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由遼寧省博物館主辦、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共同協辦的“海派巨擘——任伯年繪畫作品展”在遼寧省博物館盛大開幕。展覽分為“藝術成就”、“師承起源”、“游歷交友”、“后世影響”四個部分,共展出任伯年及其相關藝術家繪畫精品98件(組),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全面展示任伯年的藝術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是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舉辦的任伯年展覽規模最大的一次,希望能給觀眾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的任伯年,給觀眾帶來更深層次的藝術啟示。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杰致辭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劉文濤代表展覽合作單位致辭
百年難遇的全才畫家
任伯年(1840—1895),初名潤,后改為頤,別字伯年。祖籍浙江蕭山。他多能兼善,技藝超妙,是海派藝術中承前啟后的巨擘。人們通常把海派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名聲最大的畫家有“三熊”——張熊、朱熊、任熊,任熊又和任薰、任伯年并稱“三任”,此外還有胡公壽、趙之謙、虛谷、蒲華與山水畫家吳石仙等。其中,任伯年出生最晚,并曾私淑任熊,學畫于任薰,得到胡公壽的提攜稱揚,終于青出于藍。后期海派大師吳昌碩是在任伯年指點下走上繪畫道路的。
任伯年的繪畫藝術具有劃時代意義。在彼時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他繼承發揚海派先驅各家雅俗共賞的格調,取民間繪畫的裝飾意趣,宋畫的寫實與謹嚴,文人畫的意境與筆墨韻律,更參以西畫的素描、速寫與色彩,在陳陳相因毫無生氣的正統派繪畫之外,以花鳥畫與人物畫為主創造了生機勃勃的藝術天地。他廣交畫友,互相書畫往來,借鑒切磋,畫藝精進。在繪畫之外,任伯年亦善書法,捏塑紫砂及雕塑人物小像,可謂百年難遇的全才畫家。他的后世影響重大且深遠,大批后世畫家都從其藝術中受益頗多。他的藝術價值正在被人們重新發掘與重視,任伯年的藝術將給人們帶來更多藝術啟示。





展廳一覽
享有盛譽的中國“梵·高”
任伯年花鳥畫上溯宋元明清諸家,生動活潑,疏密有致,艷麗古雅,筆補造化,宛若創設了第二自然。人物畫題材廣泛,構圖奇巧,工寫兼擅,自出機杼。山水畫意境深遠,淋漓揮灑,氣象千萬,別具意趣。“用古人于新意,以我法造天地”,任伯年繼承了古代中國畫及民間繪畫的優秀傳統,同時汲取同時代名家的藝術養分,借古以開今,用洋以為中,形成既有時代特色、又有個人獨特風格的全新藝術。其后世影響廣泛,深入人心,對近現代中國畫的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
任伯年作品得到了中國書畫界的肯定,他們一致認為:任伯年先生的作品融合了古今中西方繪畫的精華,推進了中西方繪畫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在世界書畫領域也享有盛譽,徐悲鴻稱其為“仇十洲后中國畫家的第一人”,英國的《畫家》雜志甚至把他與西方的梵·高相提并論,贊揚他是19世紀中最具有創造性的宗師。其作品構思之巧妙,創作難度之大,作品手法之新穎,藝術性之強,處處彰顯出大家之風范。
近現代書畫名家系列展年度巨制
遼寧省博物館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保護者,一直以展示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明成就,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傳播人類先進文化為己任。眾所周知,遼博素以書畫收藏聞名于世,剛剛開展的中國古代書法展、中國古代繪畫展在一周內便接待觀眾近十萬人次,備受矚目。在展示人類古代文明的同時,遼博也很注重近現代文化的傳播,舉辦了一系列臨時展覽以回饋觀眾長期以來的關注及厚愛。“近現代書畫名家系列展”即是遼寧省博物館近年來推出的重點系列展覽項目,此系列陸續推出了張大千、溥心畬、傅抱石、豐子愷、齊白石、徐悲鴻、吳昌碩、黃賓虹等名家展。
此次舉辦的“海派巨擘—任伯年繪畫作品展”是遼博“近現代書畫名家系列展”之一,也是遼博年內打造的重點書畫展覽。展覽中,觀眾將欣賞到反映任伯年個性鮮明藝術風貌的代表作品,如早期《東津話別圖》《任淞云像》,中期《山水花卉人物屏》《仕女觀梅圖》以及晚期《鐘進士斬狐圖》《趙德昌夫婦像》等,通過任伯年不同時期的藝術成就,體會其繪畫臻入化境的筆墨趣味以及雅俗共賞、清新雋逸的獨特風格。同時,還能欣賞到與任伯年相關的藝術名家的精品佳作,如陳洪綬《仕女圖》、虛谷《設色菊花圖》、吳昌碩《花卉圖》、任預《秋山行旅圖》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