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史詩圖文志——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文獻集》
馮遠主編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8年8月版
馮遠
2018年的初春,四卷本《中華史詩圖文志——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文獻集》(以下簡稱《文獻集》)的樣書陳于近前,厚重如斯,讓人不禁回想起2016年,臨近年終歲尾,歷時五年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一極具象征意義的國家最高文化殿堂中成功舉辦中華史詩美術大展,向全社會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答卷”,亦樹立了中國重大主題性美術創作新的里程碑。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011年9月啟動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下簡稱“工程”)以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為脈絡,遴選中國歷史上體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文化創造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明成果為藝術表現內容,生動展示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描繪中華民族五千年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詩和各族人民勤勞勇敢、正直善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品格。工程甫一啟動,就著力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與內涵的挖掘和闡釋。從河姆渡文化到鴉片戰爭,專家組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說服力、最令人折服的一些“落腳點”,凝成150個選題,從孔子講學到王陽明心學,從竹林七賢到唐宋八大家等,無一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工程的實施對傳播中華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人們在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中所看到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長河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成果,被凝練成146件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恢宏鋪陳并長久展示。作為與2009年完成的“國家百年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連綴一體的姊妹篇藝術創作,這一工程成為體現一個發展崛起中的經濟大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14億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國家文明形象的藝術圖譜。工程不只是活動的規模、數量和方式在東西方藝術創作歷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其歷史主題的連續性、內容覆蓋的系統性、藝術呈現的完整性等方面,在世界同類藝術創作活動中也少見。這些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技藝精湛、風格各異的作品為中華文化長廊和藝術寶庫增添了新的錦繡畫卷,不僅代表著當前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達到的藝術、學術新高度,也彌補了歷史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某些空白和缺憾。這項東西方藝術史上罕見的國家級、大規模、主題性的美術創作工程,用藝術的方式重新繪就出氣勢磅礴的中華文明史,也體現出宏闊偉麗的民族藝術精神的回歸。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币劳袊抑?、專家學者傾力支持和美術家的辛勤勞動等,該工程成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規模、體量之大,人、財、物力投入之多,組織、管理工作之艱巨繁復方面,都堪稱少有的創作活動。工程歷時五年,一方面,從立項設計、選題論證,再到組織實施,自始至終都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及各主辦單位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為藝術家潛心創作、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成為此次工程得以圓滿完成的決定性因素和強力支撐。同時,工程有力地引導了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和支持有品位、有內涵的藝術作品的創作,對弘揚主旋律、引領創作方向產生了重要的示范意義。
另一方面,工程聘請了全國50余位著名美術家、理論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作為創作指導專家委員會成員,負責具體的創作評議指導工作,再由精干人員組成工作班子負責日常聯絡、協調、服務工作,為順利實施工程創作活動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說,工程每件作品都充分凝聚并體現了專家、學者和作者共同的智慧才華和辛勤汗水以及中華民族寶貴的傳承精神。
更重要的是,參與創作的美術家們無不傾情投入,精選各歷史時期重要的文化現象與歷史事件,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意識、文化使命感和飽滿的創作熱情,在工程組委會和專家們的指導下,將集體及個人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和對藝術品格、理想價值的追求自覺地貫注到對歷史風云、文明進步以及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藝術表達之中,以匠心獨運的構思、嚴謹刻苦的勞動和高超精湛的技藝向觀眾展示出了一幅壯觀浩瀚的中華史詩長卷。
工程累累碩果是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璀璨記錄,為國之鴻寶,堪比重器。然而工程漫長的創作過程又何嘗不是創造了中國當代美術家群體書寫過去、啟示未來的新的時代歷史?重溫藝術家“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的創作經歷,記錄這些探索之路上的“雪泥鴻爪”,不讓其淹沒于無聲的歲月之河,無論對工程本身的全面記錄還是未來相關創作的參考借鑒等,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2017年年初,工程編撰《文獻集》的工作正式啟動。
《文獻集》分四卷本。一至三卷以如實記錄每件作品的創作過程和藝術家靈感、思想和心得為主要內容。該部分按選題中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排序,以對每件作品的創作記錄為獨立篇章,以藝術家的創作談為主線,輔之以作者簡歷、創作草圖、相關速寫、構思筆記、創作素材(如道具、服飾、場景等)、作品主要局部圖、作者工作照以及其他有價值的相關資料等?!段墨I集》的內容經反復精選,版式亦精心設計,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更深入、更立體地展現每件作品的藝術生成過程及其背后諸多值得記錄、品讀、探討、反思、銘記的具有獨特價值的部分……這一切,都成為藝術家竭力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和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創作的生動注腳。
第四卷分為工程的大事記和專家評論文章兩大部分。在工程的大事記部分中,從立項、選題論證、草圖征集、評選、專家評審、觀摩指導到展覽呈現等,事無巨細地勾勒出工程的活動全貌。在專家評論文章部分,則邀請全國資深美術家、評論家以署名文章的形式,以不同視角和不同側面對此次工程的目的、意義和作品創作的風格特色、價值追求、學理探究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方向等進行深度理論評價和客觀全面總結,使之與工程作品實現某種觀念對讀與思想互鑒,如車之兩輪與鳥之雙翼,完成此次工程創作實踐的精神沉潛,也為未來歷史畫和重大主題性創作的發展提供價值指引。
四卷本《文獻集》將成為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將成為對業界有獨特價值的獨立的“作品”。同時,對觀看工程藝術作品的普通觀眾而言,它更像是一種飽含溫度的文化品鑒,對正確識讀歷史、賞析藝術、領悟內涵、引導和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甚至承擔著藝術畫教科書的功能。
現在《文獻集》即將付梓,工程也可以正式畫上一個完美謝幕的句點,甚感欣慰。工程濃墨重彩地表現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所走過的獨特道路和所尊崇的精神價值,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應不斷努力,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踏石留印、摒棄浮華,不負時代召喚、不負人民期待,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本文為《中華史詩圖文志——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文獻集》序言,有刪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