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山鐵礦(國畫) 130.5×81厘米 一九五九年 宋文治 江蘇省國畫院藏
1957年宋文治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山水畫創作。受到傅抱石等的影響和啟發,深入生活進行寫生,畫風產生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他和傅抱石、錢松喦、亞明、魏紫熙等一起,進行了兩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之后,畫風突變,逐漸形成蒼沉、雋秀的藝術風格,成為“新金陵畫派”的砥柱人物。
他用色講究清爽,務求體現畫面的筆墨精神,增強韻味。一些現代生產與生活設施場景在宋文治畫面上的出現也格外引人注目。這在他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作品中反映得更為鮮明。
這幅《鳳凰山鐵礦工地》,是其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鳳凰山鐵礦遺址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湖澤鎮鬧洲村鐵坑自然村,屬唐至明清的遺址,是具有千余年歷史的古煉鐵場遺址。宋文治曾到這里采風寫生,并于1959年創作了這幅作品。他將一些畫家認為不可入畫的現代工業設施精心入畫,成為他與古人相區別的標簽。如高壓輸電線鋼架、盤山公路、施工現場的拖拉機、紅旗下的工地建筑等等,它們不僅沒有破壞畫面的和諧完整和畫中山水的情趣,反而使宋文治的山水畫顯示出與古人不同的思想與精神格調,體現了工業時代的浪漫和人文情趣,而在藝術上,他也成功地做到了古與今的完美統一。整體來看,這幅作品以春色為主旋律,色彩輕淡而不失醇厚,色調沉靜、平淡、雅致,把江南春天夢一般的感受有力地傳達了出來。與傳統文人山水畫追求隱逸超脫的思想相反,他的山水畫表現出了畫家對于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于祖國美好發展前景的贊嘆。
宋文治(1919—1999),江蘇太倉人。他幼時即愛畫,經常描摹香煙盒上的古典人物。由于少年時家貧,曾在上海、蘇州等地當學徒,得親友資助后,考取蘇州美專,接受系統教育。后在太倉、安亭兩地從事美術教育工作達16年。在這期間,他勤奮好學,努力鉆研。經朱屺瞻介紹,初拜師上海名家張石園,開始研習“四王”畫派的山水技法,后由陸儼少引薦師從上海名家吳湖帆,并接觸到宋元名人真跡,眼界漸開,同時得到陸儼少、朱屺瞻的指導,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一時期作品面貌基本是傳統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