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原院長、教授
青春律動的美蘊
一一品張廣才彩墨寫意人物畫
馬鴻增
中國畫的人物畫,如何在古代傳統與20世紀新傳統的基地上發揚光大?當代不少有識之士都在思考與探索。這是時代審美的需要,也是畫家個性化的訴求。20世紀人物畫的主流是徐悲鴻、蔣兆和開創的筆墨與素描相結合的寫實主義,以及黃胄、葉淺予為代表的帶有速寫感的水墨寫意。新世紀以來,人物畫創作漸趨多元。在眾多探索者中,張廣才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語言,獨標一格。他那激情洋溢的青春律動的美蘊,傳統水墨寫意與現代結構色彩觀念相結合的形式,嶄露出現代彩墨寫意人物畫的一種新形態。

絲路舞韻 129x248cm
張廣才出生于江蘇豐縣,從小鐘情書畫,中小學美術老師對他分外看重。"文革"浩劫后恢復高考,他第一批考入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后來又師從徐悲鴻弟子楊建侯教授攻讀研究生,接受了嚴格的徐氏教育體系訓練與磨礪。此后他一直在江蘇教育學院(現改名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在教學與創作的歷程中,他始終貫穿著學術思考,也貫注了現實關懷,更著力探尋一條適合自己本性發揮的藝術創作之路。我把這一過程稱為"明性",即是藝術家充分認識自我一一稟賦、才情、性格、氣質、學養、審美愛好等。唐代張彥遠早就有"境與性會"的說法,畫境與本性契合,才能登上藝術高階。

絲路舞韻 138x69cm
在我和廣才多年的交往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真率坦誠,虛心好學,勤懇認真。他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的作為,隱隱滲透著家鄉先輩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的流風余韻。激情豪邁是他性格的主導面;同時他也具有沉穩多思的品性。

天山舞韻 81x97.5cm
有感于人物畫壇審美傾向趨同,疏離民族傳統,或向西方寫實主義靠攏,或向西方現代主義學步的狀態,廣才沉入中國畫傳統研究,明確提出:"中國畫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重書寫、重心性表達的傳統理念,不僅不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障礙,而是孕育新藝術形態的源泉與土壤。"(《重塑中國畫的國家藝術形象》)他大聲疾呼:"重新揚起意象性語言的大寫意精神,讓筆墨文化成為中國畫走向現代的不竭動力,中國畫表現的天地才會更加自由與廣闊。"(《呼喚大寫意》)一旦明確理想目標,廣才便全身心地投入藝術創作實踐之中。其核心是將傳統中國畫深度切入當代現實社會,實現文化內涵與形式語言的現代性轉換。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追求,終于綻放出個性化的藝術風采。

天山舞韻之二 137x82.5cm
廣才的審美視野,專注于當代青年人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風貌,著重展現青春朝氣一一那種積極向上、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之美。其創作題材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以《都市風韻》、《時尚進行曲》、《都市精靈》、《滑板運動》、《瑜伽》等為代表的當代城市青年形象;二是以《天山舞韻》系列組畫、《維族女孩》、《憧憬》、《逸情》等為代表的邊疆民族少女形象。應當說,這樣的切入青春主題是廣才"明性"之后的抉擇。誠然,青春意象的展開,可以有謳歌青春、珍惜青春、反思青春等不同角度。廣才選擇的角度,不是像唐代詩人孟郊所寫"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式的規勸;而是接近于李白詩歌的浪漫氣息,那種"兩人對酌山花開"、"長風破浪會有時"的陶醉與天趣。

維族女孩 139x96cm
廣才繪畫作品予人的審美感受,鮮麗華美而又澄澈透明,讓人聯想起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筆下青春亮麗的生命活力,表現在快節奏生活的休閑之中,表現在時尚服飾的展示之中,表現在輕歌曼舞的旋律之中,也表現在悄無聲息的沉思之中。

舞 138x69cm
簡約化的造型,單純化的色彩,書寫性的用筆,動漫性的體態,空白化的背景,情緒化的境界。這些,構成了廣才基本的藝術特色。畫面遵循了傳統"氣韻生動"的總體要求,由形象的運動旋律與用筆的節奏律動,形成氣勢風動與韻律迂回之美;保持了"以形寫神",但淡化了眼神描繪(甚至省去面部表情)而強化了體態服飾,運用適度的夸張變形來彰顯人物性情。

倩影 180x97cm
在用色上,突破了文人畫"水墨至上"的模式,將"隨類賦彩"與西方現代繪畫色彩創作理念相融合,并適當吸收傳統壁畫與民間繪畫語言,用濃麗而單純的色彩平涂,體現現代人的審美時尚。這種完全有別于既往彩墨人物畫或工筆重彩人物畫的賦彩,并非都是客觀事物之色,往往因畫家內心感悟或形式美需要而出之,故可以稱之為"隨心賦彩",色彩的精神性、表現性價值由此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舞韻 138x69cm
由于創作中堅持了以墨為主與"骨法用筆",堅實靈動的墨線輪廓在其中穩居主位,所以這些跳躍的色彩并未喧賓奪主,畫面整體仍然協調統一。尤其在《都市風韻》、《時尚進行曲》、《天山舞韻》等代表作之中,讓人感受到類似漢代石刻、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的那種大氣、韻味、壯麗與豪情。

散花飛天 66x66cm
張廣才所開拓的彩墨人物畫形態,不同于往昔任何人物畫程式。如前所析,它融入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族與民間、壁畫與動漫等多種元素,綜合而成為一種現代彩墨寫意人物畫新形態。造型的意象性,形神的意趣性,用筆的書寫性,色彩的表現性,貫穿著中國畫重在抒情、傾瀉的寫意精神。他的探索成果,讓人看到傳統中國畫直面當代生活時仍然有著廣闊的開拓空間。

敦煌神韻之三 139x69cm
張廣才正當創作盛年,志存高遠。近日與他暢談,他將繼續拓寬題材,深化內涵,錘煉語言,永不停息。有這樣的心態,他的彩墨寫意人物畫新形態必將更趨充實、完善、高端。
(作者馬鴻增,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學術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
藝術家簡介
張廣才1958年生,江蘇豐縣人,1982 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2007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原院長,全國中國畫學會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省直分會會長,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金陵瞭望》書畫院院長。
學術專著《張廣才畫集——現代彩墨卷》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江蘇畫刊提名21世紀優秀藝術家 —— 張廣才》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張廣才插圖藝術》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張廣才素描作品集》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有多幅作品參加全國性美展和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際藝術交流展并獲獎;有多篇論文在《美術》、《中國書畫》、《國畫家》、《藝術百家》等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有多幅作品被重要學術機構和個人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