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何為?
——寫給油畫家劉義
繪畫何為?是每一個真正的畫家不同時期的繪畫思考與對藝術本質不斷探求的一個永恒話題,帶著對這一可能伴隨我們一生藝術命題的追問,會讓我們不時地陷入一種困頓迷茫與渾然不覺之中,也讓我們不停的處于苦惱與矛盾的糾結狀態,但也正是在這種煩擾困惑與長期的藝術思考中,我們的藝術家便逐步走向成熟并找到屬于自己的繪畫藝術。
藝術家毛焰說:一個優秀的畫家首先要找到自己,然后堅持數年,最后才能達到深刻。多么睿智而又實在的語言,可是縱觀國內的畫家們又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我們當下所處的是一個紛紛擾擾的利益時代,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們幾乎遍嘗了西方各時期的藝術形式與各流派繪畫方式,囫圇吞棗般的模仿與抄襲,已讓我們逐步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也未能確立自己的藝術態度,當下對于大多數畫家來說依然是以西方為馬首是瞻,喪失的依然是對自身文化的深入研究與興趣,許多畫家陷入膜拜之中而難以自拔。潘天壽先生說道:“繪畫應境界為上,境界之上一步一重天”,我的理解是繪畫之路如同上云梯,畫家要不斷站在高處去探求自己的藝術,繪畫的難度也不僅僅是技術難度,尤其現在我們所推崇的學院單一的技術訓練,更是使我們落入技藝的小道而喪失大的文化格局。畫家不斷練就的應該是自己綜合的文化修養,找到屬于自己的繪畫技術,功夫在畫外,作為中國的畫家更應該對自身傳統藝術有深入的了解與掌握,中國自唐代王維始便有了文人畫這一概念,千百年來便成為畫家們的理論依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中國文化儒,道,釋的核心審美在繪畫中的體現,中國藝術的核心是含蓄,老子的大象無形,儒家的逍遙,道家的無為等概莫能外,因此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應是與西方繪畫追求的焦點透視是對立而存在的關系,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繪畫表達方式與文化追求,中國的畫家在自己作品中一定要流露出這一情懷,唯此才能不去熱衷于漂白自己的肌膚。
有幸得是當下中國有許多藝術家對此有了自覺地清醒認識與藝術實踐,油畫家劉義就是其中一位,我從他近期的許多帶有強烈視覺沖擊的畫面上,看到他創作時已打破過去學院所學的繪畫法則,而是用自己的隨發性的色彩來借以表達自己的審美觀念,那些疏密有致的構圖與追求平面兩度半的二維畫面空間,已具有了中國繪畫的意味與形式,另外劉義在他的作品中大膽做了材料的嘗試,他因地制宜地利用了閑暇時在郊外揀來的麥稈,荷葉等置入自己的畫面,使作品更有當代性與個性語言特征,這使我想到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基弗的繪畫也常會如此,劉義有可能受其啟發,這未嘗不可,我并沒有感到他是一種簡單的模仿而認為是他畫面的需要,劉義熱衷于空靈,熱衷于追求詩意的空間,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的畫室不遠處就有許多廣闊的田野,可以想見一年四季中這田野的變化帶給他的驚喜,當一望無際的麥田,或者漫天飄舞的雪花,抑或秋的金色與春天的溫暖,劉義時常被這氣息包圍著,該是多么愜意與讓人羨慕,當然這定會影響畫家創作的心境,我想這正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劉義是高校教授,并擔負著大量繁忙的行政工作,他常與我談到他的無奈,他的理想,讓我更多感受到他對繪畫的熱愛,現在他沒有讓大家失望,近年來他的諸多作品已充分表達了他的思想與追求,作為他的好友我期望劉義能常回望那片令他不斷產生靈感的田野,從視覺本體的角度出發,不忘初心,去創作出更多具有個人原發性的鮮明特征的繪畫,我相信這一天的到來指日可待。
張復利 2018.3.6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