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銅元的流通,發端于清末,延續至民國,歷時短短四十余年,在中國數千年貨幣歷史長卷中,猶如匆匆過客。然而,這短暫的銅元時代,卻經歷了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動蕩。期間,各省鑄造銅元品種豐富,版式眾多,雖然數量浩瀚,但因非貴金屬貨幣,流通頻繁,使用過程中不會被特別保護,通常損毀嚴重,加之銅材本身容易磨損和腐蝕,留存至今,品相能夠到達入藏級別者,可謂萬里挑一。而一些極其稀少的版別或未發行樣幣,則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
今秋《機制幣》專場中銅元珍品濟濟,不乏稀見樣幣及高評分原光幣,同時,還有重量級珍品華麗現身,令人目不暇給。以下簡述幾枚精品,與同好共鳴趣味。

Lot 1683
民國二十五年黨徽布圖“平”字壹分銅幣(PCGS SP63BN)
來源:近代錢幣鑒賞家張璜舊藏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法幣發行不久,新輔幣尚未運到北方流通,平津市面輔幣匱缺。時任平津衛戍司令的宋哲元要求冀察綏靖主任公署修械廠,根據中央造幣廠所發行的銅、鎳輔幣形制雕模,加刻“平”、“津”字樣以示區別,試制了幾種不同版本的銅鎳輔幣。后因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的反對,同年七月即中止制造。此種二十五年布圖壹分布圖下“平”銅幣,即屬于暫時流通幣性質,目前所見屈指可數。

Lot 1797
1905年廣西省造光緒元寶飛龍十文銅幣試鑄樣幣(PCGS SP62BN)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西巡撫李經羲奏準在廣西籌建銅元局。由于當時各省銅元泛濫,成色參差,混雜紊亂,為整頓幣制,同年清政府頒布“整頓圜法章程”,限制各省鑄額,并于次年對全國造幣廠進行裁撤歸并。剛獲準的廣西銅元局未及開機便被裁撤,并歸廣東為一廠。因此,光緒至宣統年間,廣西省除此種德國刻模試鑄的十文銅樣外,無其他鑄幣,是為清末廣西省唯一存世的機器鑄幣,目前所見存世僅十余枚,位列中國銅元十大名珍之一,素為泉界推崇與重視。

Lot 1850
1902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五文銅幣(PCGS MS63RB)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安徽省于安慶原銀圓局舊址成立安徽銅元局,增添造幣機器二十部,制造銅元的模具技術可能來自日本、英國等外商的協助或為自制。初期試制的滿文“寶皖”銅元,因費工費時,銅元局無利可圖而未大量生產。后改制滿文“寶安”十文銅元,經多次改版后,“TEN CASH”銅元生產趨于平穩,并先后增加許多新版,產量逐年遞增。在十文銅元蓬勃發展的局面下,當局又推出滿文“寶安”五文銅元。據民國七年李芳著《中國幣制統一論》中記載,安徽當五銅元產量僅為7060枚,是各省最少者,此數字應包含寶皖與寶安五文。后該廠因五文銅元獲利甚微,不久即停鑄,只續造十文銅元。因此,“寶皖”與“寶安”五文存世皆極為稀少。
此枚“寶安”五文征集自海外資深藏家,原光,龍鱗飽滿,品相殊為難得,目前獲PCGS公司評級入盒者僅此一枚。

Lot 1851
1909年己酉大清銅幣中心“汴”二十文寬緣試鑄樣幣(PCGS SP55)
出版:
《中國銅元鑒賞》第148頁圖NO.537,鄭仁杰著,臺灣采石積圖書公司,1997年
《中國錢幣大辭典—清編·銅元卷》第306頁圖2338號,中華書局,2008年
《銅元收藏與投資》第91頁圖399號,段洪剛編著,華齡出版社,2009年
《中國銅元譜》第288頁圖1764號,段洪剛編,中華書局,2011年
光緒末年,因各地分散鑄幣引起幣制混亂,清政府著手對貨幣發行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整頓與改革。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內閣奉上諭下令各省暫停生產十文銅元,河南亦于同年三月停造十文,改產一文新錢。后經各大省督撫力爭,清廷僅同意各省以消化庫存銅料、償還洋商欠款為目的,開放各省續產,銅料用完即行停鑄。宣統元年(1909年),歲次己酉,度支部造幣汴廠生產了己酉中心“汴”套幣,涵蓋一文、二文、五文、十文與二十文五種面值。這是地方省局空前絕后的創舉,后來考慮當地民眾使用習慣以及生產低值銅元無利可圖等原因,除了十文量產流通外,其他幣值均未鑄行,僅留樣幣存世。
己酉“汴”二十文寬緣樣幣,位列中國銅元小十珍之一,目前已知存世僅四枚,品相均欠佳。此枚銅元權威目錄多有收錄,公開拍賣首次出現,目前為PCGS公司唯一評級入盒紀錄。

Lot 1885
清代江南省造光緒元寶背飛龍十文白銅試鑄樣幣(PCGS SP53)
此幣應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江南銅元開制時試鑄,迄今僅發現數枚。因白銅硬度較紅銅、黃銅更高,存世樣幣均有不同程度的弱打,此枚圖文大部分凸現,品相已屬難得,目前獲PCGS公司評級入盒者僅此一枚。

Lot 1931
1911年辛亥江西省造大漢銅幣中心“贛”十文(PCGS XF Detail)
來源:近代錢幣鑒賞家張璜、中國紙幣收藏家丁張弓良遞藏
出版:
《錢幣界名人逸事》第73頁,馬傳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國機制銅元目錄》第二版第28頁圖KSJ.01,周沁園、李平文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首義,全國各省積極響應。10月23日,同盟會會員李烈鈞策動九江新軍首先宣布獨立,成立九江軍政府,仿效湖北軍政府,以十八星旗為軍旗,擁標統馬毓寶為九江都督。馬上任后,為籌措新政所需經費,整修了位于南昌的原江西銅元廠,并于同年11月前后,鑄造了“辛亥大漢銅幣”。辛亥大漢銅幣仿江西大清銅幣樣式,以“辛亥”紀年,背面采用江西革命軍軍旗圖案,中心太極外環繞大小十八星,代表中原十八省。因鑄造時間短促,制作工藝略顯粗率,所見幾乎都品相不完美。1911年11月22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決議,將鐵血十八星旗作為陸軍軍旗,大漢銅幣隨即停鑄,轉而開鑄的“壬子大漢銅幣”,背面圖案改為鐵血十八星。
辛亥大漢銅幣是辛亥革命在貨幣中的最早體現,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位列中國銅元十大名珍。目前已知存世僅七枚,其中二枚分別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各大銅元目錄均將其列為一級品。此枚原為德國籍銅元收藏家漢南藏品,二戰結束后,漢南將其所藏悉數轉于好友張璜,張璜后將此幣贈予胞妹丁張弓良,來源清晰,彌足珍貴。

Lot 1971
1903年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山字龍版當二十銅幣試鑄樣幣(PCGS AU55)

Lot 1972
1903年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山字龍版當十銅幣試鑄樣幣(PCGS SP62BN)
四川山字龍版十文與二十文,均未正式發行,所見制作精良,文字圖案特殊,異于國內流通版,存世寥寥數枚。從目前所發現實物來看,應為德國試樣,多數從德國或歐洲散出,也可能是當時四川購買造幣設備時隨機器附送的樣品幣,所見極少。

Lot 2011
1902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五角星版當十秀體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PCGS SP62BN)

Lot 2012
1904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短撇“銅”方點花版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PCGS AU58)

Lot 2013
1902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短撇“銅”圓點花版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PCGS SP62BN)

Lot 2014
1902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五角星版當十秀體黃銅元鎏銀試鑄樣幣(GBCA SP55)
湖南最初造幣,主要以光緒元寶十文銅元為主,先鑄紅銅的“每元當錢十文飛龍”,再造湖南黃銅元,獲利頗豐。但因長沙銅元局場地小且機器少,產能受限,遂打算另覓新地建造新局,并派專人赴國外考察學習,委托外國造幣廠提供設備與錢模。據《中國機制銅元目錄》(第二版)記載;“湖南黃銅元屬試樣性質,質地精良,制作精美……最近才證實湘閩桂有關的各式樣幣均出自德國同一所雕模工廠。”目前由德國試制的“黃銅元”樣幣共發現有數個版別,每種均存世極稀。今秋以上四枚德國試鑄湖南黃銅元同時參拍,版別各不相同,機會難得。尤其是鎏銀樣幣,目前發現僅此一品,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均未見記載,公開拍賣首度面世,極為珍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