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由杭州國畫院主辦的“筆參造化·撿云書屋藏品:來楚生作品展”在杭州國畫院美術館開展。
中國畫,尤其是中國文人畫,詩書畫印和諧結合,蘊含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揚了中國元素和中華燦爛的文明。現代畫壇上,來楚生能詩,書、畫、印三絕,是一位“ 領略古法生新奇”的藝術大家。他的摯友、畫家唐云曾有此評價:“楚生下筆,回旋展舒,柔若棉,剛若鐵,氣象萬千。” 謝稚柳有詩贊譽:“揚州畫舫數前賢,南北吳齊六十年。幾輩風流日遼邈,新聲留與世間傳。”
來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勛,號然犀、楚鳧,晚年易字初生,亦作初升,蕭山長河(現屬濱江區)人。來先生在上海美專讀書時,與年輕的潘天壽教授志趣相投,亦師亦友。畢業后,移住杭州,參加莼社與西泠印社,湖山容與,襟懷暢達。抗戰初期舉家移居上海,新中國成立后為上海中國畫院首批畫師。來楚生一生處事低調而生活坎坷,但他專心于藝術,中國畫、書法、篆刻包括肖形印融會貫通,形成了筆墨簡練、格調雋逸、趣味清新的自家面目。
此次展覽,遴選了120件,匯集了從早期到晚期的近百件書畫篆刻作品,體現了來楚生各個時期的風格變化。就書法作品,正、草、篆、隸皆備,充分展現了來楚生“始入手須專宗一家,得之心而應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變,又兼能獨辟蹊徑,自創新體之能。在國畫作品中,來楚生以意筆花鳥畫最負聲譽,此次也多有展示。花卉、蔬果、翎毛、禽魚,筆墨蒼潤,一花一葉、一鳥一魚生動傳神,意趣盎然。此次精選展出的三十方印章,皆為其代表之作,方寸之間,或樸茂渾穆,瑰奇雄勁;或峻利爽灑,雋拔險勁,肖形印又無不獨具個性,自成一格。在這一刀一筆中,充分展現了來楚生的匠心獨運。
此次展覽,特別感謝來楚生同鄉蕭山蔣再鳴先生,對于書畫的熱愛與鄉賢的敬仰,讓蔣先生經過多年尋訪與競拍,收藏匯集了大量來楚生先生書畫篆刻藝術珍品,也讓觀眾有了此次近距離觀看的機會。
展覽將展至11月4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