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導師:杜大愷
研究方向:
李伯安與20世紀中國人物畫研究
研究內容:
1. 溯源中國人物畫史;
2. 系統梳理20世紀中國人物畫發展脈絡;
3. 李伯安人物畫技法與繪畫思想研究;
4. 整理李伯安藝術歷程資料,編訂李伯安藝術年表;
5. 分析李伯安于20世紀中國人物畫中的歷史定位。
招聘要求:
具有藝術學及相關學科博士學位
招聘人數:1人
申請條件:
1. 具有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年齡須在35歲以下(198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2. 進站時獲得博士學位不能超過兩年;
3. 能夠保證在站期間全時從事以清華大學為依托單位的課題研究(人事關系轉入清華大學);
4. 在符合以上基本條件的基礎上,其學術水平、業務能力還須符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相關規定。
截止日期:
2018年11月20日前提交申請材料至郵箱swchen@tsinghua.edu.cn,申報博士后支持計劃的申請人同時提交相應申請材料。
面試時間:
預計2018年12月進行
具體情況請關注清華美院官網和清華招聘系統10月發布的招聘信息。
聯系方式:
陳老師
010—62798929
swchen@tsinghua.edu.cn
導師介紹

杜大愷
1943年8月8日生于河南葉縣,祖籍山東龍口。主要從事中國畫、壁畫、裝飾畫的創作、教學與研究。1978年考入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從祝大年先生。1980年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畫院公共藝術院執行院長,北京美術家協會公共藝術委員會主任。
出版有:文集《藝術帚談錄》、《2006-2007杜大愷硯邊絮語》;畫集《杜大愷水墨作品集》、《2006-2007杜大愷水墨作品》、《2006-2007杜大愷水墨人體》、《2006-2007杜大愷人體速寫》、《杜大愷水墨作品2008-2009》、《杜大愷水墨作品2009-2010》、《杜大愷水墨作品2010-2011》等。
作品欣賞

不丹拾憶5 93×64cm 水墨 2013

異域行—泰國3 24×32cm 水彩 2015

人體26 70×140cm 水墨 2016

人體6 64×46cm 水墨 2016
研究對象

李伯安 (1944.7-1998.5)
河南洛陽人。生前系河南美術出版社副編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其代表作《日出》獲全國美展銅獎。他歷盡生命最后10年,三次深入藏區,畫出水墨人物長卷《走出巴顏喀拉》,師法自然,師法傳統,大膽借鑒西方藝術的精髓,將油畫、版畫、雕塑的特點自然融入中國傳統水墨藝術語言之中,改變了水墨畫在大作品大場面中缺乏力度、強度和氣勢的局面。1998年5月2日,因過度勞累,倒在了這幅未完成的畫稿前,終年54歲。
作品欣賞
《走出巴顏喀拉》是中國美術史上最富民族精神、最具震撼力的史詩性水墨人物長卷作品,被公認為中國21世紀藝術的輝煌代表。全畫共分圣山之靈、開光大典、朝圣、哈達、瑪尼堆、勞作、歇息、藏戲、賽馬、天路10個部分,被公認為中國21世紀藝術的輝煌代表。
該作品現已入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第一部分:圣山之靈(188cm×13cm)
長卷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構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構圖,從黃河之源圣山巴顏喀拉畫起,通過一組組蒼茫凝重的藝術形象和浩然大氣的結構安排,寄寓了大河東流去的萬古豪情,頌揚了中華民族賴已生存發展,并能夠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黃河文明。作品以其高昂的立意,恢弘的氣象,精湛的刻畫和獨具個性的藝術語言,躋身于經典之列。把20世紀中國水墨人物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第八部分:藏戲 (188cm x 900cm)
巨作高1.88米、長121.5米,具體描繪了266個神態各異的藏族人物形象。主要以光影塑造面部,以線刻畫衣服、飾物,使光影畫面與線描結構形成對比、互補和統一。這是作品的突出特點,畫家為了求得強烈的視覺效果及沖擊力,創造出一種“加精加寬”“重而平實、不求墨韻”的線,并把這種線與光影適時的結合起來,使畫面的水墨韻味魅力無窮。其繪畫語言,已完全打破傳統繪畫藩籬而卓然自成一家。走出一條既非傳統、又非純西畫的廣采博納,西為中用的新路子,創造出一種博大雄渾、粗壯有力,適宜表現大題材、大場面的新型國畫語言。

第九部分:賽馬 (188×900cm)
“《走出巴顏喀拉》的確是當代美術中的一部經典之作,它的意義首先在于用民族藝術的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量和歷史命運……表明了他要把這種形式發揚光大的藝術膽略。他實際上這樣做到了,把這種形式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極致。李伯安藝術的氣勢是恢宏博大的,他的許多獨幅畫乃至一個頭像,都有飽滿的筆觸和充沛的質量……這表明,在中國水墨畫的領域里,可以在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在寫實描繪與抽象表現之間走出一條新路。我們今天評價李伯安的藝術,側重的是學習他從事藝術的精神……藝術在今天往往被認為是容易的事,畫壇仍然彌漫著浮躁的、不求精進的心理,李伯安的從藝精神是對此現狀的一種匡正。”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第十部分:天路 (188cm x 3000cm)
“如果說,20世紀水墨人物畫以徐悲鴻、蔣兆和(《流民圖》)、周思聰(《礦工圖》)為代表的話,那么,中國人物畫在相對沉寂一個時期之后,李伯安《走出巴顏喀拉》的出現,把寫實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走出巴顏喀拉》是20世紀水墨人物畫的一個大寫的句號,它的經驗和啟示,又必將邁出世紀的門檻。”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第十部分:天路 (188cm x 3000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