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遺邀請展”在內蒙古展覽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化廳、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內蒙古展覽館承辦,各省區市文化廳(局)、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文廣新(體)局支持。
本次活動從全國22個省區市篩選了56個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義、又能體現民族間互助共有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1個、183名傳承人現場進行展示展演,活動將持續到8月16日結束。
展覽分為序篇、4個展示區和廣場展演區?!靶蚱敝饕墙榻B展覽的目的和意義,營造5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喜慶氛圍;4個展示區分別是“根脈相連”,展示各民族的民間文學、傳統美術等44個項目;“錦繡中華”,主要展示各民族的紡染織繡技藝和服飾共41個項目;“古道茶香”,以萬里茶道、茶馬古道為背景串聯起“普洱茶制作、宜興紫砂”等項目6個,視頻播放曲藝項目11個;“匠心筑夢”,主要展示各民族金銀器、石雕、木雕、編扎、漆器等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共29個。廣場展演區,傳承人展演傳統音樂、舞蹈、曲藝、戲劇、游藝類項目24個,視頻播放傳統舞蹈項目16個。
展覽期間,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古道茶香”單元區,品茶休閑看曲藝;廣場展演區,傳統音樂舞蹈戲曲天天演;“傳統文化月月傳”社會教育中每天舉辦“民族服飾對對碰”“傳統工藝手傳手”等系列活動,訪談傳承人講解,組織觀眾體驗。
通過本次活動,對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具有重要意義。中華各民族必將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創造新時代美好生活。

五彩紛呈共聚一堂,盡展非遺文化魅力
展覽會現場,熱鬧非凡,既可以聽到悠揚的馬頭琴、清脆的葫蘆絲,也有漂亮的民族服飾及刺繡、金銀器、折扇等各類手工藝制品。展覽四大章節各有不同又相互聯系。運用創新創意的多種表現方式,將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全景式輸出。

“根脈相連”展示各民族的民間文學、傳統美術等44個項目;“錦繡中華”展示各民族的紡染織繡技藝和服飾共41個項目;“古道茶香”以萬里茶道、茶馬古道為背景串聯起“普洱茶制作、宜興紫砂”等項目6個; “匠心筑夢”展示各民族金銀器、石雕、木雕、編扎、漆器等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共29個。

民族——情感與歷史傳承
民族的文化遺產飽含著民族的特有情感,不論是一種技藝還是一段曲調,都是民族悠久歷史的具體體現。展廳中來自不同民族的展品色彩豐富,種類多樣,盡態極妍,體現各民族特有的風情與歷史。

濰坊風箏傳承人楊紅衛站在五彩繽紛的風箏前向往來參觀者介紹濰坊風箏的前世今生。

“年畫千版兒時夢。風箏萬里騰飛心?!闭劦絺鞒袟罴t衛談到了自家與風箏的情緣。從明代起濰坊風箏遠近聞名,到祖父楊同科時創造了頂端的風箏技藝,而她目前作為風箏世家,楊氏流派的第三代傳人,孩童時期便開始同祖父開始學習風箏技藝,一只只成品紙鳶在她手中誕生,形態各異又艷而不俗。她說風箏是兒時的回憶,也是民族的一段共同情感。傳承不僅是為了技藝的延續,更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濰坊風箏的歷史,作為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風箏歷史悠久,但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風箏也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情感,更是歷史的傳承。
工藝——傳承創新促生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情感的表達,但是在新時代,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并沒有因循守舊,而是緊跟時代步伐,創新表達方式,為自己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來自水族的馬尾繡傳承人石玉翠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左手手持馬尾,右手手持絲線,正在不斷的環繞制作馬尾繡繡制中所需要使用的繡線。石玉翠作為省級傳承人,自由隨母親及長輩學習馬尾繡,從7歲開始學習至16歲才開始繡制。她的工藝手法雖然是代代傳承,但是繡品的圖案大都是自己設計的,并且大膽創新手法,夸張新穎,符合現在的審美。同時針腳細密,在繼承馬尾繡百年不壞的優良質量獨特針法的同時,融入現代的創作理念,同時也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2008年,她獲得了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頒發的“高級工藝師”稱號等獎勵。

馬尾繡耗時久,但易于保存,10平方厘米左右的繡片就要將近兩天的人工。一件傳統的水族馬尾繡的服飾將近萬元。在手工的高昂與傳統的繼承及現代接受的矛盾中,石玉翠創新了馬尾繡的應用。在摸索中石玉翠發現,馬尾繡技藝可以用于皮包的裝飾圖樣繡制。馬尾繡針繡于皮面實踐成功很難,但她仍在堅持摸索中,不斷改進技藝。如今已與汕頭的箱包公司合作。定期提供貨源,作為一項民族傳承手藝,如今更是能夠成為一門生存的技藝。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馬尾繡繡制的工廠中,馬尾繡在新時期煥發了新的活力。
傳播——新時代走出去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在新時代也同樣可以走出去,讓世界各地的人看到這樣一種古老又精妙的技藝。

從1992年開始,濰坊風箏就數次受到國家文化部、中外友協及國僑辦等國家部委的派遣。“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去過十幾個國家地區,外國人同樣喜愛咱們的風箏?!睏罴t衛談到濰坊風箏的傳播自信的說到。濰坊風箏作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也同樣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不僅有國內外的贊譽,楊紅衛個人也曾作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獲得過聯合國以及國家級的大獎。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國際傳播中。

初心不變,共話未來
56個民族,17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匯聚一堂,不僅是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共同繁榮的盛景。傳承人有的已經白發蒼蒼,但也有幾張年輕的面孔。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傳承的是民族的情感,更是民族的技藝。想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記憶有情感就不會消亡,傳承的初心不會改變。

內蒙古作為民族自治區,重視文化的發展,也同樣在注重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笆赝嘀痹趯拸V的世界眼光下各族人民平等團結互助擰成一股繩,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