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墨道沉潛——美籍寧波畫家虞蘭因新水墨個展”在寧波美術館開展。祖籍寧波的旅美畫家虞蘭因攜50幅近年創作的新水墨作品,首次回到家鄉舉辦畫展。
海洋深處是怎樣的?藍色的海水流動著,五彩的魚群涌動著,紅色的珊瑚在黑暗中呈現或深或淺的墨色……虞蘭因用水墨繪出了海洋的繽紛和瑰麗。30多年潛水的經歷,讓她擁有了超乎常人的體驗和視角,她的水墨作品寧靜、深邃,激蕩著海洋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是70歲的虞蘭因第一次回到故鄉。“我是寧波人,父親經常說起,鄞縣是怎樣怎樣的。父親1949年去的臺灣,他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回到家鄉看看,可惜他1975年走了。這次我終于回來了,帶著父親的心愿,也是我自己余生最大的心愿。”
虞蘭因出生在書香世家,幼時隨父母赴臺。她的父親是臺灣文藝界有名的批評家,曾經受錢穆邀請擔任香港新亞書院藝術系主任。耳濡目染,虞蘭因自幼喜好書畫,曾先后師從黃君璧、高逸鴻、孫多慈等名家。
上世紀60年代從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后,虞蘭因赴美深造美術史,獲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雙碩士學位。扎實的中國畫功底、系統的中西藝術理論學習以及數十年的旅美經歷,使她在長期的中西藝術浸染中,開創了別具個性魅力的新畫風。尤其30多年的深海潛水經歷,更讓她獲得了一種超乎常人的體驗與視角。她告訴記者:“我從小就喜歡探險,也喜歡老莊的思想。浩瀚的海洋讓我特別深刻地體悟天人合一的理念。”
她指著其中的一幅作品解釋說:“有一次我在深海潛水,忽然發現一大群魚從身后蜂擁而來,特別壯觀。它們一點也不害怕人類,簇擁著用軟軟的身體觸碰我,我覺得自己也成了一條魚兒,和它們融為一體。潛水讓我的胸懷變得博大,對人對事越來越包容,也讓我更專注于內心的感受,跟自己和自然更好地相處。”
正如畫家所言:“在水墨創作時,往往能將我對人世的感悟進一步升華;在深海中得到的大自然的啟迪,觸發了我更深刻的領悟。長久以來,當冥想帶我進入持續的忘我狀態時,循著自我探索的深入,開始一點點地過濾殘余的雜質,內心更加清澈明凈。”
為了能充分地釋放創作的自由神思和個人對生存狀態的感悟,虞蘭因往往利用拓印、流淌、潑灑、水拓等超越筆墨功能的技法,經過解構和重組的制作過程,將體驗、觀察、創作、思考之間的循環流動定格在畫面形態上。它打破了對形象邊緣的界定,物質的內涵通過水墨流溢出來,形象變得更開放,使作品產生一種張力。
虞蘭因說:“現在我的潛水證是50米,如果再往下潛,必須穿盔甲,因為水下壓力太大了。很多人會問我,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其實深海是一片漆黑的,只有我的頭燈是一處光明。在那里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局部的,但是我的心中始終有一束光引領著我,心中的光引導著我潛水上升,也是這束光引導著我回到家鄉。”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9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