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的藝術:優雅的姿態》—— 何多苓作品香港展學術論壇
學術主持:李小山
特邀嘉賓:毛焰、歐陽江河、北島

何多苓是中國油畫界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家之一,也是中國當代抒情現實主義油畫畫家的代表。他的作品《春風已蘇醒》在20世紀80年代初使他名聲鵲起,文革之后,文壇出現了“傷痕文學”這股文藝思潮,而在美術界也出現了“傷痕美術”這一具有時代烙印的美術潮流,何多苓以他及他的這件幅作品,被認為是“傷痕美術”的代名詞。然而何多苓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感悟卻告訴我們這種社會的指向性或許只是一種偶然,他的畫風受到過懷斯的影響,但他沒有停下繪畫探索的腳步。他的畫風在每個階段都有明顯的變化,每個時期的變化都有著不同的主題與繪畫性的探索,但唯一不變的就是他畫中所具有的神秘、唯美、傷感、和富有詩意的藝術氣息。


9月28日下午3點,“頑固的藝術:優雅的姿態”何多苓作品學術論壇會在保利香港藝術空間舉辦。著名策展人,南京美院教授美術館館長,同時也是本次《何多苓:頑固的藝術》香港個展的學術主持李小山、藝術家毛焰,當代詩人歐陽江河,以及久不露面的中國當代詩人北島圍繞何多苓的藝術作品進行了討論。

李小山——南京藝術學院館長、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李小山:何多苓作品很多時候都令人回味無窮,如今的繪畫、文學、詩歌都面對不同的質疑與看法。
繪畫的特征:
1:門檻低——每個人都可以拿起毛筆繪畫成為繪畫者,只要是熱愛繪畫,老人少兒皆宜。
2:標準高——博物館集中那么多天才創造了很多奇跡。
3:絕對值——莎士比亞,哥德等給后來者造成很大的憂慮,不進入評價值,沒有看會很失落。
繪畫在當下的多元化有幾個硬指標----分為高級低級,優秀低劣。
評判的門檻:
1:獨特性——譬如掛在門口的無需看作者一眼就能識別,當下公認大師級中外畫家,只要畫到眼前識別度非常高。
2:難度——難度會因人而異,技術上的難不難,標準也會不同,何老師的畫如果一個繪畫能力高,悟性也高,也未必能模仿,這種難度與多年的素養 ,才華有關,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而成的。
3:完成度——古人描寫美人,古人叫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例如體育比賽,十米跳水,幾個跟斗,多少水花,花樣少完成度低,得分也低。何老師的作品《偷走的孩子》,十幾年沒見,完整度非常高,到今天有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不同表達,仍然有這三個硬指標,所以說繪畫是一個文化傳承,不僅僅是個人感受。
歐陽江河—北京師范大學終生教授,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評論家
歐陽江河評論:何多苓作品很多時候都令人回味無窮,如今的繪畫、文學、詩歌都面對不同的質疑與看法。
李小山老師很好的從三個角度對繪畫成熟,一生成就很深入總結何多苓老師的畫。
藝術與文學始終要有一個高標準,若沒有,人類的文明將飛灰湮滅。理解藝術,欣賞藝術一定要有高標準。何多苓老師的文學思想,繪畫精神,與韻味,猶如幽靈一樣呼之欲出,繪畫中的原著與寫作中的原文,很多人都沒有,比如像如今的手機短信語言被壓縮過,被規定過,只是各種語言的綜合,沒有原著,原文沒有母語,有一種被印刷過帶資料性的統計,無法反映我們藝術家微妙復雜的思考過程,當代藝術最高標準,人類永恒怎么構成對話關系。
動態黑色音符
何多苓與毛焰這類都是偉大的畫家,全世界不會超過10個,看過世界不同的博物館,看過太多的原著,我本人應該非常有資格評論,也算是半個行家,我所理解的偉大藝術家從第一筆到最后一筆都是宇宙般的瘋狂轉動。何多苓永遠在轉換充滿聲音的東西,轉換靈魂對照,有美的形式感,音樂藝術如果沒有開耳,是與開過耳的不同,鋼琴家與作曲家都是被開過耳的,不僅僅聽循律,聽的是踏板的使用,觸鍵的手感,前,中,后鍵的辨別,離鍵,手怎么離鍵,開過耳的人聽得清清楚楚,難逃法耳,看畫飽眼的是第一筆,網狀的東西,最后最表面的都是印刷的效果。
看何多苓與毛焰老師畫一定要看原作:用第一筆的東西深刻的表現,有繪畫的味道,抵抗印刷品,原著不僅復雜也是有難度的繪畫,有難度的繪畫也是給開過耳的人看的,何多苓與毛焰等是世界上現存的優秀畫家。
動態黑色音符
老師(何多苓)的作品,繪畫當代性:
1、翟永明系列----延續了十來年,第一階段還包括非常有意義代表性作-——《第三代》。把當時八十年代的興奮,集體改革開放的活力,代表了一代人的心聲。他的畫出現了個人性,唯美,詩人化,憂郁,抒情,何多苓天生是個審美者。
2、翟永明肖像——文學與詩歌的聯系,何老師表達了對文學的向往理解與感動。
3、中國八十年代的消費政治經濟時代,這種東西也反映到了美術界,當時掀起了長篇小說風潮,把詩歌文學短篇小說壓下,中國資本市場經濟也影響了美術市場體系,當時收藏的介入,批評的介入,畫廊體系等等構成了當西方美術介入產生的對應詞與悟對應,拿掉浮夸,去掉內在關系,去掉當代美術浮夸后面肉感的東西,當時雖也生氣勃勃但已很混亂。當時很多大師級繪畫家包括何多苓都有很多影響,被消極的打壓,一種讓真正大師級畫家藝術被邊緣化,何老師開始畫年輕的人,內心抵觸的東西,畫一些不屬于他本人的東西,這個階段的何多苓有點自我反叛,有點自我焦慮,自我反對何為當代——不合時宜,保留精神意,語言意義上的東西,保留藝術標準,藝術味道,藝術品位。
藝術家毛焰
毛焰評論:
當時我還是讀美院的時候,都是以工農兵的主題畫,有一天看到何老師作品,感覺突然找到目標,本能的激動,后來看到何多苓老師多種作品,確定自己心中繪畫的目標當時的感覺很強烈,就是畫自己想畫的畫,何多苓對我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經常往回看,繪畫的愿望,自己如何持續下去,如果持續下去應該要有最高的理想。

詩人北島
北島評論:
我與何多苓是多年老朋友,八十年代中期認識,九十年代因為詩歌節走在一起,為藝術走在了一起。
歐陽老師用理論化總結何老師,我想用感情來描寫,音樂與詩歌從俄羅斯文學來,反抗美學與革命有關,1979至今天有40年,穿越時光,又回到今天,這個展覽就如同時光遂道。

季豐軒創始人:季玉年女士
在與觀眾的互動中,何多苓多年老友,香港季豐軒主人季玉年女士講述她對收藏何多苓藝術作品的感受,她坦言:早期非常迷戀何多苓的油畫作品,最頂峰時期,曾經擁有過近20張何多苓油畫。但在2000年左右收藏出現了斷層,今天她在香港從新看到何多苓近期的《俄羅斯系列》她非常觸動,時隔十幾年,她再一次看到了何多苓的回歸。
何多苓在論壇中講到關于創作中疏離的原因。他表示自己的代表作《春風已經蘇醒》旨在表現生命和自然的呼喚,他并非不關心現實,而是因為繪畫于他是一個高于現實的存在,所以最終選擇了一條更個人化,更抒情的道路。面對觀眾關于他偏愛肖斯塔科維奇的疑問,他表示自己頗為欣賞肖斯塔科維奇的人生態度,并感動于俄羅斯深厚的人文、自然、建筑,因而進行與之相關的創作。對于人生與創作的態度,他表示生命并非主動的,人生皆平庸,不同的是自己做了怎樣的事,區分藝術創作與個人生活是很重要的一點,畫畫于他是另一個可以逃避的世界。

何多苓表示,本次在香港展覽是一次很好的展覽,有很多難得的展品,可以看到他的創作歷程。本次展覽將展出至10月11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