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感官體驗背后的溫度與真實——再評羅隸《人性的溫度》
文/毛秋月
初看羅隸《人性的溫度》,訝異于藝術家對于圖像整體結構的把控,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熟悉就在于,這是我常常在盛期現代主義繪畫中所遇到的構圖布局;陌生則在于,每個圖像都在講述不同的故事,像是誘導你進入一個又一個迷幻的場景。形式與內容,如同兩股看不見的力量,鍛煉著觀者的眼光,也讓觀看本身變成一場形而上的思索。

《溫度》RX系列434 66cm x 50cm 新媒體綜合材料 2015
文藝復興以降的學院派繪畫一直力圖以三位視錯覺表面替代畫布的空白場域。這種努力,在現代主義繪畫那里遭遇了頑強抵抗。按照20世紀著名批評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論述,現代主義繪畫的偉大事業始于對其自身獨一無二的屬性——平面性的強調。換言之,現代主義繪畫通過解構三維立體表面、解構故事性體裁、展現抽象的二維效果,從而實現了一種自我批判。法國印象派畫家馬奈因“公開宣布平面性的大膽直率”,成為現代主義繪畫的先行者。而歷經印象派、后印象派、構成主義乃至抽象表現主義的一步步推進,現代主義繪畫逐漸將抽象發揮到極致。觀眾所面對的,常常是一些均勻的、模糊性的色塊與線條。換言之,作品表面越來越趨向一致,磨平差異。在1948年發表的《架上繪畫的危機》中,格林伯格進一步指出:“這種一致性,將繪畫消解為純粹的紋理、純粹的感官體驗,消解為相似的各種感官體驗的累積,它似乎回答著現代知覺體驗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它也許帶來了這樣一種感覺,即所有等級差別都被排除,沒有哪一處區域或哪一種視覺體驗會高于其他同類,不管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溫度》RX系列436 66cm x 50cm 新媒體綜合材料 2015
所以,我們在羅隸那里遇見的,正是這樣一種消除了等級差別的安排。或者說,這是“去中心化的”、“復調的”、“滿幅”的(語出格林伯格)繪畫平面。在《人性的溫度》系列作品里,顏色與顏色之間雖有交叉,卻呈現出某種均勻性。斜紋、線條、色塊細密地覆蓋著整個作品的表面,倔強地互相對抗,此消彼長。你可以說它們突出了差異,也可以說每一種元素都要掙脫畫面,進行自我表達。差異與一致,猶如陰陽的兩極辯證結合,這正是作品邀請我們進入的思維游戲。而一旦我們辨認出某種形象,又會不自覺地將形象與其背景融合起來,這與我們在面對前現代主義繪畫時,自動將人物與圖底相互分離的做法顯然不同。此時,觀賞成了格林伯格所謂的“純粹感官體驗”:感覺被圖像的不同細節勾起,又匯聚成一種不可言說的相似,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匯入江河。

《溫度》RX系列442 66cm x 50cm 新媒體綜合材料 2015
但感覺可以模糊,思維卻需要銳利。恰恰在純粹感官體驗之中,我們觸摸到的了某種溫度與真實——在抹平了人物面部特征的繪畫空間里,思維開始向一些共性的存在敞開。此時,作品成了活潑的記錄,努力想與我們最為基本的知覺和觸覺進行溝通。在冷色調與暖色調的交替登場之后,有時候我們感到燥熱,有時感到寒冷。而這正是我們在遭遇世界時最為真實的個體體驗。在此,思維已變得直白,卻不能再往前一步,化為更具體的語言。語言永遠是把雙刃劍,我們在受惠于言說的同時,也由于它而變得懶惰。傾聽和感覺,而不是言說和表達,將成為深度思考的一種首選。而且,當代藝術家也不屑于去講述一個個冗長的故事,他們更善于捕捉閃光的片段,投射在作品里,邀請我們去小心體會。作為解讀者,就更不需要越俎代庖,說得太多了。

《溫度》RX系列509 66cm x 50cm 新媒體綜合材料 2016
所以這又是一個有意思的悖論:羅隸的作品,究竟是側重于將三維世界編織進二維性的繪畫平面,還是旨在將二維性的繪畫帶入多維度的思考空間?我想,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它關乎我們如何理解繪畫這一特殊的媒介。經美國杰出的女批評家羅薩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的闡釋,現代主義繪畫之后,媒介可以是某種事物本身,也可以是行為本身。換言之,媒介不再拘泥于具體的物體。所以,藝術家一旦開始創作,便進入了媒介的場域,直接與我們產生聯系與溝通。帶著這種理論背景去理解羅隸的作品,我們便可以跳出物我對立的邏輯,直接進入他為觀眾營造的世界自由思考。而這個世界又因為它的亦真亦幻,時時提醒我們藝術的功用所在。

《溫度》RX系列520 66cm x 50cm 新媒體綜合材料 2016

《溫度》ZR系列1-313 50cm x 50cm 新媒體綜合材料 2016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