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陽陵塑衣式跽坐拱手俑
近日,經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主辦的“跨越時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與漢景帝陽陵出土陶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展,此展覽匯聚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文物141件(組),是首次以秦漢陶俑為主題的原創展,展期一年。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展覽匯聚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文物141件(組),展覽以秦漢陶俑對話的陳列形式,向觀眾介紹了兩座帝陵的情況,展示了秦漢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內容。俑作為一種替代活人殉葬的偶像,自春秋開始,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別是在盛行“事死如事生”理念的秦漢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秦始皇帝陵出土的秦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出土的漢俑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雖然同是土與火塑造出的陶質軀體,制作時間也相差不到百年,但是出土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個個高大雄壯,肅穆的神情和威嚴的目光仿佛使人感受到大戰將至的壓抑氛圍;而漢陽陵的各類陶俑卻一般僅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其多變的造型和輕松的神情讓人體會到的是一種彌漫于眉宇間的愉悅和煙火人間的溫馨。
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終于“翦滅六國”,取得了戰國后期統一戰爭的最后勝利,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緊隨其后的漢朝在系統繼承秦朝各項制度的基礎上,吸取其亡國的教訓,經過漢初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特別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采用“休養生息”等各種措施鼓勵和發展生產,終于開創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為西漢開通“絲路”、開疆拓土,實行“大一統”以及漢人、漢語、漢族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秦奮發、激昂的精神特征也在此時被包容、務實的漢所繼承并發揚,使整個西漢的歷史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昂揚斗志和進取精神,塑造出了中華民族綿延兩千余年樂觀奮進、勇敢自信的文化氣質。這些歷史背景和精神風貌的變化投射到秦始皇帝陵和漢景帝陽陵陪葬的陶俑身上,就使得它們也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神態特征和表情變化。”主辦方表示,此展不僅對漢景帝陽陵陶俑予以充分的展示,而且也為秦陵與漢陵、秦漢陶俑比較研究提供一個平臺。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秦漢文化的傳承、變化與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