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T 3266 于涇 和田玉籽料牛氣沖天擺件
9.9×6.9×5.0cm 408g
在玉雕圈子里
哪怕沒見過
也很少有人沒聽過于涇這個名字。
只能說,
于涇是當代玉雕界一個不可復制的存在,
以至于圈子里流傳一句話:
“只聞于涇工,不見于涇活。”
天下誰人不識君
“只聞于涇工,不見于涇活。”這句話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理解,一則于涇的琢玉功夫厲害,享譽行圈。事實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并且“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實在無法準確探知一個人的創作功夫究竟厲害到怎樣的程度。但在于涇身上,至少有以下事實予以佐證。


上海玉石雕刻廠“于涇事跡介紹”
2016年,北京匡時春拍,于涇作品《和田玉觀音童子坐像》以3220萬元成交,緊隨其后,更開行業先例的是,2017年杭州西泠印社拍賣秋拍,于涇的56張玉雕畫稿及作品設計稿以11500元成交。

于涇雕童子觀音坐像
成交價:3220萬元
從業數十年,于涇獲獎數不勝數,自然不屑錦上添花的專業或市場的認可,即便如此,作品以罕見高價拍賣,連作品手稿也被人珍藏,卻至少充分坐實了一件事情:大家對其玉雕藝術的充分認可。

于涇 和田玉籽料舉案齊眉擺件
這份榮譽,不是每一個玉雕創作者都能做到且能享受得到的,而這兩項成績,對于涇而言,更像是遲來的“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
最屬珍罕無需多
如果說玉藝精湛是于涇身上的一個專有名詞,那另一個代名詞一定是作品少。

于涇 和田玉籽料觀音擺件
少到何等境地?即使在他玉雕創作的黃金時期,他所做的玉雕作品平均算下來,一年也不超過3件。
作品的少源于他的慢和細。和他合作了十余年之久的林子權先生對此再了解不過。于涇的每一件作品畫稿就要幾十張,從大面積的人物衣紋布局,小至發絲的排列組合,從不馬虎,一絲不茍,精益再求精。一件作品的前置作業長達二至三個月是必要的,制作工期又長,在他的玉雕生涯里,作品流傳于市場真的是屈指可數。


涇手繪稿
于涇更像是從古代穿梭而來的人,身上完全保留了古代玉匠的心性,身處紅塵,卻能不隨俗流,不計代價地沉耽于創作。
長期勞累于創作,于涇的身體并不太好,但為了創作一件心目中理想的觀音像,他卻前前后后堅持了數十年,并將其當作“封筆之作”,一片冰心在玉壺,他是真正將玉雕創作融進了心里的人。

唯有用心留其名
于涇的成名是偶然嗎?
顯然不是。
十多歲時,他在雕塑方面就展現出了很高的藝術造詣,在1981年和1982年,他連續獲邀參加上海雕塑展,其藝術天分和素養可見一斑。他的玉雕作品結構精準、比例協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良好的雕塑功底。論玉雕專業技能,從工業中學到上海工藝美術學校,他接受的專業訓練是系統的、全面的、實戰性的,遠非現在的從業者可比。

于涇的所有作品完全可以稱為上海玉雕細工的代表,而他的作品風味也不能簡單地用傳統或者創新去定義。因為在他的作品里,新和舊有著完美的融合,可謂構思精妙,用心至極,題材造型也龐雜,彰顯全面的藝術修為。非要分類的話,至少可以歸為人物件和動物件,并且都是圓雕的類型,極其考驗功力。

人物件除佛造像之外,往往活用生活化的情節,既貼近現實,又富有故事性;動物件追求造型的力感,同時兼顧玉質的潤美。

此次北京正道2018秋拍作品《和田玉籽料牛氣沖天擺件》,于涇將動物敦實的形象、渾厚的力感、玉質的渾成之美一并表達得淋漓盡致。最為難得的是,延續了于涇一貫的壓地手法,線條多以塊面擠壓而成,非常具有辨識度,是于涇成熟期的創作風格,特色鮮明。
天生美玉,每一塊都值得我們珍惜。如果這塊玉加上了于涇的名字,請加倍珍惜。
北京正道2018年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2018年12月14日-12月15日 9:00-19:00
預展地點:北京昆侖飯店(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2號)
拍賣時間:2018年12月16日 14:00
拍賣地點:北京昆侖飯店(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2號)
預約品鑒:010-6460 8966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