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松喦 作品
“1936年10月15日,我出生于無錫。兩歲不到,趕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國,開始過上了苦日子。”近日,在錢心梅家,她拿出一張老照片說。長大后,她考入北京郵電學院,學的是工科。畢業后,錢心梅留在北京工作;1969年底,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改造。
1984年初,錢心梅的母親去世,父親錢松喦病重。為照顧父親,1984年,她經組織安排,從北京調到南京,到航天部南京干部管理學院工作,同時收集整理錢松喦生平材料。
“父親出生于1899年的清朝末期。在與父親交談中,我知道許多他老人家的趣事。”錢心梅說。錢松喦的父親、爺爺是清朝秀才,都會畫畫,尤其是烏龜、螃蟹,畫得非常傳神。但錢松喦的父親卻認為,畫畫是雕蟲小技,男人沉迷于此,成不了大氣候。因此,他希望錢松喦苦讀四書五經,練習寫詩作文;通過讀書考取功名,走當官這條路光耀門楣。但錢松喦對這條路并不感興趣,苦讀之余,經常偷偷學畫;一旦發現,少不了被打挨罵。
“但爺爺的打罵,沒能阻止父親學畫,他反而更加癡迷。苦心鉆研,日積月累,父親的繪畫技藝突飛猛進。”錢心梅說,“這一點,我很佩服父親,愛上一行,不管多大阻力,都堅持下去,并追求極致,因此才能成為一位大師!”
滿懷激情,創作多個革命題材作品
解放前,錢松喦為了生計,經常往返各地多所中小學校教書、賣畫,但難以維系一家人的生活。“他親眼目睹黑暗的北洋軍閥混戰、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罪行、國民黨腐敗統治,他的一些題畫詩,就是對那段生活經歷的寫照。”錢心梅說。
新中國成立后,錢松喦滿懷激情,創作出了不少優秀的革命圣地作品。在他的近2000件傳世作品中,表現革命題材中的名作就有三四百張,比如《梅園新村》、《延安頌》、《紅巖》、《井岡山大瀑布》等。
1957年,錢松喦從無錫調到江蘇省國畫院工作;1959年,全家搬到南京,暫住在長江路總統府,創作激情再次噴發。1965年,他到江西寫生,登上革命圣地井岡山,瞻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舊居,回金陵后創作了《井岡山頌》。圖中旭日東升,云蒸霞蔚,毛澤東舊居沐浴在一片絢爛中,寓意紅色的搖籃中誕生了共和國紅彤彤的山河。
“除了紅色題材作品,他老人家還喜歡創作祝福人壽年豐、祈禱吉祥如意的作品,比如烏龜、龍鳳、麒麟、螃蟹等。尤其是烏龜、螃蟹,他特別喜歡畫,他認為烏龜寓意長壽,螃蟹代表年豐。”錢心梅說。但是后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不畫烏龜、螃蟹了,因為有人說“烏龜是罵人的,螃蟹橫行霸道”,不合時宜。
20多幅書畫作品描寫“莫愁湖”
錢松喦生前多次表示,一座城市如果有湖,這座城市就很有靈性。“因為莫愁湖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住到南京后,他對莫愁湖更是情有獨鐘。”錢心梅說。不僅經常參加莫愁湖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中秋賞月晚會”,每年4月舉辦的“海棠花會”,他只要有空,肯定到場。
錢松喦經常借“莫愁”兩字勸解他人,說人生有許多煩惱、不如意,千萬要想開,“莫愁、莫愁”。 “文革開始,他的心中也有許多煩惱,憋著無處可說。文革結束不久,改革開放號角吹響,他在一次游覽莫愁湖時,欣然寫下‘到此莫愁’4個字表達心情。”“到此莫愁”現石刻在郁金堂的西側園門上,從郁金堂拍過去可以把莫愁女和“到此莫愁”同時拍入畫框,是現在重要的取景點。有一年,他生病住院,作為凡人,自然有了煩惱,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學生、時任莫愁湖管理處干部的張爾賓給他送來一束海棠花,讓他想到了“莫愁”,心情豁然開朗。出院后,他揮筆寫下“到此回春”4個大字,贈送給江蘇省人民醫院,表達心情。
錢心梅說,在錢松喦的作品中,有20多幅書畫與“莫愁湖”有關,他就是想表達人生要永遠“莫愁”的意愿。另外,長期不畫的烏龜、螃蟹,也開始在他筆下出現,以此祝福祖國、人民“延年益壽”。
錢松喦生前常說,他的第一故鄉是他的出生地宜興,第二故鄉是無錫,第三故鄉是南京。而莫愁湖,就是第三故鄉帶給他的“鄉愁”,揮之不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