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迷蒙的江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蘇天賜幾乎每年春、秋都會到太湖生活一段時間,別具風情的江南水鄉早已成為他熱愛的“第二故鄉”,這幅《秋云》創作于1995年,是蘇天賜“江南風景”題材的集大成者。蘇氏曾坦言“江南的風景最美的時候,是在薄云遮日之時”,其美感在西畫講求的強烈光線下無法體現,因此畫家筆下的江南多為陰天、梅雨天景致,顯得煙雨迷蒙、典雅悠遠。
《秋云》正是如此,天上薄薄的云舒展開來,隨著秋風飄蕩,微弱的陽光穿過,籠罩著最美的江南,萬頃碧波浩浩渺渺,順著沙渚接連蒼穹,這種“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表現方式,是蘇天賜江南風景的重要特點。

Lot.663 蘇天賜 《秋云》 1995至2000年
布面油畫 59.5 × 109.4cm。
出版:
《20 世紀中國油畫作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南寧,2000 年 6 月,第 237 頁
《二十世紀中國油畫Ⅱ-1》,北京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1 年 8 月,第 2 頁
《第三代中國油畫家研究:蘇天賜》,廣西美術出版社,南寧,2001 年 12 月,第 55 頁
《蘇天賜》,江蘇美術出版社,南京,2008 年 10 月,第 438 至439 頁
展覽:“20 世紀中國油畫展”,2000 年 7 月 5 日至 23 日,中國美術館,北京
備注:附藝術家與作品合照一張
清新婉約的色彩
《秋云》的近景是山野間一片的紅葉,仿佛在燃燒一般,右下角甚至用濃重的褐色來概括“紅?!保h處的山腳下卻還泛著黃和綠,大自然豐富的色彩都逃不過畫家的眼睛。江南民居似乎想靜悄悄地隱匿于秋色,但炫目的粉墻黛瓦又讓它跳脫出來,形成另一道風景。

Lot.663 局部
左下角枝椏干枯的樹似尖刀般地斜插入山崗,蘇天賜畫蕭疏的枯木常用細小的畫筆上挑,創造出如同中國畫“飛白”的效果,有效地拓展了油畫語言,在清新婉約的色彩中滲透著強烈的水墨韻味。吳冠中先生曾評價“蘇天賜油畫是講究筆墨的”,在《秋云》中,色彩藍白相間、紅中點綠、以黑襯白,焦、濃、重、淡、清的水墨設色方法被蘇天賜融入油畫創作,得以創造出充滿“詩性”的中國傳統山水意蘊,“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寫意性”已成為蘇天賜風景畫的重要美學特征。

Lot.663 局部
俯瞰統領的視野
蘇天賜的風景畫具有一種俯瞰式的大局觀,近景、中景、遠景組成豐富嚴謹的構圖?!肚镌啤氛w畫面讓人感覺一陣秋風從右面吹來,樹葉、云彩、湖面都不由自主地向左擺動,這種典型的“蘇氏構圖”還出現在《皖南秋色》《春風掠過太湖》等作品中。

蘇天賜 《春風掠過太湖》 1993年
更值得稱道的是右下角褐色的涂抹,又將畫面向右拉扯,以實現視覺上的平衡;傾斜的山坡劃破湖水與山腳的平面,組成“之”字形的嚴謹構圖,上半部分的藍天好像伸手就可觸摸一般,輕輕地蓋著這片沃土;樹枝遒勁剛硬的線條,與大面積色塊形成虛實相生、疏密有度的豐富視覺張力。有學者認為:“蘇天賜的大批風景畫,均以前景寥寥幾株樹木的榮枯,分別代表大自然的春夏秋冬,這也形成了蘇天賜風景畫構圖的一大特點。”

《秋云》收錄于《二十世紀中國油畫Ⅱ-1》等多本畫集
精益求精數易《秋云》
蘇天賜一生追求作品完美,因此有改畫的習慣,對此日記上常有記載。據蘇天賜日記顯示,《秋云》最初完成于1995 年 8 月 27 日, 2001 年北京出版社《二十世紀中國油畫Ⅱ-1 》及 2008 年江蘇美術出版社的《蘇天賜》畫集中,均清晰可見作品署 1995 年款,但廣西美術出版社版 2000 年《 20 世紀中國油畫作品集》與 2001 年的《第三代中國油畫家研究:蘇天賜》中,作品已較 1995年版本有很大改動,畫家減弱了沙渚和湖面的傾斜度,加強了紅葉純度,前景中的枯枝也明顯縮短,這些變動對整張畫的面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蘇天賜將年款改為“ 1997 ”。
2000 年 2月 8 日,蘇天賜收到中國油畫學會邀請,特約《秋云》《黑衣女》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 20 世紀油畫展”,他于 2月 9 日開始再次對作品進行潤色,又調整了天空、湖面、民居和樹枝等,再次加深右下角的紅色,最終形成《秋云》現在的面貌。 2001 年,現藏家從蘇天賜手中購得《秋云》,二人合影照片中的《秋云》亦與現貌相符,此畫因此得以在私人收藏領域流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