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宋富盛,著名書法家,筆名默墨。1945年生于山西長治。1968年畢業于山西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編審。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屆理事,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第五屆副主席,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第一屆主席、第二屆名譽主席。現為山西省名人書畫院院長,山西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太原師范學院客座教授。書法作品曾參加國際性、全國性大展及重大紀念、慶典活動專題書法展,被中國美術館等多家博物館、紀念館、碑林、碑廊收藏、勒石。傳略收錄于《中國書法家辭典》、《中國古今書家辭典》等多部典籍。2009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

録《陋室銘》與陶淵明詩句
在宋先生書房聽音樂
介子平
宋先生宋富盛,前輩書家也。自謂上黨東漢人,東漢者,長治縣某村莊也。
宋先生的大字書法,無論是草中帶行,還是行中夾草,均有剛猛肯定、奔騰不羈之氣勢,郁勃開闊、一氣呵成之謀篇,映帶纏繞、盤亙逶迤里,虛實已然,轉折起伏、勾連揖讓間,韻味自生。忽爾興酣墨飽,潤濕成暈,忽爾端莊工細,橫風斜雨,忽爾穿插錯落,因低疊字,那一陣舒緩款延,似清風徐徐,又一陣兔起鳧舉,若瀉流湍湍,慢條斯理、急轉直下中的節奏,不是音樂又是什么,不是天籟又是什么。

宋先生書房中靜謐寂穆的只有筆走蛇時,紙端方有些許草動枝搖,但隨著游行于信筆,沉著于案頭,頓時絲竹管弦繞梁,鑼鼓鐘磬破陣。數句一組,字字連綿,字跡若走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墨跡由濃到淡,由濕到枯,一蘸之下,換氣稍頓,那便是一個樂章。長短不一,疏密有致,或蓄或放,或緊或松,每個音符皆生動,每節韻律均淋漓。線條、墨色、結字、章法,各種視覺因素協調尺丈間,卻不囿絆格式,不拘泥法度,樂隊指揮般即令合拍于譜,又讓其各顯音質。這是宋先生的本事。

録孔子家語
書法是宋先生表達情感、闡釋內心最直截了當的方式,也是其活動筋骨、攝生養性的主項。佇立案端,懸肘揮豪,雖是慢功,卻貴在經久,鍛煉身體如此,磨礪書法亦然。一支羊毫長鋒,竟能在他的手中入木三分,瞬間千鈞,這般力透紙背的效用,如何不是經年累月功夫所致。

看似跌宕多姿,一任圓轉,卻筆力內含,體勢嚴謹,仔細研讀,還會有粗而能銳、纖而能拙的發現,這樣的特點與宋先生早年摹寫傅山作品不無干系。傅青主“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美學格調已不自覺貫穿其周身,不經意浮泛于豪端。所謂“四寧”,應釋為真純不羈、虛靜通明、大樸不雕、串性而生、拙則入占、巧則趨邪也。宋先生雖有過任職出版單位社長的經歷,卻有著不事張揚,處世無爭的大隱涵養。這一點從其入手時的狂蹈大方,收筆時的古逸松動,似有所悟。賦閑在家后,其更是埋頭書本,琢磨字畫,這樣的心境可謂是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之說的另一類詮詁。宋先生筆下常寫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恰是其襟度胸懷的曠達流露。

禪聯(行書)
連綿大草,信手往還,卓然高蹈,一派天機。原來,音樂也可在無聲界域響徹,在黑白空間和旋。飛白處的攝人心魄,積墨處的平正圓潤,縱勢時的狹長如扦,橫勢時的因機賦形,正是宋先生奏出的《梅花三弄》、《陽關三疊》、是筆管演繹的《二泉映月》、《十面埋伏》。

宋富盛先生書法藝術欣賞
石介
初識宋先生是在大西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的一次筆會上,先生在簡冊上信筆題屬令我印象深刻,方寸間起止得法,頓挫有致,且章法完備,自然之中饒有變化。后來拜讀了先生較多作品,了解了一些其人其事,越發覺得對先生的書法藝術有更多的共鳴,遂落筆成此小文,以期更多方家深入研究先生的書法藝術,共同繁榮加拿大書壇。

揮毫·納賢(楹聯)
宋先生的書法藝術重在不厭其變。無論其筆法,墨法乃至章法, 無論大幅巨制,還是方寸題屬,無不重視變化。先生的巨幅大草作品,氣勢宏大,曲折起伏,其變化寓于跌宕之中,曲中有直,曲而不屈,直而反曲,直而不肆。出鋒八面,即使奮筆逥轉,連綿如飛,仍不失其規矩方圓。姿態亦可足百千,動而不浮,能不失其勢,靜而不惰,能深根盤柢。通章之變,筆情墨韻俱佳,濃枯淡潤,輕重徐疾,極盡變動能事。忽爾雷霆萬鈞,震蕩高蹈,猛水決于千仞之顛;忽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溪流緩緩潺湲。

録沈周手札一則(小楷)
先生早年專攻隸書,后轉行草,近鄉賢大家傅山之流變,自然飽含巧拙之大辯,深諳周孔之圣言。細繹先生隸書作品,在規矩謹嚴中仍能間出諸多變化。先生畫家出身,科班藝術系高才,曾入中央美院油畫研究班,甚至攝影作品也獲過國獎等等,藝術修養遠非一般書家所及。從先生的行草作品中,可窺得青主遺韻,其大起大落大開大合之縱橫,行神如空行氣如虹之豪邁,足顯先生雄渾懷抱和萬千丘壑之胸襟。能于通幅書法作品中變化如此之巨,非畫家的本領無法想象,在當代書法名家中亦實屬罕見。

蘇軾《水調歌頭》一首
先生雖著名書法家,并不為大名所縛,雖以變勝出,但與時風迥異。尤其近十余年來,賦閑未閑,壯心不已,更沉潛精研米家之堂奧,在變化中更深筑古法典雅之根砥,深入襄陽集古之精髓。概以老子三去“去甚,去奢,去泰” 及孔子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為尚,轉跌宕為沉靜,化波濤洶涌為流深靜水,可謂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熔古鑄變。這種書風的趣尚很容易從一些臨作中看出。如臨蜀素帖,通篇有亂真之譽,但細及點畫,則去形存神之妙比比皆是。

扇面(隸書)
至于臨方圓庵記,更全以風神求之,增變中之古雅,求不變之變,亦可稱與古為變,或變古鑄我。最為精彩的一幅六尺行書立軸(書鄭板橋,虞永興和自作詩三首),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的具體體現。頓挫中,頓而不滯;回挑中,挑而不輕。隨體詰屈,因勢成形。書道畫境,是先生書法作品的獨到之處。黑白相映,動靜相參,甚至不拘泥于點畫,疏密布置,更注重于字與字之間的錯落迎讓,行與行之間的氣韻流通,致使通篇氣勢磅礴,峭拔之中筋骨具備,磊磊然不屈其節,隱隱然雅韻其間。

録白居易詩一首(草書)
書者,如也,如其人也。欣賞先生的書法,不能不兼及其人。先生雅號默墨,即其篤行書道,默默勤于筆耕半個多世紀的真實寫照。因緣際會,先生客居加拿大,仍堅持無時不動筆,無日不習書,書道更臻妙境,競相被各大宗教文化團體聘請。先生書藝精湛,為人耿直,多次受聘為國際大賽評委。先生自謂東漢人,東漢者,故鄉村莊也,亦是“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之念,戚戚于七子冠冕的千古登樓詠嘆。
2017年12月6日于加拿大毅博居
(作者系大西洋書法家協會會長)


最養·能生(楹聯)

信札(小楷)

唐寅詩一首

精氣神

禪詩一首

厚德載物(篆書)
古詩句三則(團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