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白雪皚皚、松風陣陣的祁連山下,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河西走廊,生活著一個自稱“堯呼爾”的古老民族,那就是人口僅13719人的“裕固族”。郭正英,一個草原牧民的后代,從祁連山走進軍營,從軍營走進北京,藝術,點亮了郭正英的人生。2010年1月26日,在國家民委新聞出版大樓里,我們專訪了時任國家民委《中國民族》雜志社總編輯的郭正英先生。
高鼻、深目、卷發的郭正英先生首先給記者談起了他的族源。早在公元前3世紀,河西走廊一帶就游牧著一群剽悍的“丁零人”,那就是裕固族的遠祖。公元7世紀,絲綢之路從他美麗的故鄉經過,聯通了時下輝煌的東方文明與時下神秘的西方文明,在兩大文明的交輝與碰撞中,裕固族先輩們在水草豐美的色楞格河流域建立的強勢的“回紇汗國”,與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國牛馬互市。在蒙古人入主中原的元帝國時代,裕固族先人又被稱為“撒里畏?!?,已有本民族的服飾,本民族的習俗,本民族的圖騰禁忌,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還創立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東部裕固族語和西部裕固族語。但是,憾無文字??梢哉f,藝術源于民族,多元的血統與多元素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今天的裕固民族,也成就了中華56個民族大家庭中第一位裕固族在京城的書畫家。
藝術同時源于生活,祁連山下河西走廊中自然環境對郭正英山水畫的影響深且遠,廣且厚,長且久。郭正英告訴記者,他的第一聲啼哭就伴著咩咩的羊叫,他的第一步路就走在松軟如氈的花的草原上,他的第一次遠望就是白云藍天下的祁連雪山,他的第一次奔馳就是在追風的駿馬背上,他第一次敬畏的是黃沙漫漫而又冷漠無邊的大漠,他第一次恐懼的是礫石蒼茫而又死寂沉雄的戈壁……從小班長到軍區參謀,15年軍旅生涯磨礪了他豪縱開放、雷厲風行的性格;從小科員到大部委的正廳級領導,國家公務員的工作閱歷培養了他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癡迷。
郭正英說,他一開始畫花鳥,久而久之,他發現花鳥畫純粹是象牙塔里的文人藝術,不能充分表現他作為馬背民族裕固族的性格與情感,于是他改畫山水,而且是西部的、故鄉的、純粹的山水。故鄉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大漠與山水那種博大,那種剛毅,那種渾厚,那種蒼茫,在郭正英心中,在郭正英夢里,在郭正英畫里一覽無余。
他的《夢隨祁連》系列,他的《寄情戈壁》系列,他的《醉夢草原》系列,他的《守望胡楊》系列,無一不是他心儀半生的故鄉山水。藝術高于生活,在中國國家畫院高研班和精英班研習期間,郭正英先生將故鄉山水中存在的“天地之大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神韻畢現。他的導師著名山水畫家周韶華先生評價他的山水畫思路寬廣,用筆大膽,揮灑潑辣,氣勢磅礴。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評價他的作品激情四溢,個性鮮明,語言獨特。
郭正英告訴記者,作為僅有語言、憾無文字的裕固族,在世俗的人看來,能講漢語、會寫漢字就善莫大焉了,遑論集中華五千年文明于一體、博大且精深的書法?但軍人出身的郭正英先生翩翩不信這個邪,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因為他深知書法與國畫一家親,國畫離開書法,如同孩子離開母親,草木離開大地,江河離開溪流,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他必須“把根留住”。
為了有源,為了有本,為了有根,郭正英先生從臨歐(陽洵)體開始書法學步,不久回歸“二王”正統,僅唐人馮承素摹本《蘭亭集序》就仿臨50余婦幅,做足了書法的基本功課。打好了行書的底子,郭正英發現中規中矩的行書不能揮灑自己的性情,又開始臨寫孫過庭的《書譜》,張旭的《古詩四帖》,因而他現在的書風已趨于行草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先生評價他的書法運筆靈活,結體瀟灑,書風自然,個性鮮明,一言以蔽之:亦秀亦美!
走出祁連山、走進北京城的郭正英先生正當藝術盛年,從不愿用一兩種題材局限自己,始終以發現美、表現美為己任。他認為沒有個性的藝術作品經不起歷史老人的檢驗,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創立自己獨一的藝術語言,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郭正英告訴記者,從藝四十年,他總共創作了15000余幅不同規格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上千幅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郭正英先生不僅是為裕固民族爭光、爭氣的藝術代表,而且是國家民委系統當之無愧的“藝術使者”。
2004 年中國政府舉辦“法國年活動”,郭正英先生支持贈送10幅書畫作品在北京——巴黎巡展。200 1年韓國政府“舉辦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展”,郭正英先生有 15 幅作品被作為禮品贈送韓國政商要人。還有200 0年新加坡政府舉辦的“多彩中國展”,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舉辦的“香港第17屆亞洲藝術節” ……郭正英用他的數以百計的書畫作品,搭起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梁。
驀然回首,郭正英先生進京20余年來,在藝術的海洋里游歷,在文化的天地間求索,熱衷于社會文化階層的交流與參與,沖浪于祖國文明進步的大潮中,他不僅成為裕固族唯一的書協、美協全國會員,而且兼任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名家畫院副院長,中國民族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委員會主任,中央教育電視臺《藝術中國》藝術顧問等多家機構的職務。
郭正英先生“發達”不忘回饋社會,富于愛心,多有善心,熱心公益事業。故鄉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始終是郭正英魂牽夢縈的熱土,他一路唱回故鄉,分三次為縣文化館捐贈100余幅書畫作品,贏得家鄉父老的美譽。1999年的內蒙古大雪災,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劍膽琴心的郭正英先生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有關慈善機構和政府部門捐贈了數十幅書畫作品,在和諧社會里不斷地盡一個社會賢達人士應盡的社會職責。

藝術家簡歷:
郭正英,號牽軾、蘇柯、祁連山人。別署蓮湖草堂、千石樓。1955年生于甘肅肅南。自幼喜好書畫藝術,師從周韶華先生。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國家民族畫院顧問、中國西部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名家畫院副院長、中國孔子畫院名譽院長、甘肅國畫院名譽院長、張大千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新水墨研究會顧問、文化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印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英才》雜志社藝術顧問、中國教育電視臺《藝術中國》欄目顧問。國家民委《民族團結》雜志社原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懊褡灏倩í劇钡谒?、五、六、七、八屆評委,“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第二、三屆評委。曾赴俄羅斯、印度、埃及、新加坡、韓國、日本、新馬泰、烏克蘭、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訪問和藝術交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