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鴛鴦(國畫) 28.5×82厘米 1914年 高劍父 高奇峰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高奇峰(1889-1933),廣東番禺人,名嵡,字奇峰,高劍父五弟,曾隨高劍父赴日習畫,并加入同盟會。其繪畫既運用居廉、居巢“撞水”“撞粉”的技法,又受到日本京都畫壇中西融合技巧的影響,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風格雄強俊美。高奇峰與高劍父、陳樹人并稱“二高一陳”,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
此幅《鴛鴦》創作于1914年,此時高奇峰與兄長高劍父正旅居日本。在此之前,高奇峰已經隨兄長東渡日本研習繪畫,從學于日本畫家田中賴璋。日本的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當時日本許多畫家也追摹研習中國的傳統山水,田中接觸較多的是我國宋元時期的山水作品,并有過深入的研究臨習,所以他的繪畫作品中有很明顯的中國傳統繪畫痕跡。此時,日本畫壇正在進行著“折衷”水墨畫與西洋畫的改革,高氏兄弟也深受啟發。在他們主要活動的關東一帶畫壇以橫山大觀最為著名,其改革日本繪畫的思路是用色彩去表現空氣和光線,而弱化由中國傳入的傳統線條表現手法,形成一種被稱為“朦朧體”的風格。相比于橫山大觀這種弱化線條強調色彩的變革路徑,高氏兄弟則更傾向于追隨竹內棲鳳在線條的基礎上進行中西融合風格的探索,從兄弟二人的許多作品中,也能夠看到竹內棲鳳的影子。但是《鴛鴦》這幅作品并沒有很明顯的線條表現,作品更多反映的是畫家對色彩的使用,以及其中所透露出來的西洋繪畫技巧。廣州藝術博物院原副院長陳瀅就將《鴛鴦》看作是高奇峰早年對日本風格的模仿以及在國畫變革上的探索。
《鴛鴦》畫中題跋為“鴛鴦守定雙飛愿,一任風波浪影齊。蔭齋仁兄正鑒,弟奇峰寫鳥,劍父補景,并識于日京下谷旅次,時民國三年春日也。”其內容表明,這幅作品為高氏兄弟合作而成,其中鴛鴦為高奇峰所作,而高劍父補背景。
該作品雖然使用了傳統的國畫材料進行創作,但高奇峰并沒有運用傳統的線條去勾勒鴛鴦的造型,而是通過色彩的渲染,將鴛鴦的外形、體積、毛發的質感表現出來,以此呈現鴛鴦毛發蓬松、體態豐盈的效果。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在于高奇峰在表現鴛鴦時,使用了并非傳統中國畫所固有的繪畫技法。最為明顯的是背對著畫面的雌性鴛鴦,畫家在創作時考慮到了鴛鴦由背部至腹部類似于圓柱體的立體轉折變化,并借鑒了西方繪畫中表現體積的方法,將能夠體現鴛鴦結構變化的光影因素引入創作中,在統一的黑褐色調下采用深淺不同的色塊加以區別,同時考慮到顏色漸變的過渡效果。
而在表現雄性鴛鴦的毛發上,則使用了中國畫沒骨技法中的“撞水”“撞粉”法。此技法源于他的老師居廉、居巢。所謂“撞水”“撞粉”,就是趁畫紙上的墨或顏色未干之時,點上清水或顏料,讓兩種液體相互交融,等完全干了之后便呈現一種帶有水跡的沖積效果。因為加入了顏色,以及液體相互交融后的效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相較于單純的用墨用色,它能夠獲得更為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運用此種技法表現雄性鴛鴦,既凸顯了雄性鴛鴦色彩艷麗的特征,也使其顏色過渡柔和,顯得真實生動、充滿生命力。
相比于高劍父將現實景物引入藝術創作,高奇峰的作品更多的是花卉、翎毛及鷹、獅、虎等飛禽走獸。他善于表現動物自在狀態下的神情動態,加上所習得的西方繪畫基礎,使他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動物造型,因此,其筆下的動物多靈動自然、充滿生氣。雖然都是以中西融合的方式變革中國畫,但高劍父傾向于主題的明確性和現實性,而高奇峰更像是在美術領域內探尋一種美的表達,以此發揮藝術的教化功效。在他們所倡導的國畫變革觀念中,高劍父多從現實的角度考慮美術的實踐,而高奇峰則在美術的本體內思考其方向,雖然兩者最終都強調藝術的現實功能,但所思考的方向有所不同,從而也反映出兄弟二人在藝術風貌上的差別。《鴛鴦》一畫讓我們感受到鴛鴦的婉約與恬靜,這種感受也體現出高奇峰通過著力描繪對象的自然形態而呈現出一種美的藝術追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