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晚7時,《裂縫邊上》——姚運作品展及藝術互動沙龍在大書智美學俱樂部開幕。

策展人米諾、王薇,藝術家姚運、姚靈,社區美學倡導者、大書智美學俱樂部創始人張斌,頌缽療愈傳承人、獨立音樂人徐暢及諸多媒體人、出版人、設計師、藝術愛好者出席開幕式,并進行了內容豐富的交流活動。

姚運本次帶來14件作品參展,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個明顯的圖像標志“裂縫”。觀展嘉賓們認為,姚運圍繞裂和縫的創作,對今天全球范圍內面對“裂縫”的人們,顯得更有意義。
“當你面對裂縫,感覺里面深不見底,彷佛終極的境界。但當你想清楚這樣一種面對終極的狀態,反而放下一切,無所畏懼。”姚運說。
她的人生中經歷多次重大的“裂縫”。在動蕩年代,她隨家庭與故鄉隔離,像吉普賽人一樣流浪;2008年,她在汶川一線感受大地震裂,然后陷入長達五年的創作中斷。但她和來自貴州西部的彝族祖輩一樣,擁有一種“面對傷痕,反而歌唱”的深層樂觀。
在開幕式上,姚運還和妹妹姚靈一起,給各方來賓展示一部獨特的影像作品《蹤跡》。作品中,伴隨姚運的“裂縫”圖像,藝術家姚靈即興誦唱古老蒼涼的歌曲,同時畫面上展現彝族驅邪崇、迎吉祥的戲劇形式“撮泰吉”剪影。該作品給來賓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次展出中,姚運主要帶來兩個系列的作品。《第三者》系列展現藝術家和藝術觀眾之外存在的那個冷靜旁觀的“藝術家”感受,后者更冷靜地旁觀人生的裂縫;《瞬間的邊上》系列則展現藝術家在瞬間發生的斷裂邊上,于一剎那間的閃念中依然保有對世間美好和規則的信仰。



附:
策展前言《寫在裂縫邊上》
在當今全球視野中,我們所見的“裂縫”越來越多。但在藝術作品中,除去個別的影像作品外,認真對待“裂縫”的并不多。塞尚那所布滿裂縫的房子,主角依然是滿眼的風景;達利畫布中的墻面上時不時會出現裂縫,但其表現又稍顯輕佻;另外那些出現裂縫的雕塑,它們很可能是藝術家有期待而未構思的偶然表現。
姚運的經歷中充滿“裂縫”,這成為她深沉思考的一個聚焦點。在數十年前那個講究家庭成分的年代,她和整個家庭不得不像吉普賽人一樣流浪,這使得他們和普通生活之間產生斷裂;2008年汶川震區的一線體驗,讓姚運內心不可遏抑地產生對藝術價值的自我拷問,停筆三年后竟有了創作風格的折斷型的轉向;而今天,她和每個人一樣,旁觀著地球之上的不斷增加的人際裂痕。在裂縫邊上,望向裂縫內部,那里是黑暗?
那里是超越黑暗。藍色超越黑色,是姚運對色彩的洞觀。與羅斯科一樣,她選擇最直接的方式去設置“色彩”,直接到能夠讓觀者直達神秘的信仰和情緒。但這對姚運并不神秘,在故鄉——黔東南的巫文化空氣中,祖輩面對生死問題卻發出自然而輕松的歌唱,這讓一切帶有“問題意識”的濃烈而抽象的色彩,都化為我們對生命和生活的清晰的想象。因此,裂縫、襯托裂縫的冷抽象格子、黑色、超越黑色的高感度藍色,反而讓人愉悅,就像我們已看清人類的歷史。
對于姚運,或許她仍將面對、甚至長久地面對經驗主體與外部世界的矛盾,但她勇猛的直面裂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