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式到內容,我這么多年一直在尋找中庸之道,在平衡所有關系。如何在繪畫中找到東方和西方的平衡、古代與現代的平衡、北宗和南宗的平衡,以及圖像修辭上的種種對照,都是我一直在做的工作。——徐累
1990年,徐累開始創作“舊宮”系列,受古代戲本插圖和晚清宮廷老照片影響,畫面頗具復古氣息,本幅《無題》繪于1991年,是徐累早年佳作。該畫運用強烈符號意味的金色墻壁,讓人自然聯想到傳統屏風,青綠的荷葉和粉嫩的花朵從平靜的水面伸出,與象征永恒的金色構成巨大反差。

Lot.615 徐累 《無題》 1991年
紙本彩墨 33 × 34.2cm。
出版:《ARTE》,ARTE 雜志社,意大利,1991 年,第 87 頁
這種以平面表現立體空間的方式與古本戲劇插圖中的建筑界墻極為相似,如小劇場一般把觀者注意力集中于畫家所營造的方寸之間。徐累坦言:“制造類似劇場觀賞的這樣一種處境,觀眾在外,那是無法逾越的。這樣的關系就像逼迫觀眾到了一個偷窺者的立場,這就是說,當你站在畫面前面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選擇的,就只有充當這樣的角色了。”

《西廂記》插圖
畫中一個著素衣布鞋、戴禮帽的男子蹺著二郎腿,坐在鼓凳上靜靜地看書,深居簡出的讀書人形象躍然紙上,所有的戲劇性組合就仿佛夢境一般神秘而安詳。這種“蹺腿讀書人”形象應是受到晚清宮廷老照片的啟發,徐累之后的作品《讀》《青霧》中也曾描繪相似人物造型。中國當代文學先鋒作家孫甘露在其1997年出版的法文版長篇小說《呼吸》中,選取了徐累“蹺腿讀書人”的形象作為封面,實現了一次繪畫和文學的結合。

孫甘露1997年法文版《呼吸》封面
《無題》畫面中人和物的精妙安排,體現出西方超現實主義的影響,特別是“禮帽”的意象,自然讓人聯想到雷尼·馬格里特(Rene Magritte),而半封閉的空間布置除了受中國傳統影響之外,還與喬治·德·契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構圖有異曲同工之妙。難能可貴的是,徐累在玩味畫面語言修辭的同時,運用的都是中國本土元素,他將傳統水墨的虛實相生與超現實的天馬行空進行了完美的兼容。

雷尼·馬格里特 《戴黑帽的男人》

喬治·德·契里科 《一條街上的神秘與憂郁》
陳丹青曾評價:“徐累精于假借:他的造境出于詩的修辭:他的圖像‘故事’調弄小說的‘誤導’或‘伏筆’,意象的跌宕跳動則像是散文片段;他偏愛采用舞臺布景式的人工化空間,故意畫出老式攝影那種道具擺設的呆相,畫中時間因素的支配方式類似電影剪輯。……他行使假借的動機和方式均帶有觀念的性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