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董廷新
畫家董廷新的山水畫系列作品,以獨特而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山東畫壇。那些唯美的畫面,既保持著東方藝術含蓄朦朧抽象神秘的特征,又因為畫家以情趣突破法度、雜糅古今中外諸家而呈現獨樹一幟的藝術個性。
董廷新的水墨生涯起始于花鳥畫。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跟隨畫家張鶴云學習繪畫,后就讀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1985年畢業后被分配到省直機關當公務員,再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1989年畢業。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郭志光教授那里,他感受到水墨帶來的極大震撼。郭志光把滴著水和墨的毛筆奮力揮向宣紙,仿佛要擊穿白紙和桌面,把飽滿的激情和天地融為一體,完成的作品博大雄強、酣暢淋漓、鮮活生動,既力透紙背,也充滿了藝術張力。董廷新感覺自己一下子被拉入畫面之中,再也不能自拔。在學校,董廷新還得到山水畫家解維礎悉心執教。解先生是山水畫大家,師承“濟南四老”中的關友聲和黑伯龍,作品嚴謹、工細、溫潤,具有鮮明的自然之美、氣韻之美和人文之美。從此之后,董廷新的繪畫就沿著兩條路線延伸,一是顯性之線花鳥,二是隱性之線山水。他一邊跟著諸位齊魯名家系統學習繪畫的基本知識,一邊開始涉獵各種優秀文化,初步形成了“文化溯源”和“文化比較”意識。1990年,他發表論文《商標藝術起源與圖騰崇拜》,并出版《商標藝術圖錄》一書,還撰寫發表了大量有關文化現象的文章。沿著老師郭志光的指點,他走向花鳥畫的深處。這是一種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心靈圖式的繪畫形式。遠古先民,將自然中的花鳥變幻為圖騰,表達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兩宋,工筆花鳥畫幾經演變達到巔峰,畫家們通過主觀的詩性和文學性審美方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現著中國人的宇宙觀和自然觀。到元明清時期,特別是明朝以后,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心學”興起,產生了諸多創一代風氣而光照千秋的花鳥畫大師。“青藤白陽”徐渭、陳淳與后來的八大山人等,將中國畫的寫意方式發展到史無前例的巔峰,并影響了人物畫、山水畫的寫意方式與語言構建。董廷新特別崇拜徐渭,認為徐渭豐富了寫意畫的潑墨畫法,墨色上對比夸張,章法起伏跌宕,并把芭蕉石榴甚至水族螃蟹等題材引入畫面,意境鮮活而奔放,在藝術史上是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到近現代以來,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于非闇、徐悲鴻、潘天壽等藝術家不斷推陳出新,使花鳥畫的抒情性、表現性、象征性及文化性得到深化,形成近現代花鳥畫的新高峰。而郭志光師承潘天壽,是潘的得意弟子。在郭志光培養下,董廷新歷經30多年耕耘,深得中國傳統大寫意花鳥之精髓,把它演繹為一種生命精神與文化情懷的再現。
董廷新的花鳥畫作品,既有老師郭志光的影子,線條遒勁,水墨淋漓,概括干凈,激情四溢,同時又突出自己的新探索,注重構成感、色彩感,墨色疊翠,光感閃爍,寫中兼工,放中見雅。評論家丹青飛狐說:董廷新的重彩畫《荷》,巧妙地運用重彩和水墨,將蓮蓬、荷葉、莖枝與飛禽融為一體。水與墨,墨與色,色與色的碰撞與融合,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濃艷卻不媚俗,熱烈卻又恬靜,極好地表現出中國重彩寫意畫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董廷新的探索得到社會的認可、民眾的好評。1997年他在山東美術館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就是對自己花鳥畫創作的階段性總結。
然而,董廷新并沒有滿足,他覺得心中還有大意境、大情緒和大思考要表達,于是把筆墨轉向山水畫。
這種轉折也有文化比對和參照的力量。從上大學開始,董廷新把自己的視野放得很開闊,改革開放之初掀起思想解放大潮,他讀了很多西方哲學和美學著作。1985年,他和一幫朋友組織舉辦了山東省青年美術奉獻展,號稱山東“85美術思潮”,客觀審視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實現了美術創作觀念、學術眼界和藝術語言方面的提高。1999年4月至6月,他前往意大利和法國舉辦個人畫展,并赴德國法蘭克福進行藝術交流,獲得熱烈反響,其作品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對方有意邀請他居留該國長期合作。在遠離祖國的異國他鄉,他感受到了西方人的熱情,也開始借鑒西方繪畫的技巧,畢加索用線條和或圓潤或銳利的色塊,把所描繪的對象溶解在時代大背景下,立體主義風格鮮明;更加瘋狂的畫家達利,把融化的鐘表作為符號,可以懸掛在枯樹上,擺放在桌面上。時鐘在融化,表達著時間在自由流淌;荷蘭畫家蒙德里安主張純粹的抽象,畫作只用簡單的幾何線條,顏色只使用原色……這些優秀畫家和作品讓董廷新眼界大開,但他想家了,想到家鄉父母,想到故鄉的山山水水,他忽然有了一種沖動,就是要把祖國的美好,通過山水畫這一形式表達出來,既修煉自己的身心,又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的形象。
董廷新說,山水畫一開始就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宗炳把老子美學中“象”“味”“道”“滌除玄鑒”等命題融化為一個新的美學思想,提煉出“含道映物”“澄懷味象”等最具審美意味的山水畫美學思想。哲學與藝術殊途同歸,“以形媚道”成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與哲學。從晚唐開始,一直到宋元明清,書畫家們把“意象”和“氣”這兩個范疇統一起來,發明出以書畫為途徑的精神修煉方法。他們不是在畫肉眼看到的山水,而是通過對大自然的描繪,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修煉境界,描述人類精神的實相。這就實現了從繪畫“法度”向情趣意味的極大轉變,董廷新要做這一轉變的實踐者和超越者。他遠學石濤和八大山人,超邁縱橫,潑墨寫意;近學張大千和傅抱石,重彩潑墨、蓊郁淋漓;身邊的人則學張登堂和解維礎,一個大氣磅礴、氣勢如虹,一個如沐春風、清新靈動……
熔鑄百家,自成一格。董廷新的山水畫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語言。他的山水畫,遠看渾厚磅礴,近看靜謐空靈。格局很大,畫面很滿,縱深很遠。作為主體的山峰,幾乎塞滿整個畫面,但是用墨很淡,把水和墨流動洇染的效果放大到極致,好像夢出現了,又在飄動。團墨的邊緣處,老辣的線條勾勒出群峰之間的溪流、樹木、白云、茅舍、文人雅士……整個畫面因此被打開,通往遠山,通往天邊,通往深邃的人心。山峰是純粹的墨色,而其中點綴著的河流小溪、林木人物,又點上一點點紅綠淡色,格外醒目,格外夢幻。那一抹藍色的湖水,那一片橘紅的樹葉,那一角淡綠的山坡,那一個紅臉的垂釣者……他們雖然小,但是畫龍點睛,成為神來之筆。董廷新說,每次創作,都是他感情的釋放,所以作品從不重復,千姿百態。他正在探索一種獨特的皴法,自己命名為“散席皴”,類似于農村的席子。相比前人的皴法,“散席皴”疏密有致,繁中有簡,行筆多為中鋒,可大面積的應用。呈現的畫面效果散而不亂,亂而不散,豐潤飽滿,從而表現物體的肌理和結構效果,引人入勝。
前不久,董廷新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得以專心致志地從事自己所熱愛的水墨事業。2018年,他再次受邀到加拿大多倫多舉辦個人畫展。一個畫廊的藝術總監格雷爾說,董廷新的作品表現形式獨特,視覺沖擊力強,引人入勝,有味道,是他所看到的最好的中國山水畫之一。國內一些藝術界前輩評價他:“放懷天地外,沉醉翰墨中”“風入四蹄輕,佛云自在飛”。他說,自己追求能夠自由飛翔的藝術和思想。我真誠地祝愿他實現更大的夢想。
董廷新簡介
董廷新,現為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兼任民盟山東省委文化與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濟南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董廷新自幼酷愛美術,得益于著名美術教育家張鶴云教授啟蒙指導;1985年畢業于山東工藝美術學校,1989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師承著名畫家郭志光、解維礎教授。作品得到吳冠中、范增、韓美林和楊力舟等名師指導;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并獲獎、國內外藝術機構和畫廊多有收藏其作品。出版有《董廷新中國畫集》《商標藝術圖錄》。
董廷新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