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究竟向何處去?成為舉國上下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中國處于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在歷史的抉擇面前,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在歷史面臨各方面挑戰和保守勢力抬頭的局面下,在1992年的南巡講話上,鄧小平更單刀直入地提出“不搞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的論述。


寶龍美術館
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之下,孕育而生。2018年11月9日,由上海寶龍美術館主辦的“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拉開序幕,作為上海寶龍美術館2018年年度大展,展覽通過對40位藝術家和他們作品的研究及呈現,勾劃從1978年至2018年這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希望通過展覽喚起更多人對這四十年藝術史問題的思考,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的軌跡。

寶龍美術館外景:谷文達《天象·碑林六系 a》細節,儒石 簡詞 裹刻,2014

谷文達《天象·碑林六系 a》細節,儒石 簡詞 裹刻,2014
從1978年到今天,我們所說的藝術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才是我們應該更加關心的藝術問題?進而什么樣的標準才能夠讓人們對這個歷史時期的藝術以及所賴以產生的社會變遷有一個符合文明意義的理解?這些問題始終拷問著人們,也拷問著我們的時代。
此次展覽既是對創辦人許健康所提出的“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推動當代藝術發展”辦館宗旨的回應,也是對藝術回饋社會、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而這正是寶龍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開幕現場,寶龍文化執行董事許華琳在開幕現場致辭

開幕現場,策展人呂澎致辭

在開幕現場,參展藝術家羅中立致辭

開幕現場,閔行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世軍致辭

開幕現場,左起:寶龍文化集團執行董事許華琳、上海市閔行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世軍、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上海市閔行區委書記朱芝松、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策展人呂澎

開幕式嘉賓合影
在這段歷史中,如何進行一次歷史性的梳理,如何對身在其中的藝術家進行一次研究性的選擇和評估,既是這次展覽的必要,也是該展覽的目標。通過研究藝術家各自的工作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來書寫藝術史,通過省略掉那些過分復雜的背景和時間描述,使人們更為清晰地看到,一段藝術史是如何由藝術家各自的工作共同構成的。
在這場寶龍美術館年度大展中,呈現了羅中立、尚揚、陳丹青、何多苓、黃銳、毛旭輝、夏小萬、傅中望、谷文達、黃永砯、張培力、朱新建、劉小東、方力鈞、岳敏君、劉煒、王廣義、張曉剛、馬六明、丁乙、洪磊、隋建國、展望、徐冰、李山、余友涵、蔡國強、尹朝陽、楊福東、李松松、宋冬、邱志杰、尹秀珍、汪建偉、毛同強、姜杰、向京、毛焰、葉永青、曾梵志、周春芽,這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重要的藝術家家及作品,是對中國當代藝術最大規?;厮莺驼雇?/p>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從左至右:寶龍美術館創辦人許健康、藝術家張曉剛、策展人呂澎

開幕現場,從左至右:藝術家展望、策展人呂澎、藝術家劉小東、藝術家邱志杰

開幕現場,策展人呂澎(左二)、藝術家周春芽(右一)

開幕現場,藝術家何多苓(中)、何多苓美術館館長趙歡(右三)、藝術家楊千(右一)及友人合影

開幕現場:藝術家馬六明(左三)、藝術家岳敏君(中)、藝術家隋建國(右三)、藝瑯國際創始人謝蓉

開幕現場合影,從左至右:策展人呂澎、藝術家毛焰、藝術家葉永青、藝術家岳敏君

開幕現場合影,設計師朱砂(右一)在父親朱新建作品前與星空間創始人房方(左一)

開幕現場合影,策展人、藝評家栗憲庭和寶龍文化集團征集部總監蔣冰

開幕現場,藝術家谷文達

開幕現場,藝術家向京、藝術家毛焰、藝術家何多苓、藝術家姜杰合影

開幕現場,藝術家方力鈞

開幕現場,藝術家黃銳、喜馬拉雅美術館副館長杜曦云
除此之外,寶龍美術館并同時推出,展覽畫冊、寶龍美術館館藝術叢書《中國當代藝術簡史:1978-2018》、紀錄片《中國藝術四十年:1978年以來的藝術歷程》等珍貴研究資料和成果,這些都和展覽一起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現場
1978-1989:質疑與啟蒙
在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呂澎看來,中國當代藝術40年,隨著中國政治和經濟環境的演變,也可被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至1989年;第二階段為1989年至1999年;而2000年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延續。
在第一個階段里,呂澎把這一歷史期間的基本特征總結為“思想解放”,以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歷史開啟的標志。從這一時間開始,中國人在新中國建立之后,首次真正擁有了質疑過去、啟蒙思想的可能。盡管在這一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意識形態沖突的反復,但最終,那些來自西方文明的思想和觀念得到了傳播和理解,并以此形成了一種批判性的思想作為人們面對當下境況的方法論。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現場
而藝術家的工作正是在這一歷史當中,通過藝術的形式,來予歷史現實給予了充分的呈現和表達,最終在1989年的“現代藝術大展”上對藝術問題展開了豐富的呈現。而針對這一歷史時期,呂澎批判了那些近年來,以懷疑主義的方式,斥責80年代的藝術運動為“道德主義”的幼稚歷史觀,認為那些曾經在中國大地上出現過的潮流和運動不過是西方意識形態的i 中偏見和選擇。他認為,如果批評者們,無視80年代的“思想解放”是對之前“文革”思想禁錮的決定性的歷史批判,不將中國處在歷史轉折上的上下文進行聯系,對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和問題于不顧,掉進想象中的藝術或觀念烏托邦時,批評者的看法就會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而這些文字就有可能構成對歷史的反動。

羅中立 《擁抱系列》 250X200cm 布面油畫 1995-2000年

陳丹青 《沈周與董其昌雙重奏布面油畫》101.5X220.5cm 2014

何多苓《庭院回憶 卷》450x200cm 布面油畫 2018

尚揚《白內障—山》 綜合材料 309cm x 548cm x 15cm 2018

黃銳 255x154cm《十個一組 空間-禪 1234567890》2018 畫布油畫

朱新建《客在北京》53X65 紙本設色
在這一歷史時期,質疑與啟蒙,成為當時自由思想與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雖然在此40年中,所有的40位藝術家,都經歷了三個階段,且都不同程度地呈現了三個階段的不同藝術特征,但我們依然作出了一個模糊性的、不算真正的分類的,勉強性的,權且分類。在這里,羅中立、尚揚、陳丹青、何多苓、黃銳、毛旭輝、夏小萬、傅中望、谷文達、黃永砯、張培力、朱新建,成為此次展覽中,關于第一階段的重要參照者。
在這里,如何摒棄舊思想,接納新的思想工具,使藝術家們越拉越意識到: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呂澎認為,在這個階段,也許存在著在批判一種思想教條的時候,又掉進另一個思想邏輯陷阱的危險和可能,但逐漸培養起來的懷疑精神,可以同時對自我進行批判或質疑,這使得藝術家和批評家從一開始就擁有了進入文明新階段的可能心。因此,這個階段所出現的種種藝術與思想現象成為了我們理解中國40年當代藝術史的一個基本事實。

傅中望 《無邊界》 傅中望 木 尺寸可變 2016-3

毛旭輝《剪刀叢林·光芒》 300×22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8.08

夏小萬《舍身飼虎》381.5×225cm 紙本色粉 2018
1989-1999:告別本質論
作為歷史進程的第二階段,隨著時代的巨變和演化,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是:告別本質論的思想模式?!敖^對真理”不再成為鼓舞人們的神話,相反,一旦前進的道路被阻擋,人們不再拘泥于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手段的唯一性。如果可能,改變策略和工作方式,同樣也能夠獲得自由與解放,甚至沉默與懸置,也成為了一種歷史策略。
在鄧小平·1992年在經濟上重啟的改革,以及對政治上姓“資”還是姓“社”問題的不爭論,在事實上開拓了改革發展的某些空間,同樣的,也為歷史以后的進程制造了未爭論所遺留下的隱患。雖然如此,藝術家的開放程度依然在向前推進,人們所熟悉的現代主義語言被拆解和重組,現代主義的本質論被逐漸消解和破除,它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家有可能擺脫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相似性。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現場
在這一階段的呈現上,劉小東、方力鈞、岳敏君、劉煒、王廣義、張曉剛、馬六明、丁乙、洪磊、隋建國、展望、徐冰、李山、余友涵,成為此次展覽的另一重要的參照。在這里,隨著歷史階段的變更,在上一階段所呈現出來的激進主義,在1989年之后開始退潮?;秀?、隱約、迷離成為一種時代的現象,逐漸演化為一種時代的特征。在變革中,社會氣氛的嚴肅化,使得第一階段的藝術運動被批判為“全盤西化”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在美術界的具體表現。
新潮美術的退卻,如何以一種新的方式去構建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如何開啟更深層次的“中國化”,成為該階段藝術家所思考的問題,它成為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人們告別了對“真理”、“本質”和“終極關懷”的問題,逐漸走向了新生代、玩世現實主義、政治波普和艷俗藝術。正如栗憲庭所說,它具有反叛80年代現代主義思潮的新的文化傾向。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作為80年代中國新潮藝術的階段性終結,同時也使企圖引進西方現代文化以拯救和重建中國新文化的理想主義收到沉重的打擊,玩世現實主義即是這種不得不面對精神破碎狀態的心靈產物。

方力鈞 《2014-2015》400x72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劉小東《榻上爺們兒》Man on Bed 200x200cm 2003布面油畫

王廣義《我們如何向人類解釋 Sindone》(How to Define Sindone to Human Beings_) (2013)oil on canvas, 300X250cmX3 pieces

岳敏君 《表里如一-1》_200x250cm_2018_布面丙烯

馬六明《No.4》250x200cm 2016
評論家們幾乎都注意到了90年代中波普藝術的重要共同特征,政治歷史的形象與消費社會的標簽或圖案的并置,展現出對這些形象和符號的內在價值可靠性的否定和蔑視。在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發生著更為復雜的變化,每個藝術家生活的具體現實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和工作。
而藝術市場在90年代的開啟,也展現出人們在90年代對市場的警覺。中國藝術界已經意識到市場權力的誕生并且已經為當代藝術的合法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但批評家仍然擔心商業的浪潮會吞噬了藝術家及他們的創作。一邊是90年代各個自發生長的藝術區的消失,一邊是藝術市場的如火如荼,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就在這資本與權力的夾縫中,既如野草,又如狂蟒搬生長。

余友涵《風景這邊獨好》125X305cm2018布面丙烯

隋建國《觸手可及-海市蜃樓》聚氨酯與現成品石油桶 232×230×133cm 2018

丁乙 《十示 2017-7 》 366×242cm 椴木板上綜合媒介 2017

李山 《偏離》 硅膠,PVC等綜合材料 210x190cm 代:2017

洪磊《安徽屯溪黃山》2016數碼攝影

展望 《隱形6#》 火山石 244×81×46cm 2018
2000-至今:全球化
從2000年開啟的第三階段,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它與具體的經濟和政治時間及國際事務產生聯系。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簽署《世界人權宣言》到2018年的中美貿易爭端,逐漸演變為除戰爭外的其他一切領域的對抗。中國在全球語境下的變更,與中國藝術家與世界更加緊密的聯系,在這一歷史新階段面前,呂澎認為,全球化、碎片化和多元化所造成的機遇和問題并存,這些所有的復雜現象,共同促成了當下第三階段的形態。
中國成為全球語境的參與者,在這里,經濟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而政治影響力和話語權,也緊隨其后。由于第二階段的不爭論,導致了第三階段的復雜性,是人們在早期遠遠沒有預料得到的。復雜的角色和要素,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實,使得人們如墜入洶涌波濤之中,身在廬山而難以自拔。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現場
在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極速推動下,人們常常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在上海你以為在紐約,在倫敦你以為在北京??瓷先ヅc發達國家大致相似的經濟與文化表象,在特殊的政治制度下,難以掩藏內在的沖突和矛盾的激化。在這里,藝術家和藝術項目,往往容易成為其犧牲品。在這一階段下,涉及到政治、文化與價值觀的問題正在迅速而激化地出現。
在這里,第三階段更像是一個正在進行時中的當代史,沒有人可以說這一階段到什么時候為止,它與前兩個階段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性質,那就是不確定性和不可定論性。在這里,做任何結論性的斷言,都是不切實際的,人們往往在第二天,就可以得出對第一天理論的反駁。

曾梵志 《無題》 布面油畫 250 x 350 cm 2018

李松松 《露娜指引我們戰斗》木版油畫 370 x 320 2016

毛同強《秘密涂鴉》-2018作品尺寸:39平米;作品材料:膠片、燈

汪建偉《姿勢、動作、身體、經驗 No.1》2018 250x184cm

向京《唯不安者得安寧》6分37秒 2016 有聲色彩
作為第三階段,蔡國強、尹朝陽、楊福東、李松松、宋冬、邱志杰、尹秀珍、汪建偉、毛同強、姜杰、向京、毛焰、葉永青、曾梵志、周春芽,成為我們所關注的對象。碎片化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到來,在新世紀中,人們很難再看到比較系統化的藝術群體性現象。藝術家群體的迭代速度明顯加快了,當70后的藝術家還未充分展現他們的藝術魅力時,新的80后、90后已經芬芬登場。
一片白茫茫的未來。一種前途未卜的焦慮,沖突是難以掩蓋的,概括地說,今天的藝術界已經沒有了象征時代的觀念大廈,大地白茫茫一片廢墟,四處都是掙扎著的生命。這表明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國藝術進入了一個更加復雜的新階段。考慮到藝術現象的多樣化和價值觀的紛亂,批評界的立場、觀點與策略的多重性,幾乎每一種藝術現象所針對的問題又迥然不同,并且具有改變歷史的種種顛覆性特征,就像互聯網里不斷衍生的新詞對舊詞的置換、重組與淹沒以保證更加開放的言論和鏈接自由,進而創造一個新世界一樣,我們可以將這個新階段看成是在第一階段以來開始的現代主義和當代藝術基礎上的“碎化的革命”

楊福東《愚公移山》單屏電影_2016_拍攝現場

葉永青 《時間的小偷:預言&碎片》50×40cm×110件 布面丙烯 2010-2013

尹朝陽 《驚雷》布面油畫 300×1050cm 2018年

尹秀珍《消息沒送到》280×280×151cm 2017

周春芽 《環秀山莊》布面油畫,210x320cm 2018
那么,作為寶龍集團和一家年輕的美術館而言,上海寶龍美術館希望通過舉辦《藝術史:40×40》這樣學術性與歷史性兼具的大展,展現美術館對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不懈努力,同時,增強對當代藝術的研究和探索,這對于寶龍來說,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
策展人:呂澎
藝術家:羅中立、尚揚、陳丹青、何多苓、黃銳、毛旭輝、夏小萬、傅中望、谷文達、黃永砯、張培力、朱新建、劉小東、方力鈞、岳敏君、劉煒、王廣義、張曉剛、馬六明、丁乙、洪磊、隋建國、展望、徐冰、李山、余友涵、蔡國強、尹朝陽、楊福東、李松松、宋冬、邱志杰、尹秀珍、汪建偉、毛同強、姜杰、向京、毛焰、葉永青、曾梵志、周春芽
展覽時間:2018年11月9日——2019年3月3日
展覽地點:寶龍美術館7、8、9、10展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