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名稱:盡我所能·草原牧歌:龍力游繪畫藝術(shù)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8/11/18—2018/12/09
展覽地點:中國油畫院美術(shù)館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中國油畫院
承辦單位:中國油畫院美術(shù)館
草原牧歌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畫草原?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有兩種解讀方式:我畫草原是為了什么,以及我因為什么畫草原。第一個問題問的是我本人通過藝術(shù)想表達什么。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并不重要。一件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便有了自己的生命,愿意給它賦予怎樣的意義是讀者的自由,并無高下對錯之分。況且我最擅長的表達方式是繪畫,我想說的也都在畫面里。如果我可以完整地用文字傳達所有我想表達的信息,那么也沒有必要作畫了。對于一幅抓住時代脈搏或者觸動某種人類共通情緒的好畫,甚至作者本人都不一定可以總結(jié)出自己作品究竟為什么動人。他或者她可能只是直覺地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某個方面,并把它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中間并沒有經(jīng)過邏輯思考,所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而作者本來想表達的含義,與這件作品給世界帶來的意義,也并不一定有什么直接關(guān)系。前者經(jīng)過作品藝術(shù)語言的闡釋,后者帶有時代歷史偶然性的影響。我以為,任何形式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都是作者表達欲的體現(xiàn)。看到,聽到,嗅到,觸到世界的某個瞬間,產(chǎn)生某種情緒,并想把這種情緒分享給其他人。對這種表達媒介的選擇和組織就是創(chuàng)作。
更容易聊的是我為什么畫草原,或者說,究竟是什么打動了我,讓我想畫草原。熟悉我作品的人都知道,我只畫內(nèi)蒙牧民生活。我是湖南人,現(xiàn)居北京,內(nèi)蒙和我成長居住的環(huán)境截然不同,我和內(nèi)蒙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淵源,但這里的“美”從我第一次見到起就深深地震撼了我。在這里,風景和人物不再有分別,一切都是充滿生機的和諧的一體,人與生活沒有任何割裂。特別是當夕陽把一切染上橙色的光暈時,這種美非常直接且感人。日與夜在交替,生與死在交替。城市生活當然也充滿情趣,但大多是理性建構(gòu)之后的精巧,是一種與人本身生物屬性脫節(jié)的狀態(tài)。這當然也很好,但這些不是觸動我的地方。讓我感興趣的是生命本身。草原生活當然并不都是田園牧歌,這里有蠅蟲,疾病,不便利的交通,單調(diào)的伙食,凌冽的寒冬。但這并不是全部。或者說,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們才以最天真純粹的狀態(tài)接受和展現(xiàn)自己,特別是這里的小孩子。我很想畫出這種狀態(tài),一種人與其他生靈,與自然互相理解的和諧統(tǒng)一。我的畫面當然是帶有理想化的濾鏡的,我只畫感動我的瞬間,比如一天中最美的光線下最感動我的那個表情。美并不是狹隘的僅指青春華服。那些固然好看,但歲月的痕跡也是美的。我并不想用我的畫去批判什么或者辯論什么。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打動了我,所以我想把它表達出來,僅此而已。
畫面的各個要素中,我最重視的是色彩,因為這是我體驗世界最直觀的渠道,對我情緒的影響也最直接。從一幅風景,到一盤菜,我對世界的欣賞方式總是從判斷它的顏色是否吸引人開始。草原對我的吸引力也是如此。天空,草地,帳篷,牛羊,人物,每個物體都有自己濃烈獨特的色彩,而這些顏色又和諧共處,豐富而不突兀。我希望是我的畫面也呈現(xiàn)這種狀態(tài)。這也是我選擇油畫的原因。每種油畫顏色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質(zhì)感和氣味,隨著時間流逝漸漸干涸,形成獨特紋理,在不同時候下筆會帶出不同的效果。這些獨特的油畫魅力特別適合展現(xiàn)有生命力的事物。
總之,希望我的畫可以在某方面打動你。讓你有所動的或許是畫面的某種情緒,人物的某個表情,又或是一個筆觸,一抹顏色。只要觀畫可以給你帶來審美體驗,觸動你的某些情緒,就是對我的作品的最大肯定。
附錄展覽部分作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