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圖”是清朝宮廷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題材或門類,相對于此前的宮廷繪畫,顯得有它自己的時代特色。此類題材或門類的作品,以描繪戰爭場面為主。這類題材在此前的宮廷繪畫中甚為少見。清朝的第四代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期間,于內地、邊疆多處用兵。他有一方常用的印章,印文為“十全老人”,這是紀念他一生的十大武功(兩平準噶爾,一定回部,再掃金川,一靖臺灣,一入緬甸,一復安南,兩勝廓爾喀)的。從平定準噶爾得勝之后,皇帝就命令供奉宮廷的若干中國及歐洲畫家丁觀鵬、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等,將此次戰役中的關鍵戰斗場面,用圖畫的形式描繪而保留了下來,不但制作了十六幅一套的手繪《平定準部回部戰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而且還在此基礎上制作了十六幅一套的銅版組畫①,此外還繪制了《紫光閣功臣像》一百幅,懸掛在位于皇城西苑中南海中的紫光閣內②,同時還命令宮廷畫家畫了若干巨幅的“戰圖”張貼在殿中的墻壁上,以作炫耀和紀念。使得當時的紫光閣猶如一個小型的軍事博物館。
近些年筆者再次看到了幾幅類似的大幅“戰圖”,它們雖然已經不齊全了(即“失群”了),但仍然還是十分難得和珍貴。從那些畫面中人物的榜題或者隨附的文字中,可以知道所畫應當是平定太平天國戰圖。?“太平天國”是我們現在的稱呼和命名,在當時的圖名應該是《平定粵匪戰圖》之類的。這些作品無疑是咸豐、同治朝的宮廷畫家仿照乾隆時期繪制的“戰圖”,這兩幅描繪當時戰爭的圖畫,其歷史紀實價值是非常高的。
這類繪畫作品的紀實價值,在于它比較真實地還原了當時戰場上的態勢。畫面均為全景式的構圖,參照輿圖,很完整地展現了戰場的全貌:當地的地形地勢、沖突雙方的陣型、勝負關鍵的節點、清軍大小指揮官的姓名(用榜題的形式注明),都一一在畫面上描繪了出來。繪制圖畫的畫家即便沒有親身參加某一場戰斗,也應當是在和戰爭的參與者了解了非常具體細致的情況后才執筆的,從而使觀畫者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畫幅中又并非只描繪時空中的某一瞬間,而是某個戰役里不同時間段內發生的若干片段。

LOT 3040 清同治《平定太平天國陸戰圖》
鏡心?設色絹本
記錄:香港蘇富比,2009 年秋拍。
133×297 cm 52 3/8×116 7/8 in 約35.6平尺
RMB: 3,000,000-4,000,000
中貿圣佳2018秋拍
璀璨④—中國書畫及古代藝術珍品夜場
11月24日,星期六,20:00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三層紫金廳A廳
LOT 3040清同治《平定太平天國陸戰圖》
請橫置觀看

下面來重點介紹平定太平天國戰圖的兩件大畫。一件名為《平定太平天國陸戰圖》(本拍賣專場 Lot.3040)橫幅,縱 133 厘米,橫 297 厘米,絹本設色,從它繪畫的式樣來看,其構圖與乾隆時期的同類畫幅一脈相承,屬于宮中此類繪畫比較固定的模式。畫中清軍的部分大小軍官似乎有肖像的特征,而且人頭的旁邊加上一個長方形的邊框,邊框里面書寫了此人的姓名,猶如壁畫中的榜題一樣,畫中署寫榜題姓名的戰將有“耆齡”、“谷文勝”、“劉國斌”、“劉騰鴻”、“普承堯”、“吳坤修”等共六人。圖畫描繪清軍和太平天國軍隊在丘陵地帶互相沖殺,一條河流從畫面中間流過,河上有一座石拱橋,橋上為敗退的太平軍,清軍從左右兩側夾擊;右側的清軍在追擊,左側也有清軍圍追堵截,阻擋潰敗的太平軍的退路。太平軍,敗局已定。

LOT 3040清同治《平定太平天國陸戰圖》局部
圖中人物“耆齡”在清吳友如繪點石齋光緒二十七年印《紫光閣功臣小像》中有記載,普承堯在紫光閣中亦有繪圖存在,劉騰鴻等將領在《清史稿》中能尋其生平履歷。所有《戰圖》畫幅時間段和戰爭場景的選擇,都是經過考慮的。戰圖所描繪的均為清軍反攻、太平軍衰敗時的戰事,而絕對沒有太平軍起事之初,清軍節節敗退的畫面。

LOT 3040清同治《平定太平天國陸戰圖》局部
這幅大畫應當是一整套圖畫中的一幅,而且還應當有它自己具體的名稱,但是由于畫幅上及裱背上沒有其他的文字,隨同畫幅一起的“上諭”也已失落,所以無法確指其圖名。不過畫面上的戰將中有“耆齡”,而且看來他是為首的指揮者。耆齡時在江西任官,曾協助曾國藩、曾國荃圍剿太平軍,在江西作戰屢屢獲勝,此圖可能即為其中的《克服瑞州府城圖》(瑞州即今江西高安)。

LOT 3040清同治《平定太平天國陸戰圖》局部
圖名為《平定太平天國戰圖》(又名《湘軍九洑洲戰圖》,為本拍賣專場Lot.3041 組圖之一)(橫幅,為絹本設色畫,縱 137、橫 290 厘米,比上文所介紹的《戰圖》尺幅略小些。另外附有同治二年(1863 年)“上諭”文字一段:
“同治二年六月初五日內閣奉上諭。曾國藩等奏:水陸各軍會克江浦浦口二城、九洑洲等要隘,江面一律肅清一折。官軍自攻克巢含和三城及雨花臺石城后,群賊大駭。又以上海官軍既克昆新,進圖蘇郡,逆眾倉皇失措,紛紛南渡。天長、六合、來安等處次第解圍。浦口之賊棄城逃遁。五月初九日,鮑超等軍會合水師各進攻江浦,賊已聞風宵遁,遂將江浦、浦口二城一并收復。官軍沿途追剿抄過。賊前該逆竄并九洑洲,復被舟師截江圍擊。賊不得渡,爭竄蘆葦中,溺濠死者,駢積以數萬計。十三日,丁泗濱、喻俊明等分路先攻南岸要隘,飛駛而下,將逼賊巢。賊眾萬炮齊轟,官軍縱火焚燒賊船數百,一時俱盡。眾勇乘勢薄壘,從槍炮煙中搶險而入立平下關草鞋峽,八賊壘并,于次日分兵襲破燕子磯,殺賊毀壘而還。十五日,劉連捷等水陸各軍,分路進攻九洑洲,繞洲環擊,賊殊死戰。官軍于初更時,乘月色昏暗,移船逼近賊壘,會西南風大作,眾軍以火箭攢射,立焚賊船數只。風引火猛,洲上賊卡齊燃。喻俊明等揮軍直上,大呼登岸。丁泗濱自中關飛槳而來,躍過重濠,肉薄齊登。各軍越墻撲入,聚殲群丑,無一脫者。遂將九 ! 洲偽城攻克,奪獲大炮數百尊,牛馬器械不計其數。九洑洲為大江關鍵,與金陵互相犄角。此次官兵酷暑血戰,收復堅城,連克要隘,長江一律肅清,覽奏曷勝欣慰。所有尤為出力之浙江定海鎮總兵喻俊明、浙江黃巖鎮總兵丁泗濱、記名總兵彭楚漢、楊明海均著交軍機處記名,遇有提督缺出,請旨簡放。彭楚漢并著遇有水師總兵缺出,先行請簡記名。提督浙江處州鎮總兵李朝斌、記名提督甘肅巴里坤鎮總兵成發翔均著賞穿黃馬褂,副將楊占鰲、李助發、嚴定國、顏海仙、羅宏裕、傅敏才、周正林、李宏試均著交軍機處記名,遇有總兵缺出,請旨簡放。楊占鰲并賞加提督銜,李助發并賞給御勇巴圖魯名號,顏海仙并賞給捷勇巴圖魯名號,羅宏裕并賞給精勇巴圖魯名號,傅敏才并賞給烈勇巴圖魯名號,記名總兵張錦芳著賞加提督銜,副將唐敏義著賞御策勇巴圖魯名號,參將許云發、陶樹恩均著以副將盡先補用,許云發并賞給績勇巴圖魯名號,賞加總兵銜,陶樹恩并賞給志勇巴圖魯名號,游擊江福山著以參將盡先選用,并賞加副將銜。其馀出力人員,著曾國藩等專案奏獎,以示鼓勵。總兵銜副將鄔桂芳、副將胡俊友力戰捐軀,殊甚憫惻,均著交部照總兵陣亡例,從優議恤,以慰忠魂。其余陣亡各員弁,并著查明匯案請恤。欽此。”
此大畫屬于《平定太平天國戰圖》中的一幅,根據隨圖的同治二年的“上諭”,可知所畫為湘軍與太平軍的戰斗場面,圖名應當是《湘軍九洑洲戰圖》。畫中主要戰將的頭部旁邊也有長方形邊框的榜題,人名錄如下:“鮑超”、“羅宏裕”、“丁泗濱”、“傅敏才”、“胡俊友”、“鄔桂芳”、“李朝斌”、“李助發”、“劉連捷”、“彭楚漢”、“唐敏義”、“陶樹恩”、“許云發”、“顏海仙”、“成發翔”、“嚴定國”、“楊明海”、“楊占鰲”、“喻俊明”、“張錦芳”、“周正林”等二十一人。這些人的姓名也都見于“上諭”的文字中。
這幅大畫中描繪清軍水陸并進,夾擊在江中的太平軍船只。清軍用大炮猛烈轟擊,使對方的船只燃起熊熊大火。太平軍潰敗在即,雙方勝負已成定局。這兩兩幅大畫中,清軍和太平軍在服飾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清軍頭上頂戴花翎,腦后留有長辮,而太平軍則是布巾包頭,耳朵兩旁垂下長發,故民間稱其為“長毛”。
從以上介紹的有關太平天國的幾種戰圖,可知當時宮廷內畫了不止一套或一組。它們內容大致相同,但有的是張貼于墻的大畫,有的是冊頁,有的是手卷,規格多樣,這樣的做法和乾隆時期是一脈相承的。

LOT 3041
清光緒《平定太平天國戰役圖》
鏡心?設色絹本
出版:
1.《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選集(二)》第 113-116 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 年。
2.《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展覽圖錄(貳)》第204-209 頁,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展覽,2010 年。
展覽:
1.“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大展(二)”,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10 月。
2.“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主辦單位: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電視臺,2010 年 10 月。
記錄:
1. 3041-1 香港蘇富比,2007年秋拍。
2.3014-2 紐約蘇富比,2010年秋拍。
136×313 cm 53 1/2×123 1/4 in 約38.3平尺
137×290 cm 53 7/8×114 1/8 in 約35.8平尺
121×240 cm 47 5/8×94 1/2 in 約26.1平尺
RMB: 8,000,000-12,000,000
中貿圣佳2018秋拍
璀璨④—中國書畫及古代藝術珍品夜場
11月24日,星期六,20:00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三層紫金廳A廳
另一幅圖(本專場 Lot.3041 組圖之一)為絹本設色畫,縱 136、橫 313 厘米。圖中參戰將領的姓名有:“劉玉昌”、“劉效忠”、“鄭天順”、“丁東生”、“朱添銀”、“譚玉龍”、“帥合勝”、“周顯承”、?“楊得發”“成瑞”“雷恒”“李萬山”“余永盛”“石承”“趙冠英”“泰國勝”“曹克忠”等人。(此處原文為縱 152、橫 324 厘米的《平定回部戰功圖》其中將領姓名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名與本場的 Lot.3041 組圖之一的作品相符合,當是同一批將領的不同戰役圖,其筆法設色、布局等為同一畫者出,當為組圖之一。)
另外據筆者所知,目前在海外也還有若干此類“戰圖”的收藏。關于那些作品的情形張弘星先生撰有專文《流散在海外的兩組晚清宮廷戰圖考略》研究和介紹④。張弘星在那篇文章中,專門介紹和研究的是現收藏于加拿大愛德蒙頓的麥克塔格特的私人莊園、捷克首都布拉格國家畫廊、以及英國諾甫克散郡漢皇家行宮的多幅成組的“戰圖”。

LOT 3041清光緒《平定太平天國戰役圖》局部
這兩組大畫,與現藏加拿大愛德蒙頓麥克塔格特私人莊園的《清軍與太平天國戰圖·通城之役》,畫法完全一樣,應當是同一組“失群”的作品之一⑤。另外,從張弘星先生的《流散在海外的兩組晚清宮廷戰圖考略》文章的敘述及文中所附的六幅插圖來看,還提及了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一組《平定太平天國戰圖》,圖共有十三幅,文章中又提到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圖名為《清軍奏報與太平軍交戰圖》的作品,該圖為多幅畫面裝裱成手卷的形式。

LOT 3041清光緒《平定太平天國戰役圖》局部
從文章所附的插圖上可見其中的《攻破田家鎮賊巢復蘄州圖》、《肅清潯江圖》、《克服湖北通城圖》、《克服瑞州府城圖》、《克服安慶省城圖》、《克服金陵圖》等六圖,該手卷一共有多少幅圖,圖幅的尺寸等,文章里沒有說明,圖畫的名稱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大致相同。不過,與目前所見收藏于私家手中的《平定太平天國戰圖》大畫在繪畫風格上有較大的差別,不象是同一畫家(或同一組畫家)的手筆。由于畫幅上也沒有作者的署名,所以其畫家尚不能確定。目前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內,除去《平定準部回部戰圖》銅版畫及繪本之外,并沒有巨幅“戰圖”的收藏,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則有《平定太平天國戰圖》中的《克服安慶省城戰圖》、《金陵各營獲捷戰圖》等七幅大畫。據了解,其他的巨幅“戰圖”現在幾乎都收存于海外的博物館或私人手中,尤以德國為最多⑥。

LOT 3041清光緒《平定太平天國戰役圖》局部
這些有名有姓有著榜題的戰將,應當都是戰場上的立功者,或許也就是晉身“紫光閣”的功臣們(即另有單獨的畫像懸掛于“紫光閣”內)。這樣的做法應當始于乾隆時代,當時的“戰圖”大畫上就是如此來突出立功者的。有關“太平天國”的圖像資料,過去很少見能夠見到,我們大概只能從英國人呤唎所著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一書⑦中不多的幾幅插圖中知曉看晚清紀實繪畫戰圖大畫記一二。而且那些圖畫也大都是事后憑印象回憶而畫的,并不完全準確或精確。而這些“戰圖”則是幾乎就是當時的人畫的當時的事,其失真的地方相對比較小(當然在描繪中,宮廷畫家的傾向性還是很明顯的)。

LOT 3041清光緒《平定太平天國戰役圖》局部
從現存的史料和當代學者的研究來看,領導繪制此圖者和主筆者應當是晚清時的滿族宮廷畫家慶寬(1848-1927 年)。慶寬,字筱珊,別號松月居士,晚年號塵外野叟,又號信叟,為滿洲正黃旗人,原籍鐵嶺(今屬遼寧)。慶寬青年時期曾得到光緒皇帝之父醇親王奕譞的賞識,進入醇王府作畫,隨后又至皇宮內務府供職,任員外郎,奉旨組織畫家并親自參與畫了大量的宮廷紀實繪畫,慶寬還曾參加恢復重建頤和園的設計工作⑧。

LOT 3041清光緒《平定太平天國戰役圖》局部
此外,據筆者所了解,晚清時為上海的石印《點石齋畫報》繪制時事畫的吳友如,也曾經畫過“平定太平天國”的圖畫。據畫史記述,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攻占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太平天國敗亡,吳友如特地為被譽為中興功臣的曾國藩畫了《克服金陵功臣戰績圖》,由此聲名日起⑨。但是從目前的這幅《平定太平天國戰圖》大畫上來看,與常見的吳友如筆下的人物形象有較大的差距,《平定太平天國戰圖》大畫或許沒有吳友如參與其事,或許他只是眾多畫家中的一個。至于這套大畫完整的一共有多少幅,并沒有見到過相關的記載。

?LOT 3041清光緒《平定太平天國戰役圖》局部
參閱:
①向達《明清之際中國美術所受西洋之影響》,載《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年,北京;聶崇正《清朝宮廷銅版畫〈干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 年第 4 期,北京;曾嘉寶《紀豐功?述偉績((清高宗十全武功的圖像記錄功臣像與戰圖》,載《故宮文物月刊》,1990 年第?9 期,臺北。②聶崇正《談清代〈紫光閣功臣像〉》,載《文物》1990 年第 1 期,北京。④⑤張弘星《流散在海外的兩組晚清宮廷戰圖考略》,載《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1 年第 2 期,北京。⑥聶崇正《透視流散在歐洲的清宮繪畫》,載《收藏家》2010 年第 1 期,北京。⑦英國·呤唎著、王維周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原名《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革命的歷史、包括作者親身經歷的敘述》),中華書局,1961 年,上海。⑧趙振經《一位值得重視的畫家》,載《光明日報》1985 年 7 月 14 日,北京;吳潤令《北京頤和園的設計者—慶寬》,載《滿族研究》1986 年第 1 期,北京。⑨盛叔(清)《清代畫史增編》明文書局出版。
(因篇幅限制,原文中舉例部分的內容略作刪簡,但并不影響拍品的考證。)
附注:此兩戰圖分別為文中所說成于光緒朝、懸掛于紫光閣中“清軍與太平天國作戰圖”系列20幅中的第9幅《湘軍九洑洲大敗太平天國軍戰圖》和第19幅《湘軍瑞州大敗太平天國軍戰圖》,兩本均系根據吳友如的戰圖原作由神機營畫師加工而成。前戰繪湘軍于南京浦口九洑洲大戰太平天國軍,所繪將領有喻俊明、成發翔、彭楚漢、丁泗濱、劉連捷等十數人,附文仍存,詳述作戰經過及各將受勛情況;后戰主要描繪湘軍克復瑞州之戰,所繪將領有普承堯、劉國斌、劉騰鴻、劉騰鶴、吳坤修、耆齡等,文已不存。
兩戰圖屬博物館級藏品,且系成套戰圖中析出,其歷史意義、文物意義不言而喻。它們與僅存的其余幾件一起構成了晚清對于乾隆以來功臣繪像及書贊傳統的完整和系統性的接續,其所繪也從單個人物轉向整個戰爭場面,而形制更為巨大、描繪更為精致,是研究晚清史、宮廷藝術史、晚清藝術史、太平天國運動史、湘軍發展史等相關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實物材料。
(原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2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