能提供給相關的專家進行研究,將是非常好的。第三,我曾經對懸掛于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入口處的,羅振玉寫于1931年的“擁書權拜小諸侯”的篆字牌匾有過一些研究。我以為,這樣的書法作品的懸掛,某種程度也是對羅振玉所取得世界級的學術成就與影響的認同。
3.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嚴佐之
在展覽令我目不暇接的展品中,我有幾件特別感興趣的,像王國維《曲錄》的稿本,我剛聽說我們國家在編百部傳世經典著本,其中就有《曲錄》,這個原稿是很重要的參考。還有就是陳寅初先生未發表過的日記本,和王國維晚期的手稿,都很難得。第二點就是,我們應該向雪堂老人學習,既能夠收藏,也能夠研究。每一幅字畫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收藏者和學者進行研究,來激發出藏品的藝術性、歷史性之外,以及它在歷史研究上起到的點滴應用。現在后世對于羅、王兩者的研究差距較大,實際上我們可以打破歷史的界限,更加深入,所以我希望這樣一個展覽能夠推動羅王研究,推動近代學術史的研究。第三就是我們華師大古籍研究所早在九十年代就有跟拍賣行合作的先例,因為我覺得拍賣行也是進行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可以讓我們單純的學術研究者的眼界更加開闊,強調說明文獻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而絕非單純的推動市場價值的攀升。
4.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劉永翔
羅、王二人都可以稱之為“大家”,不能以“專家”之名限之,就像孔子一樣“博學無所成名”。我也就是研究其中的一種,比如王國維先生研究過周邦彥《清真先生遺事》,其中提到“先生家世錢塘,至父祖以上無考”,我正好偶然看到有本書說到周邦彥的祖上,《凈德集》里有周邦彥父親的墓志銘,我是為王國維先生做了一個補遺。我跟羅、王兩家也頗有緣分。在剛剛的展覽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王國維批校《顧炎武全集》。《顧炎武全集》當初是我們所整理的,如果能看到這個批校,相信我們的整理工作會完成的更加出色。
5.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虞萬里
第一,雪堂羅振玉先生在當時的環境下,以個人的力量整理出版了涉及那么多領域的著作,留下了140冊著作,可謂是“古往今來第一人”。第二,羅振玉在慧眼識珠方面,發現并提攜王國維這樣的青年才俊一起做研究,從上海到京都,“承其大,取其精”是沒有人可以超過的,觀堂很多東西都是跟著羅振玉在做。第三,從我個人的研究出發,結合展覽中的《王國維跋 魏三體石經拓本》說一下。羅王以前的“石經”研究一半是學術,一半是古董商的行為,直到羅王,才真正建立了“石經學”研究體系。類似的流傳下來的拓本有十幾張,現在上圖收藏有四張,故宮的那張是馬衡捐贈的,有馬衡的跋。
6.近代文史研究專家 劉德隆(羅振玉曾外孫)
我們本次展覽的這個圖錄上的《羅振玉家族關系示意表》,現在來說,除了朱松齡很難有人再做出來了,感謝各位學者和西泠拍賣能夠出版這本對我們家族來說意義重大的圖錄。我們這幾年也一直都在致力于“搶救”那些八十多歲的老先生的珍貴資料,想做的人很多,但是不一定都能做,對于年輕學者的傳承也很重要。
7.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張廷銀
非常高興來參加這個活動,第一是見到了很多老先生,第二是看到了不少我自己感興趣的展品,比如書信內容,還有題跋內容。希望各位學者可以把展覽中的這些新資料做一些學術整理和研究,這些可以為我們解決一些學術問題提供,在展覽之后有一些學術成果。我有一個自己的認識,可能并不正確,就是羅、王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兩人共同開創了一個學術流派的局面,羅振玉是旗手,王國維是干將。所以這次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和西泠拍賣的聯合,也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情,搞學術研究的遇到了做收藏的。
8.復旦大學出版社首席學術顧問 陳麥青
首先感謝主辦方呈獻如此高規格的展覽。從我自身來講,我個人認為學術的發展必須依托史實“材料”的發現和發掘,當年很多學者的觀點和學術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敦煌的發現、甲骨問世、西北漢簡的出土基礎上,他們趕上了好時代,單單是那些材料的發現就足夠后面的學者研究一生甚至足夠數代人的持續發掘。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就沒有這么多“材料”的集中發現,所以新材料只能來源于兩個地方,一是圖書館、公藏機構的 “材料”。另一個是民間收藏和發現,不必諱言商業,很多“材料”的出現正是因為這些“材料”被市場化、商業化的緣故。我很高興的看到在商業化運作的過程中,商業系統和民間收藏的保護文獻意識逐步提高,由此也可以斷定中國的學術研究領域隨著“材料”的不斷出現,還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本次展覽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羅振玉致寶熙有關藝術品買賣的信札。
9.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子善
羅振玉、王國維可謂學術界的兩座高山,每次與之相關的展覽、學術活動我都能從中獲益,這次更是受益匪淺,通過這次展覽讓我大開眼界、大長見識。這次展覽的第四章是甲骨四堂,那就肯定要說到郭沫若,我們這次展覽里提到兩件東西,《屈原》相關批改稿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其中有一個地方可以體現出他的自信,關于他的見解,旁邊加了一個注,做了一些批改,說明五十年代初的郭沫若還是知道藝術價值的。此次印制的展覽圖冊內容豐富、注解詳盡,很多內容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所以我要感謝西泠拍賣,感謝你們采用了一種新的方式把商業拍賣同學術研究勾連起來,把有拍賣領域那些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學術價值的藏品用一種別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為我們的學術研究、文化積累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10.獨立學者 范邦瑾
我父親有一件藏品是日本學者松崎鶴雄過錄的羅振玉收藏的王國維《水經注校》稿本,從這件藏品可以看出中日學者之間的交往。王國維《水經注校》的原本現在收藏在長春的吉林大學圖書館,1984年出版了臺印本,2009年《王國維全集》里有收錄。王國維《水經注校》除了松崎鶴雄過錄的版本之外,還有幾個版本存世,我見過的加上這本共有三本,其余一本是趙萬里的過錄本,2014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還有一本是佚名過錄的版本,收藏于首都圖書館。這一本的不同之處是多了橋川時雄的案語,別具價值!
11.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館員 王亮(王國維曾孫)
華東師范大學是王國維研究的重鎮,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王國維著作的整理,成績斐然。丁小明先生也在從事羅振玉相關問題的研究并在整理羅振玉年譜長編,蕭文立也在做這件事,我很期待這些成果能早一點面世。這些成果必會對王國維的學術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次展覽的圖錄,內容豐富,極為精彩。很多材料在此之前我都沒有見過。比如說金梁的《王國維傳記文稿二種》里面對羅王的學術有一個評判,由于他與羅王關系密切,我認為他的評判是非常有價值的。我之前也引用過這些觀點,但是時間久了,無法查找到原文的出處,撰寫正式文章的時候就沒辦法使用,今天終于看到了原話的稿本,對我個人來說非常有用。我覺得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能夠出版一本王國維手稿或者批校本的集成,那么對于王國維的研究,包括羅振玉的研究都有很大的作用。
12.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石立善
這個展覽的第五章是“海外神交”,專門是海外學者的交流。羅王學問之大,亙古爍今,每個人只能從一個方面進行描述。我今天就從羅王東渡日本之后對京都學派的影響這一點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羅振玉先生在大正八年,也就是1919年離開日本之前,把自己的府邸委托給狩野直喜和內藤湖南賣掉,羅振玉在給他們的一封信中說道:弟去國以來,萬念俱灰,唯傳古之心未嘗衰。羅振玉在日本期間與日本學者、財閥、官員交流頻繁,也正好趕上了西學涌入,國學傳播,西洋文明與東洋文明相互碰撞的難得時期,很多世家、寺廟、古剎所藏的古書、寫卷紛紛面世。
羅振玉賣掉府邸后回國,所得資金捐給了京都大學文學部,他們用這批資金影印了羅振玉認為非常重要、極為難得的古籍書卷,比如是日本唐抄的、卷抄的《毛詩單疏本》(音)《文選集注》,共有十集。這份影印工作一共持續了20年才完成,這批線裝書在日本近代影印書里面成為非常經典的書種之一,至今對日本古抄本、古寫本的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奠基作用,包括我本人也受惠于這批資料。
13.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 陳捷
我的博士論文是做清人如何訪書的學術交流歷史,除了楊守敬這樣的學者,我們都忽略了一個中日交流的商業渠道。百年之后,今天我看到這個展覽,我感覺意義非凡。很多展品都是首次露面,甚至有些是國外回流回來的,也正是我們國運昌盛之后文化振興的一個重要體現。羅振玉作為一個兼具學人和商人的身份,在中日文化交流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影響了日本人和全世界藝術品市場收藏中國文物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和很多近代流入日本的文物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日本人長久以來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宋元時期、江戶時代傳入日本的東西和辛亥革命之后傳入的東西在審美上存在巨大的差異。
14.文匯報資深編輯 陸灝
我說一件我在工作過程中跟羅雪堂先生有關的小事。(上世紀)90年代初,我跟上海的一批老先生交往甚密,有唐振常先生、周劭先生、鄧云鄉先生、金性堯先生、陳子善先生等。有一次,鄧先生就說他有一張老照片,照片里有一個大胡子是梁鼎芬,另一個不知道是誰。鄧先生去世后,我就約周立安先生的稿,他就在00年的《萬象》上寫了一篇《幕府奇人梁鼎芬》,講了梁鼎芬的故事,并附了這張照片,文章發出來以后,收到了羅繼祖先生的一封信,說另外一位就是羅振玉先生。后來他又寫了一篇《羅梁之間》,寫羅振玉和梁鼎芬之間的關系,說到這張照片是1919年,羅雪堂從日本回來去北京看房子順便去看望病中的梁鼎芬的時候拍的。照片上有一個齋號“葵霜閣”,是梁鼎芬的藏書樓名字。
其實不只是那些老先生,對于人們來講,長期以來大部分國人對羅雪堂是不了解的,大部分認知都是偏向負面的。但是最近20年情況大有好轉,人們對羅振玉的關注越來越多,研究也越來越全面和客觀。
15.澎湃新聞上海書評記者 鄭詩亮
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獲取技術越來越方便,大家也在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信息量的爆炸式跨越,人們會不會對紙質媒體和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失去關注和缺少熱情,發聲的渠道越來越窄。然而通過我們媒體這么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一點大可不必擔心。除了年齡大的人一如既往地關注羅振玉、王國維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之外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非常有興趣。通過今天的展覽,我發現羅王兩位學者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包括他們同海外漢學者的聯系,包括一些新發現的文獻資料都這的我們去關注和傳播。
16.金石收藏家 田振宇
我跟羅振玉算半個同鄉,我比較喜歡研究金石碑帖,而羅振玉在碑帖領域又是一個影響極大的學者。這幾年我一直在關注唐朝歐陽詢的《化度寺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發現除了乾嘉時期的翁方綱對這個石碑有個專著之外,羅振玉對其非常關注,從羅振玉19歲第一本著作《讀碑小箋》里面就有對這個碑帖的記述條目,提出王昶的《金石萃編》里的有些觀點是錯誤的,到晚年的《石交錄》,期間多有對吳湖帆《化度寺碑》的見解出現。50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間斷過對一個唐碑的關注,其間他的觀點也在不斷變化,從跟從翁方綱的觀點,到敦煌本的發現,羅振玉一直在修正自己的看法,確定了敦煌本和吳湖帆的王昶本都是唐石原刻,形成這個觀點,中間經歷了很長的一個過程。從這個梳理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羅振玉求實求真、治學嚴謹的精神和態度,這對后世學者具有借鑒和模范作用。
17.西泠拍賣中國書畫部及名人手跡專場負責人 陸豐川
首先,特別感謝各位學者專家對這次活動的支持和肯定。在我讀書時期,卡爾的著作《歷史是什么》的里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要知道歷史就要先了解歷史學家,要知道歷史學家就要先知道他的知識環境。而“雪堂”這個人在各個方面都很出色,有很高的水準和豐富的材料,“雪堂雅集”這個話題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值得我們探討和探索新的展示方式。此次活動我們籌備的時間比較長,作為一個從事拍賣行業的人來說,我一直想把各個門類的藏品和資料匯整到一個主題當中,以恢復當時的知識環境,這與我們的拍賣工作契合,也與我們能夠接觸更寬泛的門類有關。我們要研究羅振玉、王國維等人,我們還是要回到“雪堂雅集”的知識環境中去,所以我把第一章特意拿出來。作為我們這代人來說,從小可能并沒有過多的學習過中國古典文化,我們這次做這個展覽也有藝術教育的意味。
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作為拍賣公司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職責、以什么樣的角色、推出什么樣的功能來影響我們的社會,我覺得有一點是核心的,那就是拍賣公司應該成為一個“文化中介”,把從各個渠道搜羅來的“材料”貢獻給需要的人,需要的學者、需要的藏家,需要的地方、能夠理解它、保護它的地方。同時我們也希望能起到藝術教育的職責。
18.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 丁小明(學術主持)
謝謝在座各位專家的賜教,精彩紛呈,信息量也非常龐大,可以說是一次以羅王為中心的近現代學術史話題的“華山論劍”。記得20年前,我讀到張舜徽的《中國文獻學》,其中對羅振玉有這樣的一段話評價:“在中國的社會里,從來喜歡藏書者未必能讀書,能讀書的未必能下手做系統的研究工作,卓然有所發明,即使兼有數者之長,也未必能以私人的財力來印布書籍,留待后人整理。羅氏一生在這些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功夫,為成為我們近代卓有功績的史料搜討者與傳播者。”
這段話當時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我了解甚至研究羅振玉其人其學的興趣,其實我后來發現這段話的前半部分是借用的錢大昕為盧抱經《群書拾補》一書所作序文,但是張舜徽將錢對盧的評價移到羅振玉身上更適當,羅振玉可謂是一個至偉至大的學人,他在世界學術史上都應有相當高度與影響。羅王之學及其學派在學術史上的定位,是需要新時期學術史研究加以特別的關注的問題。像羅振玉這樣的學人,在當代還能否出現?
西泠印社二〇一八年秋季拍賣會
上海巡展
12月1日至12月2日(周六、周日)?
靜安昆侖大酒店(上海市靜安區華山路250號,原靜安希爾頓酒店)
預 ?展
12月12日至12月14日(周三至周五)
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杭州黃龍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0號)
拍 ?賣
12月15日至12月17日(周六至周一)
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