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湖帆《秋山蕭寺》425.5萬成交
吳湖帆(1894-1968)? 秋山蕭寺
立軸 設色紙本
甲戌(1934年)作
估價(人民幣):1,800,000-2,500,000
題識:范華原《秋山蕭寺圖》。甲戌三月,吳湖帆仿古。
鈐印:吳湖帆、丑簃書畫、待五百年后人論定
尺寸:151.3×83.5 cm。 約11.4平尺
簡介
《秋山蕭寺》作于1934年,題仿范寬同名之作,畫幅逾十一平尺,堪為煌煌巨制,在吳湖帆整個創作生涯中洵屬少見。
上世紀三十年代,吳湖帆于四王處錘煉的筆墨根基已臻精熟,聲譽日隆,此前他被教育部聘為全國美展常委,在1929年、1932年兩度北上籌集美展事宜,得以飽閱故宮所藏珍品。宋元巨跡的高古風貌和氣息,使其眼界益開,欲從中探索新的藝術脈絡,令已趨凋敝的傳統畫學煥發新的生機。他一方面力圖融合南、北宗的技法于一爐,一方面上溯宋元,汲取前代巨匠的菁華,加之觀摩廣泛,鑒識大增,個人風格日漸豐滿。《秋山蕭寺》即為一例。
此幅體制精嚴,分為前、中、后三段式構圖,而大山堂堂,居于正位,占據了畫幅的大部分空間,呈現出典型的北宋巨幛山水風貌。范寬原作今已佚失,《石渠寶笈》著錄有同名的范寬《秋山蕭寺圖》,為“水墨畫山水,凡寺觀五,村落七,皆隱見巖瀑樹石間,間以棧騎舟梁景”,和吳畫中的元素頗為符合,未知是否為本幅之淵源。畫中山石用顫動濃重的輪廓線,表現山體的堅硬,用綿綿密密的“雨點皴”表現巖石的質感,墨色由淺而深,層層點染,呈現出渾厚的體積,合于《圖畫見聞志》所述范寬畫“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的特征。《圖繪寶鑒》描述范寬“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圣朝名畫評》形容其畫“真石老樹,挺生筆下”,都可以在吳湖帆的筆下找到與之對應的筆墨詮釋,甚得華原風神。
據《吳湖帆日記》1934年1月27日條,吳氏曾獲觀王鑒《仿范華原山水》軸并喜愛有加,可見其對范寬傳派的作品頗為留心,本幅正是基于潛心鉆研范寬傳統之后所作。更難得處為吳氏并非一味規模前人,而是將之與自身氣質相融,中景和遠景之間白云靄靄,化解了巨碑式山水在氣勢上的壓迫感,氤氳著恬淡的氛圍。全畫筆致工整柔和,不以峭拔取勝,仍然可以看出深厚的南宗底蘊,而設色主用淡花青、淡赭石兩種,溫潤明凈,兼得雄秀之氣。
吳湖帆在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進入創作的鼎盛階段,1943年曾作《范華原關山秋霽圖》,在技法上亦未出此軸之范圍,相較之下,作于三十年代中期的此幅《秋山蕭寺》,無論尺幅及水準,均堪為這一時期之精品力作。畫中所鈐“待五百年后人論定”一印,更是畫家自信之體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