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傳佛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反映了漢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取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收藏門類。尤其是木雕與夾纻佛像,由于材質與工藝的特殊性,與銅鑄佛像相比有著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在藏傳佛像中,30厘米以上的金銅造像已算較大體量,而木雕漢傳佛像通常具有更大的體量,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講,也往往具有更好的陳設效果。木雕造像近代以來損毀較多,能傳承下來的精美作品便尤為珍貴。

Lot 1010
清康熙 夾纻漆金班禪像
H:130cm
RMB:1,300,000-1,8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這尊班禪造像是標準的康熙宮廷造像。班禪神態自若,比例勻稱,雍容華貴,工藝寫實且精益求精,明顯帶有漢藏地區造像風格相互融合的特點,且具有此類造像少見的尺寸和精湛工藝。類似的宮廷造像傳世少見,梵華樓二樓明間北面木雕金漆蟠龍寶座上,供有一尊高達1.25米的木髹漆泥金宗喀巴坐像,是清宮最大的宗喀巴像,與此尊夾纻班禪像尺寸相當,可作參考。
夾纻漆器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悠久。夾纻佛像到清代仍有一定的影響,但主要為皇家御用的高級工匠掌握,至今在承德外八廟、北京雍和宮保存了不少夾纻佛像珍品,如溥仁寺慈云普蔭殿十八羅漢像、雍和宮的雍和宮殿十八羅漢像等。
這尊班禪像造型寫實而莊重,對上師神韻的表現非常成功,可見匠師的技藝嫻熟,為宮廷上師類造像中極具特色的作品。整尊坐像高達1.3米,工藝精細,盡顯皇家藝術氣象,體現了清代康熙宮廷造像的鮮明特點。夾纻佛像存世體量大者十分少見,又因質輕,便于攜運,早期的夾纻佛像大都被人搜羅而去,流落國外,如今在市場上偶見,即屬珍品。

參閱:《清宮藏傳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272頁,梵華樓二樓明間內景,木髹漆泥金宗喀巴坐像。

Lot 1019
清康熙 夾纻漆金彌勒菩薩
H:34.5cm
RMB:500,000-7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造像面容寧靜秀美,身姿挺拔,雙手手指修長纖細,動作形象自然。菩薩雙手各牽蓮枝,蓮枝上分別承托凈瓶和法輪,表明其身份為彌勒。菩薩身著衣裙帔帛,全跏趺坐于精美的蓮花寶座上。周身佩戴瓔珞釧環,連珠紋大小相宜,串成精細華麗的手鐲、項圈,自然地垂掛在菩薩身上,優雅而端莊。衣褶自然流暢,立體感很強,表現出織物輕盈的質感。
此尊彌勒菩薩為清康熙時期一尊精美的北京宮廷夾纻造像,不可多得。通過這尊造像,我們能感受到康熙王朝鼎盛時期的恢宏氣度,同時此像清新典雅的魅力也讓人為之折服。

Lot 1020
明 夾纻漆金釋迦牟尼
H:54cm
RMB:200,000-3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此尊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像。佛祖結金剛跏趺坐,臉廓豐腴,天庭飽滿,為典型漢傳開相,靜穆安寧之中盡現佛家之莊嚴。造像身姿端正飽滿,身著通肩式袈裟與僧裙,衣紋的處理采用漢地寫實手法,折迭曲覆,質感較強,但仍清晰可見軀體的自然起伏和變化,背面亦精心地刻畫。該像相好具足,整體造型優美,軀體雄健,線條飽滿柔和,體現出高超的雕刻工藝水平和審美造詣。
整像以夾纻工藝制作,以朱紅作底漆,最后在表面施予金漆,經長年供奉略顯斑駁,然而更凸顯出寶相不同凡俗的氣韻。造像莊嚴大氣,具有明代造像風格,形制較大,留存至今極為不易。

Lot 1046
明 木雕金漆阿彌陀佛
H:134.5cm
RMB:1,200,000-1,8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阿彌陀佛是印度梵語音譯名稱,漢譯有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十三個名號,是佛教宣稱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佛教傳入中國后,阿彌陀佛以宏大的悲愿、美妙的凈土世界和方便易行的修行法門,深受我國人民普遍崇奉。特別是在唐代形成了專修阿彌陀佛凈土的佛教派別—凈土宗,明清時期更形成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信仰盛況。阿彌陀佛的藝術形象也因此在我國長期流行不衰。
此尊佛陀立像為典型的北京地區工藝。螺髮刻畫清晰,且前額飾髻珠,面容圓潤飽滿,神態沉靜而優雅。內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左手于胸前結禪定印托缽,右手自然下垂結來迎印,儀態端莊肅穆。
此造像工藝考究,袈裟衣褶的處理尤為精彩,如行云流水一般,漆金飽滿,品相一流,加之體量碩大,是明代難得的木雕造像精品。

參閱:山中商會藏明早期木雕金漆站姿佛陀。

Lot 1021
明 木雕漆金持國天王像
H:55cm
RMB:400,000-6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持國天王是佛教護世四大天王之一,駐守東方,手持琵琶為其重要標識。天王頭戴盔冠,身披鎧甲,舒坐于基座之上。臉廓方圓飽滿,濃眉呈倒八字形,面容俊朗而威嚴。披帛纏繞于雙臂靈動飄逸,向上飛舞,帶有天人的瀟灑氣度,匠心獨具。造像體量高大,雕刻考究非凡,將天王的尊威表現得淋漓盡致,通身金漆細膩輝煌,彰顯大將之風,是大尺寸的京工木雕造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品。

Lot 1022
明早期 木胎漆金藥師佛
H:61cm
RMB:480,000-6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藥師佛又稱為大醫王佛,是梵文中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簡稱,與釋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彌佗佛并稱為三方佛。本件藥師佛木雕具有明代早期的宮廷造像風格。原配佛座雕刻十分精美,呈亞字型須彌座樣式,高浮雕工藝精湛,精美絕倫。
明代宮廷專設造像機構“御用監-佛作”,制作專為皇帝個人觀修的“皇帝本尊像”,以及供佛教儀式供奉的“事奉佛像”,所做佛像將漢藏融合的藝術發展至巔峰,這些造像質量上乘,藝術風格獨特,并且數量稀少,有的用于賞賜給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的宗教懷柔政策服務,有的供奉于皇家寺廟之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市場的熱點。這尊藥師佛像當年便很有可能在皇家寺院中供奉。
類似的作品可參見《中國佛教寺廟寶藏-散華聚念》(應真藏,2014年)中出版的一尊永樂時期木雕漆金藥師如來佛坐像,這尊木雕造像于北京保利2015春拍上拍,最終以人民幣402.5萬元的高價成交;另有一尊臺北鴻禧美術館收藏的夾纻漆金釋迦牟尼像也可作比較。

參閱:明代十五世紀永樂時期 官造木胎金髹藥師如來佛坐像,高93公分,《中國佛教寺廟寶藏-散華聚念》(應真藏,2014年),第113頁,北京保利2015春拍Lot 7570,成交價RMB 4,025,000;

參閱:明代成化時期 宮廷官造夾纻漆金釋迦牟尼坐像,臺北鴻禧美術館藏品。

Lot 1023
明 木雕彩繪阿難與迦葉(一對)
H:76cm
RMB:150,000-25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像的兩側常塑有兩位比丘像,他門就是摩訶迦葉尊者及阿難陀尊者,他們皆為釋迦牟尼佛之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因其聰穎多智,能將佛陀的開示毫無錯誤、疏漏的重講一遍;而迦葉尊者為“頭陀第一”,因其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對于修行總是奮勇精進,永不退縮。
此對尊者像為比丘形象,相貌較年輕者為阿難尊者,年長者為迦葉尊者。兩位尊者均呈站立姿,特別是在眉毛,眼角及頸部的刻畫上,風格寫實,匠心獨運,充分展示了古代匠師塑造人物的卓越技巧。雖然時代久遠,但是依然保有原來的大部分漆彩,精細的衣紋仍清晰可見。整體雕刻工藝精湛,儀態安詳沉靜,造型生動傳神,權衡合度,堪稱明代漢傳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不為多見。

Lot 1024
明早期 木雕彩繪阿彌陀佛
H:84cm
RMB:400,000-6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此尊阿彌陀佛身披法衣,全跏趺坐,兩手結禪定印。佛陀肉髻圓隆,螺發排列規整,頂飾髻珠,面龐圓潤飽滿,嘴角微笑,神態莊重慈祥。雙手仰放于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這一手印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之意。
整像以木胎雕刻,外施彩繪,造型渾厚敦實,形制頗大,結構比例勻稱,氣韻生動,具有明代中原地區造像特征。因年代久遠,部分彩繪顏料已氧化脫落,但并不影響其莊嚴肅穆,更顯滄桑古樸。

Lot 1041
明末清初 木胎金漆關公坐像(帶座)
H:27.5cm
RMB:180,000-25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關羽為儒、釋、道三教崇信,被尊為戰神、財神、文神、農神,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所共仰,這種受到不同階層、不同宗教崇拜的古代人物頗為少見。關公的封誥歷朝不同,但有兩個統一的評價貫徹始終,那就是“勇”和“義”,這也是關公像廣受崇祀的原因之一。
此像以木胎髹金漆,彰顯關公的尊貴不凡。造像法度嚴謹,莊嚴華貴,藝術性極高,為明末清初京作佛像的精工之作。

Lot 1042
明 夾纻金漆阿彌陀佛
H:47.8cm
RMB:240,000-36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整像以夾纻工藝制作,外施金漆,漆質工藝達到極致,讓整體的協調性和視覺效果得到最好的表現。
造像氣韻生動,具有明代漢地宮廷風格特征。宮廷風格木雕像能夠完整留存到現在的整品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值得我們傾心關注。
參閱:明 脫胎夾纻阿彌陀佛,高55.4cm,保利香港2016秋季拍賣會,成交價RMB 608880。

Lot 1044
清 木雕金漆神農炎帝
H:68cm
RMB:460,000-70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華夏民族可以說是因為神農氏才得以擺脫原始社會的水深火熱,進入農耕文明時代。故而人們對神農氏的敬仰經久不衰,歷朝歷代皆有修建廟堂祭祀神農氏的現象。又因神農開創農業,親嘗百草等傳說,所以神農造像多為手持稻粟或是草藥。
此尊清代福建工的神農氏手持稻粟而坐,他眉開眼笑的神情仿佛是看到了五谷豐登、人民安康、福壽延綿的太平盛世。就工藝而言,此尊造像漆質明亮純渾而不顯厚重,雕刻細膩寫實,特別是細節處處理更是精細入微,又十分貼合神農氏身份傳說。且體量高大,整尊達68厘米高,由整塊木材雕刻而成,可謂十分難得。最顯著的是,雕刻藝人在這尊塑像中將漆線雕的工藝發揮到了極致,使神農氏的形象更加立體動人。這件福建工藝的神農氏塑像弱化了他的神性,將神農氏的凡性展現出來,更具現實性,展現神農氏的自然與樸實,健碩而有力,顯露蓬勃的生命力。

Lot 1045
明 木胎金漆善財童子
H:83cm
RMB:180,000-260,000
華藝國際秋拍拍品
善財童子是佛教中四處參訪求道,一生精進修行而成道者之典范。他誕生時,各式各樣的珍奇財寶自然在家中涌現,取之不竭,因而取名為“善財”,但他卻能視金銀財寶如糞土,誓言修菩薩行。此件木胎金髹作的金童,體型較大,具有明代的漢地造像特征。童子略顯福態,赤足,雙手合十,面頰豐腴,鼻型飽滿,面帶微笑。造像比例和諧,衣紋寫實,通體施予金漆,作工十分講究。觀者見善財之喜悅容貌,亦感愉悅,是一件極具感染力的上乘木雕作品。

參閱:明代木胎善財童子像,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