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在南宋皇帝趙構的德壽宮第四次考古中,出土了一些高麗青瓷的龍紋片?”
日前,在杭州名人紀念講堂的課前,記者一見到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院長張偉教授,就迫不及待地問了心中的疑惑。
“這應該是高麗與宋交流頻繁的一個片段反映。”接下來,在近2小時的西湖名人講堂課上,張偉用“宋麗交流”的歷史畫卷,向在場聽眾展示了900多年前的“一帶一路”。
北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十二月,高麗國王王昭遣使者李興佑入宋進貢。次年春,宋亦派使者前往高麗,冊封王昭為高麗國王,兩國外交關系正式建立。
北宋建立后推行“招誘獎進”的貿易鼓勵政策。
一是經濟上的“厚利”,二是政治上的“柔遠”。宋室南渡,偏安于東南,財政困難加劇,故更倚重市舶收入,“南渡后,經費困乏,一切倚辦海舶”。“而高麗方面素慕華風,迫切希望與宋重續傳統的友好關系,以吸納其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同時通過雙邊貿易,以獲取各種生活奢侈品、書籍和文化用品。同時,宋麗兩國都面臨來自遼、金、蒙古的侵逼,有意向共同牽制、抗衡外部威脅,雙方就有了交往的意愿。”張偉用淺顯的語言講述當時的背景。
從官方來講,雙方使臣的頻繁往來,使“貢”“賜”形式下的交流迅速開展。大體上說,通過“貢”“賜”交往,高麗輸入中國的物品,多為昂貴的香油、松子、人參、生平布等土特產及金銀寶物、兵器、高級工藝品。宋朝的回賜物品,除詔書獎諭、加冊、官爵外,主要有禮服、金器、銀器、漆器、樂器、禮器、絹、緞、綾、繒、錦、龍鳳團茶、御酒和各種高檔藥材,此外還有大量的文化典籍。
民間交流更是達到空前繁榮,距今900多年的北宋中后期至南宋中期達到頂峰。韓國學者全海宗在《論麗宋交流》一文中,依據《高麗史》,以覽表的形式羅列了從咸平元年(998年)至祥興二年(1279年)宋商赴高麗貿易的情況。“就表中所見,宋商赴高麗約150次,每次人數少則數十,多則上百;當然,實際次數肯定不止這些,但憑此我們也可想見當時民間貿易之盛。”張偉說。
在900年前,中國的商人,已經開著有指南針和水隔艙的先進海船,踏浪而行,載著無數“Made in China”和“Made in Korea”的貨物,往返于朝鮮半島和浙江沿海,這是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畫卷。
“歷史告訴我們,平等互利、合作共贏、文化包容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合作交流的基礎,它有助于推動世界的進步和發展。”張偉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