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銀川當代美術館迎來三大展覽,荷蘭黑點藝術團體在中國第一次完整展示的“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與之同時開展的還有藝術家尹秀珍帶來的中國制造系列展覽“行思”,以及回顧寧夏50年代的老照片展覽“飲水思源——憶50年代的寧夏”,三展齊開,旨在引導觀眾感知和體驗,在展覽中回首過去與期望未來。

銀川當代美術館
在展覽開幕現場,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呂澎表示:“此次同期舉辦的三個展覽,在我看來是關于時間、關于語言、關于判斷的展覽:‘飲水思源——憶50年代的寧夏’,是我們用今天的視角重新回溯過去;‘中國制造007:行思’呈現了藝術家尹秀珍的作品,她采用了一種充滿想象力和盲點的呈現方式,使我們既會回看過去,也會思考未來,讓我們在行動中和思考中回味;‘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通過高科技手段展開充滿想象力的空間展示,站在今天的角度去想象未來。雖然這三個展覽各自獨立,但如果站在了解過去及未來的點上看,則有著某種聯系。”

展覽開幕現場,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呂澎發言

展覽現場合影
“聲·動”交給觀眾兩把鑰匙
“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由荷蘭歐藝特藝術策展人楊小玲策劃, 展出了黑點藝術團體近年來的10件重要大型裝置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探討聲音、物理運動、光的認知領域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刺激觀者不同的感官體驗。

“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展覽現場
在策展人楊小玲看來,“展覽主題中的‘聲’與‘動’是交由觀眾的兩把鑰匙,我們希望觀眾用這兩把鑰匙打開黑點藝術團體媒體藝術的大門,進入到未來媒體的藝術世界。”


“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展覽現場
荷蘭黑點藝術團體由喬瑞斯·斯特里博斯(JORIS STRIJBOS)、尼基·阿斯曼(NICKY ASSMANN )、馬泰斯·蒙尼克(MATTHIJS MUNNIK)、埃里克·帕倫(ERIC PARREN)、丹·喬漢(DAAN JOHAN)5人組成,他們將團體充當一個流動實驗室,可以共同研究和開發作品創作所需要的技術與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創造自己的作品。近年來在荷蘭及歐美備受關注。

波紋機,埃里克·帕倫,裝置,2010-2017

聲音的幻像,喬瑞斯·斯特里博斯 / 馬泰斯·蒙尼克 ,裝置,2015
在此系列作品中,觀眾可以聆聽納米級微生世界生命活動的聲音;可以通過神經網絡技術與三個機器人裝置通過光、聲音、和運動的時間記憶反饋來交流;可以感受在聲音和旋律、以及物理運動的作用下,抽象的色彩和光線所形成的壯觀畫面,這些抽象運動中的圖案反過來形成視覺的音樂。作品激發觀眾去延續這種對聲音、運動和光視覺的極限研究,去捕捉光線在微觀層面和宇宙宏觀范圍的變化過程,感受作品本身所營造的猶如極光般神秘炫麗的氛圍,進入幻覺的宇宙。
500雙鞋構筑一個“行思”的場
“中國制造”系列展覽是銀川當代美術館自2016年起開始的實驗性系列展覽。此次“中國制造007”聯手當代藝術家尹秀珍,利用向寧夏全體市民征集到的500多雙有故事的舊鞋子,來制作大型裝置作品“行思”。

中國制造007:行思
500雙寧夏本地人的舊鞋子,織物
尹秀珍,2018
尹秀珍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她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鞋子用來創作,這些被人穿過的鞋記錄了復雜而真實的信息,攜帶著原主人的氣息,保留著一段珍貴的個人記憶,同時也反映著彼時的生活狀況、社會背景乃至價值觀。


中國制造007:行思
500雙寧夏本地人的舊鞋子,織物
尹秀珍,2018
在展覽現場,尹秀珍表示:“這些鞋子背后有很多的故事,當我們在這件作品中走過,如同在這些人的經歷的海洋中穿行。鞋子也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我收集了這些鞋子如同收集了這些人的經歷,進行重新組合,形成了‘行思’這件作品。”

中國制造007:行思(局部)
500雙寧夏本地人的舊鞋子,織物
尹秀珍,2018
有人說:你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路都鋪上毛毯,但你可以在自己的腳上穿一雙鞋。作品中每雙鞋被一條長長的織物“腿”相連,像是被拉伸的“肉身”繼續生長著。收集來的不同人穿過的鞋,將人們的經歷和腳步匯集一處,注入了人的靈性。尹秀珍希望這眾多延伸的“腿”能夠匯聚成林,而觀者漫步穿行其中,且行且思,且悟且進,身上的鞋與脫身的鞋便會共同構筑一個“行思”的場,使靜成為了動。
從老照片中憶50年代的寧夏
老照片是歷史瞬間的定格, 研究或欣賞經過歲月沉淀的老照片已發展成為一種頗富生命力的文化現象。此次的“飲水思源——憶50年代的寧夏”展覽,共展出了來自民間的陳國建、竇玉琴、石軍、王文玉、朱康洛5位老照片提供者、銀川市檔案局、銀川市委黨史研究室、銀川市志辦提供的風景照、工作照和生活照三種類別的150多張老照片,以及寧夏衛視提供的30集《五湖四海寧夏人》電視紀錄片。

“飲水思源——憶50年代的寧夏”展覽現場
展覽選取50年代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對于寧夏的特殊性。我們把50年代理解為從1949年至1960年,1949年寧夏解放及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構成了50年代寧夏最重要的記憶,因而顯得更加珍貴。正是50年代寧夏在政治、教育、交通、農業、商業上的迅速發展,使歷史像一列高速前進的列車,承載著寧夏——這個魅力無限的地域在時間的軌道上奔跑了六十年,裹挾著和諧和美好之風,駛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飲水思源——憶50年代的寧夏”展覽現場
展覽選取50年代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對于寧夏的特殊性。我們把50年代理解為從1949年至1960年,1949年寧夏解放及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構成了50年代寧夏最重要的記憶,因而顯得更加珍貴。正是50年代寧夏在政治、教育、交通、農業、商業上的迅速發展,使歷史像一列高速前進的列車,承載著寧夏——這個魅力無限的地域在時間的軌道上奔跑了六十年,裹挾著和諧和美好之風,駛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飲水思源——憶50年代的寧夏”展覽現場
據悉,“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中國制造007:行思”及“飲水思源——憶50年代的寧夏”這三個展覽都將持續至2018年12月30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