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錫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景德鎮陶瓷大學名譽校長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
縱使唐代我們有凝聚了九秋風露的越窯秘色瓷,宋代則獻上了“青如天,面如玉”的汝窯,顏色釉、粉彩、琺瑯彩更是形形色色,但對于青花,國人們總是有著執著千年的情愫,白釉青花,釉里分明,將一種“出水芙蓉”的東方審美意趣以萬般姿態呈現出來。從唐宋,到明清,再到近現代,青花也如同一條貫穿的脈絡,將每個時代的印記在青花紋飾的變遷中留存。

秦錫麟,“現代民間青花”的開宗立派者,便是這樣一位,在史書上,用青花美學為這個時代著書立說的一代泰斗。
從青花到現代民間青花
一提到青花瓷,大家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景德鎮,想到擁有藍色紋飾圖案的瓷器,它就像圖騰一樣,印刻在眾多人的腦海里。其實,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發展,現代青花瓷的花紋并不是單純的青色,而是傳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藝,又有創新,經常與釉里紅、顏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瓏等形式結合起來,相互襯托而形成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紅等種類。

在古代中國,青花瓷有名的鈷藍色紋飾也并不流行,漢民族更青睞黑和褐色的。隨著元朝統治了中東大片阿拉伯文化地區,這個地區的居民對源于中土的藍色尤其喜歡,于是青花瓷多了很多藍色紋飾的訂單。之后歐洲人進入了東亞世界海上交易市場,他們喜歡水藍,再次帶動了青花瓷藍色紋飾的發展。這時的青花瓷不僅僅是供給出口,長時間大單青花瓷器的生產,讓這種高冷瓷器有了進入百姓生活的機會,出現了很多民間工藝師,固定裝飾圖案也逐漸滿足了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民窯瓷繪開創了中國大寫意的先河,不僅對陶瓷史,乃至對于中國繪畫史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國內外藝術家和陶瓷愛好者越來越重視和喜愛民間青花藝術,這讓民間青花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末,是景德鎮民間青花大爆發的時代,景德鎮現代民間青花瓷以秦錫麟的青花釉里紅《蘆蕩競翔》瓶為代表,出品了很多新穎紋飾圖案的瓷器。這些圖案創造性的將藝術與陶瓷相結合,造型由古代的日用器皿轉變成欣賞瓷,表現題材也脫離于反應百姓生活的小山小景,轉變為表現萬千氣象的大千世界。在民窯發展漫長歷史進程中,景德鎮民間青花藝術吸收了書法藝術和中國畫表現的技法,讓民間青花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風貌。

現代陶藝是在傳承中國傳統陶瓷文化和引入現代藝術觀念的背景之下存在和發展的。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是陶瓷界的主要對話。秦錫麟是就是活躍在那個時期的著名陶瓷藝術家和教育家。1964年,秦錫麟大學畢業后,一直在景德鎮從事陶瓷美術研究創作和管理工作,雖然他不是做傳統陶瓷出身,但是他善于學習、研究總結,發現了景德鎮青花瓷變革的生命力,并開創了“現代民間青花”瓷派。他的全新風格受到了美國、日本、韓國等業界的追捧,并在市場認可下經常進行國際間的藝術交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讓現代民間青花瓷派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陽剛”風格。
秦式青花美學
秦錫麟的藝術作品中,常常出現的意境是:蒼茫的暮色之中,蘆葦被風刮倒,有一只或者幾只蘆燕正在默默趕路。在瓷器上運用特有的瓷畫語言創作這種題材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這種場景作品所使用的手法看上去像草書,別出新意,用釉里紅和青花結合著畫,使畫面更增添了夕陽西下的優美質感。《蘆蕩競翔》就是他成熟閱歷的寫照,基于對美的認識,并置身于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快感,牢牢把握了“民間特點”,頌揚了一種奇特的由筆畫圖案構成的中國語言文字的達意和象形。

《春韻》、《冰梅》、《珠璣滿園》就是秦錫麟用自己抽象派、草書筆法的獨特符號融于青花瓷從而創造出來的代表作。它們自由、率性、灑脫,脫離于傳統青花的“女性”特色,擁有很多大家都“看不懂”的國際風格。秦錫麟說:“青花本身最大的特點是很典雅,很素雅,讓人看到了心靜。從元代開始的青花,色彩都是一種青色調,也被各國人所認同,它們是富有層次感的美。我的作品首先是繼承傳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不同的筆觸,表達了不同的心境。”

不僅如此,在秦錫麟的作品當中,還有很多寫實派。1978年,秦錫麟創作的粉彩《獻哈達》在北京展出,鄧穎超副委員長訪日時將其贈送給日本首相。1980年,他的粉彩《春色滿園》瓷板畫作為江西省政府禮品贈送給日本高島屋株式會社。1981年,秦錫麟赴日本去參加“景德鎮陶瓷藝術作品展”,雕金粉彩《喜上眉梢》由日本東洋美術館收藏,同年他在日本設計的《麒麟啤酒杯》,創下了景德鎮日用瓷單件賣價最高的記錄。他的作品總是盡情的展現瓷器的個性和自己的個性,擁有獨特的“美麗”哲學,讓欣賞者不經意間偷偷愛上了它。

開宗立派 桃李天下
除了是景德鎮現代民間青花開宗立派的大師,秦錫麟還有著自己的其他使命。他是國家公認的工藝美術大師,也是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長;更是景德鎮市文聯副主席、景德鎮書畫院副院長。他希望多培養一些人才,讓中國的青花瓷文化得以更好的繼承、發展。他說:“中國有輝煌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后,藝術瓷特別是景德鎮有很大的優勢。景德鎮藝術瓷走出了國門和國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可以說這么多年以來,景德鎮瓷器由量到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景德鎮瓷器品種越來越豐富,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交流,出現了很多的派別。現代派、學院派、傳承派,各有各的特點。學院派的在藝術形式上更現代一些,傳承派的在技藝上更精湛一些。這些藝術家們都能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結合起來,創作一些出人意料的精品。秦錫麟說:“目前景德鎮瓷器的升值的空間很大,作為一個院長和協會的副會長我身上的責任很大,一方面要把陶瓷藝術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培養人才,帶動大家凈化藝術市場不斷創新。”他經常說陶瓷藝術的發展要體現“四性”:即要有世界性,代表著世界發展的潮流;民族性,要有中國文化的精髓;地域性,與民族性共生;個性,代表著藝術家的藝術思維。“跟著人家走一定是沒有出路,一定要體現以上的四性,景德鎮藝術瓷才有更強的生命力。”

雖然已經76歲的高齡,但是秦錫麟仍然活躍在青花瓷的世界里。他一直推廣中西陶藝交流,希望更多的創新可以出現在陶瓷制作上。他的“現代青花流派”大大拓展了陶藝形式語言的多樣性,將現代民間青花追求的神韻、豪放、粗獷的審美哲學運用在了陶瓷之上,這種既不摹古,也不過激地追求西方的現代、后現代藝術,引領著他和他的學生們創作出令業界矚目的藝術成就。傳統的陶瓷藝術、現代人的精神哲學和國際視野的理念,讓中國陶瓷有一種新的生命力,再次讓世界為之震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