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是一個特殊的新興市場,目前市場中存在著問題與困難,既有對這一新興型態的市場研究不夠,認識不足,規律的把握方面有偏差以外,更多的是對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規范化、秩序化發展的路徑缺少探索與實驗。針對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發展的現狀,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治理的基本路徑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重視科技的應用
面對新的市場發展狀況,要解放思想,認識并按照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發展的內在規律,搞好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創新管理體制與方法。在認識并把控好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發展內在規律的同時,要加強監管工作。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找到科學、合理、有效的最佳途徑來促使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的有效監管。我們想,最主要的不外乎是在重視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強化法制、自律及他律的管理能力的建設,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標準與工作流程,并用組織的方式、方法落實下來。
健全藝術品市場的法制建設
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秩序化的核心是建立誠信機制,關鍵在于建立監管體系,而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監管的核心在于市場準入與市場法治工作兩個方面。在法律制度層面上,要對從事文物藝術品鑒定的機構和鑒定人員提出資質要求,規定不具備法定文物藝術品鑒定資質的機構和人員不得進入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從事藝術品鑒定工作。同時,國家要逐步建立分級、分類的文物藝術品鑒定機構資質管理機制,明確對不同資質的鑒定機構進入鑒定市場的不同范圍。另外,就是要加強監管。一是要建立文物藝術品鑒定資質的年度審查制度,建立動態管理機制;二是建立懲罰機制。一旦發現在鑒定機構或人員方面出具虛假鑒定、不誠信鑒定時,可以按照社會危害的大小,在罰款、鑒定資質、追究刑事責任等方面設計處罰措施。
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蓬勃發展與鑒定過程的誠信淪喪之間形成巨大反差。藝術品投資市場的鑒定亂象亟待法律上的規范治理。要強化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的法制工作,不斷構建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的法制體系,不斷擺脫藝術品市場過度依賴政策的基本局面,不斷地建立既要“依靠”政策,但更要“依賴”政策的基本格局的轉變。在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法制建構過程中,要把握與認識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在面對熱點、難點的同時,要注重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出臺與部門規章的應用的三管齊下,從而使中國藝術品法制工作基本上能夠覆蓋與跟得上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基本步伐。可以說,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發展到今天,不斷聚集與聚焦的問題使我們認識到:藝術品市場的法制建設到了必須盡快進行的時候了。在當下來看,抓好文物藝術品市場法制建設,是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不斷走向規范與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與重要保障,可謂是機不可失。

建立科學有效的文物藝術品鑒定體系
目前,我們已經基本上解決了相關的架構體系與知識點,專家們已經建立起了“藝術鑒定(經驗鑒定)+科學鑒定+科學規范流程”的鑒定方法架構,并且已經逐步成型。如果說科學鑒定與科學規范流程更多的是涉及科學問題的話,那么,藝術鑒定(經驗鑒定)就涉及到人,會更為復雜。在鑒定的科學規范流程方面,流程公開具有最重要的意義,由于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本身面向不特定的公眾對象,具有“公眾市場”的屬性,因此,除涉及到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需要保密之外,文物藝術品鑒定流程中的相關信息必須向公眾真實、準確、充分地披露。在知識積累及實踐過程中,條件成熟是要積極與司法鑒定的相關理念、框架及規范先銜接。只有做好了科學鑒定、藝術鑒定及流程的科學化、規范化整合,才有可能從機制與制度上防止鑒定機構、委托鑒定人及市場交易機構間的暗箱操作與利益輸送。
有效抑制誠信缺失
建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的管理辦法,重點解決鑒定收費與鑒定結論間的高度利益關聯問題。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誠信缺失的根源之一就是文物藝術品的鑒定結論與藝術品鑒定收費額度之間高度關聯,形成了直接的利益驅動關系(按照市場已有的慣例,鑒定費用一般可以達到標的物估值的0.5%到8%之間),在無嚴密監管的狀況下,受利益的導引,鑒定專家或機構為了獲取高的鑒定費用而作出與客觀事實有出入的鑒定結果就不足為奇了,在制度上建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收費與鑒定結論的分離,在客觀上限制文物藝術品這一非標商品在鑒定中的不誠信空間的擴展。

加強行業管理組織職能
強化行業管理職能的發展與發育,完善與建立相應的行業管理組織,從建立與健全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管理體制的角度重視行業管理職能,不斷完善與建立相應的行業管理組織,加強自我管理,以及自律與他律等讓行業管理工作不斷落實,為法治監管工作的深入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異常熱鬧與繁榮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背后,不乏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體制與體系的嚴重失范,或者也可以說,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還未從真正意義上建立起自身發展的體制。體制的缺失,已嚴重地制約了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發展的進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針對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的熱點與難點,盡快建立并完善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管理體制與體系,完善行業組織;其次,要充分發揮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行業組織的管理、組織、監督與自律工作;最后,要不斷完善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行業組織與政府及藝術品市場的對接機制。收藏協會是民間性的行業組織,對于文物的鑒定、估價、培訓等也是最直接的權威機構。為此,協會如果能把握好市場發展的有利契機,完善自身建設,引進先進的鑒定管理人才,將會在文物鑒定市場的發展中逐漸確立自身的地位。
此外,由于收藏協會掌握著民間文物鑒定核心人才資源,國家也應把文物鑒定的權力“還政于民”。同時有關部門也應將鑒定師和估價師的認定資格及培訓工作等,交由行業管理組織經辦,并在市場性的鑒定中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政府應規定出具鑒定證書的鑒定機構必須到所在地的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和按章納稅,由工商部門對其運營資質進行監督,也將使得日后可能發生的追索賠償等行為得到實際的保障。

多做收藏投資文化功課
不斷優化環境,培育科學與健康向上的收藏與投資文化,利用文化的傳播與價值作用的力量來教育廣大收藏者,普及科學健康的收藏理念與理性規范的收藏投資行為,旗幟鮮明地反對反科學、反理性的收藏投資理念與行為,為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的科學、規范與有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在當下,收藏投資文化也許可以成為拯救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體制缺失的救命稻草。收藏及投資文化建設的關鍵是培育價值建構意識與風險控制意識。在風險控制方面,藏家及投資者主要是要秉承多看、多學習、多比較、多了解文化傳統的原則,在藝術品收藏及投資方面做足功課。此外,對于藝術品的投資周期要以中長期投資為主,避免進行短期投資,因為藝術品投資和其他的物質化的商品投資是不同的,有其自身的規律。藝術品價值的建構過程及其價值的形成與發現就要比其他投資更需要時間。當然,只要是投資,就存在風險與失誤,并且期望的收益越大,需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沒有無風險的投資。重要的是要相信時間會帶來價值的增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