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我們的時代”—— 孫侃個展
策展人:姜永平
學術主持:吳鴻
學術指導:胡赳赳
視覺總監:孫初
開幕時間:2018年11月10日 15:00
展覽時間:2018年11月3日—11月17日
展覽地點:先聲畫廊
展覽地址:北京朝陽酒仙橋2號798藝術區
出品:先聲畫廊
協助出品:北京宋莊藝術發展基金會
藝術國際
歡迎來到我們的時代
文/胡赳赳
“時代”以一種超乎想像的形式發生,它有著罕見的魔力,令預言難堪,宣告著征服的失效。
藝術家的時代,藝術家會考察“時代的藝術”,用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來左右自我的重心,校正自我的審美,以及用怎樣的內心風景與外部日漸凋蔽的環境相戚戚。
藝術家必須迎來一場自我殺戳——他使用的語言,他遵守的倫理規范,他所習得的生活方式,他受社會管理者與人情世故的約束,他固執地堅持已有的觀念當作信仰,將真的信仰當作傻子的約定,這一切,意味著藝術家如果不迎來自我解體,那他無法從對自我的專制中釋放出來。
藝術的“祛魅”之力在于轉換,面對一個“吊詭”的“時代”,荒誕而又漏洞百出的現實之境,內心無所依著的蜉蝣式人生,理想主義逐漸退場,一種“矯飾”之風或掩蓋蒼白的風格正在流行,藝術家們所遵從的守則一再失焦,偶像淪為小丑,智者抱垢于民間。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藝術家尋找突圍的方式,也是魯迅先生一直感到“苦悶”的某個明喻:四周都是鐵屋子;或者是詩人艾略特所看到的一副現代性奇異面貌,然而卻命名為“荒原”。

孫侃作品
《十五個姿勢—坤》
2017年
300x200cm
亞麻布丙烯油畫
孫侃所作出的這種嘗試,令我感到稍許寬慰。他將一些“活動變人形”集結起來,展示他們的肢體、內心運動和周圍環境的關系,這些稍稍變形的姿態既是某種日常儀式的寫照,也是“肢體瑜珈”的伸展方式,顯然這些人物所具有的命運是意圖“破局”的,這必然和藝術家本人的意圖是一致的。但是正如文字游戲所嘲諷的那樣:你要破的局,破前和破和,也都是破的。
孫侃是蟄伏在宋莊的一名藝術家,和這里的許多藝術家一樣,他既旁觀著時代的歷史,也參與時代的進程,討論美學的技藝和原則,也為日常瑣事而奔走焦慮。同時,他還是一名大學教師,他需要引導著年輕人的某些美學趣味,以及將自我的意識狀態澆灌給他們。

孫侃作品
《我有兩個》
2016年
150x150cm
亞麻布丙烯油彩
如果能將“轉換”的能力心得手應,那么一切都是輕易而愉快的。腐朽可以化為神奇,點石能夠成金。藝術家就是那根金手指,畫筆變更為有威權的魔杖。因此,人們常常將巫師和煉金士與詩人、藝術家相提并論,因為他們之間,在“絕地通天”的歷史背景中,的確是“合一”的。只是這種神奇能力的示現,對于當今的藝術家而言,時有時無,小隱小現,并不是給你一個密方或手訣,就可以心領神會的。

孫侃作品
《歡迎來到我們的時代》
150X150cm
2014年
亞麻布丙烯油彩
因此,藝術的殉道之旅遠遠在路上,首先要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保持心心在茲、念念在茲的狀態,使藝術始終是第一義。將其凌駕于一切欲念之上,凌駕于萬有之上。
這比畫什么、如何畫的爭論更有效。學習這個“寂然”和“明白”的第一義,那些爭論依然是爭論,但早已不是你考慮的“事物的核心”。

孫侃作品
《冬雨》
2017
170x120cm年
亞麻布丙烯油彩
孫侃的另一個專業背景和東北、俄羅斯有關,他在這兩塊土地上研習的繪畫之道。他具有典型的東北作風:直言快語,情急心熱。滿腔赤誠的表達,有時又有細膩的方式。這也表現在他運筆的節奏和把控上,明快、干脆,細節上也絕不忽視。令人可笑的是,他對自己是否畫出了佳作毫無把握。然而這也是可喜的,藝術家的弊病往往是想得太多、干得太少;爭論得太多,心平氣和的時候太少;酒喝得太多,書看得太少。
如果不在各個維度上測試,突破口是不會自我涌現的。因此這需要大量作品的演習。這一點,對于想每一張都是精品的藝術家,其創作的量首先就是個問題。如果悠哉游哉,最終會荒廢時日。

孫侃作品
《醉人的夜》
2013年
150x150cm
亞麻布丙烯油彩
孫侃顯然將這個問題處理得比較好,他用實干的方式轉換了“量變”到“質變”的問題。尤其是他近來的作品,幾乎都展示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感覺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在上升。而這,也是他有信心宣告“歡迎來到我們的時代”的原因。
時代是真實的廢墟,而藝術,便是這些哥們兒的避難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