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吉語菱形紋青磚
說起書法,大家并不會陌生,雖說它的實用性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其內在的審美屬性卻越來越受到當代人的重視。在收藏品中,書法的痕跡更是隨處可見,無論是在瓷器、玉器還是青銅器上,不同筆體的書法都令藏品價值倍增。而在木器、書畫作品、磚雕作品當中,書法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收藏品也成為了書法不斷發展、變遷的載體,而被藏家和收藏市場所認可。
此次收藏品鑒會,收藏愛好者就帶來了一塊篆刻著銘文的青磚和藏家們一起分享。“在我們書法圈里有一句俗語‘離書法家,只差一板兒磚的距離,可見這塊‘板兒磚’有多重要。所謂的‘板兒磚’指的就是漢磚,漢磚上篆刻的文字豐富多樣,極具研究價值。所以當我收藏到這塊青磚的時候,別提有多高興了,不僅對上面的銘文進行了拓印,并臨摹了很久,請專家和藏友們進行品鑒。”王先生介紹。
收藏愛好者周先生:漢磚作為漢代民間書法的重要實物,上面篆刻的文字代表著下層社會的書寫風氣,在書體和筆法的演變中起著更加重要作用,且流露出早期書法古拙和率真之美,因而受到當代書法愛好者的重視,并成為現代書法和篆刻創作的重要源泉。在漢代磚文中最常見的就是陽文篆書或隸書,陰文相對較少。文字在磚的正面與側面的方形或條形上展開,為適應形式進行形體上和結構上的精心變化。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采用模印、刀刻、筆堆等方法,使得花紋高出瓷器平面謂陽文。陽文的花紋,用手可觸及。凹入的花紋則叫做陰文,通常采用模印或刻劃的方法,形成低于瓷器平面的花紋。常見的隸書起源于戰國,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后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篆書則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可見收藏到一塊漢磚,其價值不僅在于磚本身的年代,還體現在磚上篆刻的文字。
收藏愛好者趙先生:之所以說漢磚體現的是民間書法的變遷是因為,與碑刻、簡牘書寫者不同,前者往往受過良好教育的,多數是官吏,漢磚的制作和書寫者多為下層工匠,通常他們的文化藝術水平不高,沒有受太多的規矩范式的制約,所書寫的字體也很自由,對書體的設計也可以加入個人的審美,因此漢磚上的文字常常可以看出一種天然稚拙的趣味。現代人看到漢磚會覺得非常簡單,但是在古代制作起來卻并非易事,因此才能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首先要雕制模具,它直接決定畫像的內容和畫像質量的好壞。然后要進行選土質制泥、制坯,隨后進行花紋的印制,最后才能進行燒制,每個步驟都十分繁瑣,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收藏愛好者石先生:漢磚上篆刻的內容非常豐富,有人物故事、舞樂百戲、神話典故等,內容珍奇,匠心獨運,畫技古樸。包括祭祀、狩獵、出游等活動,也有百姓采桑、紡織、耕種、收獲、百戲的勞動生活場景等,因此被稱為“漢代的大百科全書”。這塊漢磚上篆刻的“宜子孫 富貴昌 樂未央”也是常見的吉語。常見的還有“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磚。這類的漢磚往往書法講究,具有裝飾趣味,與宮殿瓦當之精美相匹配。東漢時期,厚葬習俗遍及民間,小磚室墓上吉語磚銘大量出現,最常見的吉語是“大吉祥”“宜子孫”“富貴昌”之類,且與圖案花紋相互映襯,表現了特有的裝飾美。有的漢磚則會篆刻制磚的地名、人名和管轄官署之名,雖然僅有幾個字的記名,卻承繼戰國、秦代制陶工藝的習慣。也有的漢磚上會篆刻紀年、紀事或是制磚人的姓名等等,題材多樣,種類豐富。
王文秀(內蒙古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這是一塊西漢吉語菱形紋青磚,上面刻著“宜子孫、富貴昌、樂未央”的吉語。從藏家收藏的秦磚漢瓦上不難看出,做工都非常精致,使用的胎土也很細膩,因此,在當時漢磚也是身份地位的代表,只有地位高的人或者有錢的人才能使用。
仔細看不難發現青磚上有一條修補的痕跡,因此這塊青磚并不是完整的,而是一件經過修復的殘品。在修復的過程中,工匠遵循了“可識別”的修復原則。文物修復的可識別性原則是體現文物真實性與遵守文保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準則之一,這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樣的修補,不僅沒有影響藏品的價值,反而增色不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