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高宗御賜王十朋端硯 拓本
“宋高宗御賜王十朋端硯”雖系一方贗硯,然其至晚亦系清中期舊物,又曾經丁立誠著錄并李輔耀收藏及與溫州之淵源關系,自當不失為一方名硯也。
溫州博物館藏有“宋高宗御賜王十朋端硯”,館藏號2158/1。1989年第一期《文物天地》上有專文介紹此硯。其規格18×11×9cm,系抄手淌池門字硯式,墨堂長方形,墨池中間微凹,覆手雕成36根參差不齊的星柱,頂端露石眼。硯體有缺口,有銘文。硯前眉篆銘:“體端厚兮天化成,羅星宿兮煥文明,贊機要兮(下缺)”,鈐印“紹興宸翰”及“永□”(有缺文),是謂高宗書,銘文與硯體多石眼星柱相符。
傳承有“序”——此端硯流傳情況
清后期,此硯曾經李輔耀收藏,收藏此硯時屢作硯銘拓本贈人,根據跋文及其他材料,大致可以了解此硯的流傳情況。清初趙氏小山堂是此硯有文字記錄的最早藏家,趙氏之前無可考。“小山堂”藏書樓主人即趙昱(1689—1747)、趙信(1701—?)兄弟。二人均精于校勘,每得一異本,必抄存并為之跋。好友全祖望謂其“浙中藏書之富,必以仁和趙征君谷林為最”。
又丁立誠《小槐簃文存》著錄此硯。丁立誠(1850—1912),清末藏書家、目錄學家,祖上有藏書樓名“八千卷樓”,其于藏書樓處另辟“小槐簃”,收西泠八家刻印尤富。“庚辛之劫”即咸豐十年庚申和次年辛酉太平軍兩度攻占杭州,硯遂經兵燹失去。光緒五年,“鶴軒督兵士開濬南湖,鋤地得之,已碎為二”,自趙氏后130來年,此硯又出,然硯已碎為二段矣。其時李輔耀剛好在杭嘉湖道臺任上,自己詩書畫印又無所不精,遇此“人瑞遺珍”,怎不心動?果然于光緒二十二年于“韓鶴軒守戎者”手中收得此硯庋藏,視同異珍,甚至更其齋名曰“宋硯齋”。李輔耀于光緒三十三年奉調任溫州鹽厘金局監理,雖任期很短,但有這一層關系在,而王十朋又是溫州人,故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溫州文管部門遂能從其后人手中征得此硯入館庋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