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既是社會景觀,又是個體現象。如何在價值觀分崩離析的新自由主義的當代資本主義中,重新用語言定義自我,建設自我,如何認清自己的欲望還是大他者的建構?是走向欲望,還是背離欲望?2018年8月31日,“脆弱—蓼蕭 & 匡峻雙人展”在北京空間站畫廊開幕,在這里,或許你能找到答案。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黑格爾說:“自我意識就是意識?!弊晕乙庾R的反思是建立在一個外在他者的基礎上的,自我意識是對意識到反思,是關于自己本身的知識,這與意識是關于他物本身的知識不同。自我意識是自我對自身確定和認可,但這種確立是建立在他者的基礎之上。如果不理會外在的世界,那就是純粹的自我中心的確立,會陷入心理學上自戀的癥狀,導致不正常的精神狀態。如果自我始終得不到外在的承認,那么自我不但不能形成自身的自我意識,對自身的存在價值喪失信心,反而可能導致精神分裂。黑格爾的理性面臨著一個極大的風險,非正常的環境會導致巨大的心理陰影,自我難以形成自我意識的確定。自我成為一種有意識的自欺。我明明知道這個就是“我”,我卻把它當成不是“我”,但是當把“我”作為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又把它看作是“我”。人的意識自相矛盾的容納這個自欺結構。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人的主體只有通過大他者的命名才能進入象征秩序,成為語言的主體,意義的主體。而面對這一個不斷變動,反復無常的,已經崩潰了的外在世界價值觀系統的大他者時,喪失一個確定的參照系統,個體的確立和構建則面對了天然的困境。
在歐洲發生的恐怖分子年輕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參與者正經歷著外在的身份認同缺失及內在的匱乏感。MohamedMera說過“你們熱愛生命,而我熱愛死亡”,已經成了恐怖主義的座右銘。這些年輕人無法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所以寧愿通過自殺和殺人來取得一個社會位置,成為烈士、成為社群中的“英雄”,他們寧愿選擇死亡也不要繼續活在“虛無”之中。用拉康的理論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在言說中找不到他存在的意義,不能成為言說的主體,言說不能賦予他存在的意義,意義被排除在他的存在之外,那么這種在言說中缺席的意義就會返回到實在界,直到出現在主體的死亡之中。而在我們的時代,意義被排除的意思就是他們無法進入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象征秩序。

展覽現場
在中國,價值觀系統迅速更替,覆蓋,疊加的大背景下,已經使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成為最靈活,隨時放棄和調整自己價值體系的虛無的一代?!兑磺袌怨痰臇|西都煙消云散了》——馬克思主義與現代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更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和口號。無論是時代價值觀巨變的景觀,還是朝令夕改的生育政策,從政治理想,到商業崇拜,再到科技信仰,在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社會中,人的主體性是物化的主體,主體性由在主流社會物質形態中占有多少物來定義成功自尊等等。新自由主義過分強調個人自由、個性認同,建立在排他性的自戀精神結構上,導致遠離他人,造成了一盤散沙的原子化的社會。新自由主義官能癥的愛的表現形式是,通過對他人對愛,從而反回到自身,是一種自戀式的愛,沒有能力愛別人。個人更接近“自戀的主體”,被他自戀的激情所捕獲。他的自由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自我形象的限制。從他的自我形象和自戀中脫離出來的唯一途徑就是語言,因為語言相對于主體和自我形象來說是一個第三方,它可以在主體和形象之間拉開距離,由此帶給主體自由。就能夠借助語言改變自己與過去的關系,從中解放出來。我們陷在自身和家庭歷史的敘述中,其實是被意義異化了。在語言系統中我們是有可能從這種異化中脫離出來,如同海德格爾的“語言是存在之家”。
匡峻從開始學雕塑起,就喜愛中世紀的窗花,2013年他站在V&A博物館的原作面前駐足許久,吸引他的不是作品背后的宗教屬性,而是抽離了宗教教義之外,那種形式和內容的特性帶給他的寧靜和深層的精神愉悅。這些年,匡峻一直在探索玻璃能與他發生的關系。玻璃是種堅硬易碎,又反照著自身的倒影,擁有著復雜的生產加工工藝的材料,對他卻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敲完的玻璃有特別細的裂紋,看到就會緊張和恐懼,雖然處理過仍然會帶有這種情緒。”這種材料所附著的一種潛在情緒使他沉迷其中。

匡峻 裝飾中的修辭-贖罪8 玻璃, 鐵 120×100cm x 2 2016
《裝飾中的修辭-贖罪8》采用的窗戶外框是70-80年代現代化建設中遺留下來的,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在新一輪的城市建設中被遺棄了。就像歌曲《小燕子》在70年代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樂觀積極向上,對新中國建設充滿熱情和希望,而這一切在今天看來就像被廢棄的鐵窗戶,不禁讓人悲拗不安。70年代的人談“這一代”,背著集體主義包袱。當年這種東西的確很真實,那時的他們對于未來是真的相信,把畢生的熱情投入到一輪又一輪的建設中。
匡峻的“碎玻璃”看似脆弱,但當它變成一種符號,使人們認可并接受這種脆弱,反而會帶來強大的力量。風可以吹滅蠟燭,同樣可以使其燒的更旺??锞邮芰俗约旱拇嗳酢且淮说拇嗳?,他真誠地面對內心,真實地表達情感,坦然地面對觀眾?!按嗳酢迸c“強大”,看似對立卻又共生,正是因為有了軟肋,才會生出鎧甲。沒有經歷過傷痛的歡樂只如朝露,沒有經歷過磨難的信念難以抵擋侵蝕。

裝飾中的修辭-贖罪10 玻璃 , 不銹鋼 120×120cm 2013
蓼蕭的創作靈感來自很多方面:生活中經歷的人與事抑或日常積累的閱讀。她順著自己有感覺的東西深挖下去,一路沉溺于“形”的樂趣之中,看到殘破的雕塑,她會覺得特別貼合自己的生活狀態,于是創作了《容器》這組作品。她說:“我們活著活著,在生活中會越發的感受到那種裂痕的東西,很難完美。在各種關系里,各種認知里,變化成為了唯一的不變。但人卻有一種原始的沖動,那種希望把美好的事物守護住的感覺,特別像匡峻說玻璃的感覺。”《容器》是殘破的雕塑,卻依然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堅實的連接,有著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的永恒感和時間感。蓼蕭認為,我們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容器”,軟弱但又不輕易折服。這代人經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傷,但在這種脆弱當中卻依然頑強,不同于剛性威猛的強大,這種力量相當柔軟又堅韌。其實人性本就脆弱,雖然不完美,卻保留了“真相”。她說:“之所以選取古希臘古羅馬樣式的雕塑,是因為它相比中式雕塑更加貼近人,就像這個東西沒有那么強烈地指向性的時候,我便可以把自己的生存境遇,強烈的一種認知裝進去。而且經歷過時間的雕塑,雖然殘破了,僅剩一些肢體,但越是這樣越會感受到它里面精神的圓滿。”

蓼蕭 容器-系列 布面油畫 150X150cm 2018
《一個房間》是純感性的作品,沒有具體的故事,都是個人狀態的描寫。那是一種情感記憶的承載,也受到了大時代的影響。但《容器》是走出來了,脫離了依賴感,那種想要找東西填補自己的急迫。現在的蓼蕭會通過繪畫去轉化,并回看自己,將這種脆弱展示出來,以此來呼喚強大。這種狀態的轉變與蓼蕭成為了一位母親或許有著某種關系,母親與少女,脆弱的意味完全不一樣?!芭员救酰瑸槟竸t剛”蓼蕭的作品有一種獨特而又悲傷的美學訴求,脆弱卻又充滿希望。弗洛伊德說,精神分析不能說出什么是女人,但是能告訴我們小女孩是如何成為女人的。女性在社會的建構中,以及他者對自身的期待中,完成了一種特定的社會角色。蓼蕭力圖展示女性不是男性的幻想對象,而是女性擁有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身體的認知,很快將她們的身體意識融入到抗爭中。女性主義嘗試去擺脫男性制造的關于女性的社會形象,拒絕去認同男性對女性的一些設定。

蓼蕭 容器-系列 布面油畫 150X150cm 2018
“脆弱”既是社會景觀,又是個體現象。無論世界和社會如何,我們都需要對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主體性的選擇負責。如何在價值觀分崩離析的新自由主義的當代資本主義中,重新用語言定義自我,建設自我,如何認清自己的欲望還是大他者的建構?是走向欲望,還是背離欲望?在這一點上,我們依然是具有自由選擇權的主體。

脆弱—蓼蕭 & 匡峻雙人展
The Fragility of Matter—Lu Xiao & Kuang Jun Joint Exhibition
藝術家 | Artist:蓼蕭 |Lu Xiao、匡峻 |Kuang Jun
開幕 | Opening:2018.8.31 4:00 PM
日期 | Exhibition Time:2018.8.31-10.7
地點 | Venue:空間站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中一街 | Space Station, NO.4 Jiuxianqiao Rd,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藝術家介紹
蓼蕭
1981 年生于黑龍江省
2002—2006 年就讀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
2006 《優秀畢業生作品展》何香凝美術館( 深圳)
合作嘉瑞新藝術畫廊(北京)
2007 《聚沙塔》新銳繪畫展并獲三等獎,炎黃藝術館(北京)
2008 合作奧賽畫廊(上海)
2009 《發現》當代藝術展,鑄造藝術館,(北京)
《未來大明星》藝術展(臺灣)
2009 《東西對話---- 第三屆中德藝術聯展》(北京德國柏林耶拿大學美術館)
2009 《雙生》蓼蕭個展(上海奧賽畫廊)
2010 《未來大明星》藝術展(臺灣)
2012 《鸞鳳齊鳴》群展, 樹美術館(北京)
《失物招領出群展》北京現在畫廊(北京)
《黑橋藝術家群落展》三潴畫廊(北京)
2014 《旋構塔》青年藝術家推薦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肖像進行時》作品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2014 《超越快樂原則》十方畫廊個展(臺北)
《天天向上》名師推薦展,筑中藝術館(北京)
《隱》當代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5 《天天向上》煙臺美術館巡展,煙臺美術館(煙臺)
2015 《回歸》北京山水美術館(北京)
2015 《大愛無疆》香港首屆國際女性藝術展,香港大會堂底座展廳(香港)
《墻勢力》墻報藝術家邀請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6 《意與象》三人展,西五畫廊(北京)
《覺悟:六位藝術家作品聯展》(北京)
《走出牡丹亭: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圣彼得堡民族博物館,(俄羅斯)
2017 《墻勢力:墻報藝術家聯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蓼蕭個人項目:搖籃曲》 M studio,(北京)
匡峻
1978 年出生于江西萍鄉
1997 年-2002 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微博)雕塑系。
2002 年-2014 年與譚天煒 , 劉展以“UNMASK”為名,進行藝術創作。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個展
2014 《裝飾中的修辭-贖罪”》匡峻個展, 谷公館, 臺灣/臺北
2011 《血拼Shopping - UNMASK2011》個展 , 北京唐人藝術中心 , 中國/北京
2010 《Flash memory》H.T。 畫廊,北京
2009 《0°—UNMASK 個展》 別處空間 , 中國/ 北京
2006 《UNMASK2002-2006》個展 , 帝門畫廊, 中國/北京
群展
2013 《漢江繁星計劃:漸- 2013 青年藝術家研究展》 今日美術館,北京/ 武漢美術館,武漢
2009 《超級玩具”》ARNOLFINI 當代藝術中心,布里斯托爾,英國
2008 《China Design Now》英國國立V&A 博物館, 英國/倫敦
2005 《蒙比利埃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蒙比利埃,法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