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陽光燦爛——哈定文獻展”三年前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展出曾引起較大反響,三年后終于出版的《哈定文獻》,相比展覽,把更全面、更豐富、更詳細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匯聚在一起?!芭炫刃侣?。藝術評論”特選刊邵大箴的《水彩大家哈定》,以及王劼音《“哈定畫室”教學回憶》,其中邵大箴以宏觀的角度講述了哈定的一生,王劼音作為“哈定畫室”的學生,以親歷者的角度講述蘇式大潮之下, 維持著歐式洋畫傳統的私人畫室。
編撰過程中,主要編者之一傅軍對于哈定先生有過深入交往和接觸的朋友、學生、家屬等分別進行了深入的采訪,結合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對哈定先生八十年的藝術人生進行了全面、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與剖析,撰寫了十大篇章的《哈定評傳》。
《哈定文獻》對哈定先生撰寫的各種題材內容的文稿進行了篩選,最終摘錄了其中17篇入編在《哈定文獻》中。另又選錄了少量哈定先生撰寫的手稿、批注、筆記,力圖通過手跡這種特殊方式來展現哈定先生當年的真情實感。此外,還精選了十二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藝術家撰寫的有關哈定先生的研究論文。借助于這些專家的研究,幫助讀者從不同視角,閱讀和理解哈定先生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

《哈定文獻》書封
水彩大家哈定(文/邵大箴)
哈定先生是我國當代水彩大家。他一生奉獻給水彩藝術,鍥而不舍地研究其表現語言的特色及奧妙,探索其創(chuàng)造規(guī)律,在實踐和理論上做出了杰出的成績。
哈定的藝術道路是坎坷的,不平坦的。他1923年出生于上海,青年時期因抗日戰(zhàn)爭家庭經濟拮據無法求學深造。在畫家張充仁先生的提攜與幫助下,免費隨其學畫,并當助教??箲?zhàn)勝利后,為了謀生,這位回族青年不得不出入舞廳、咖啡館為美國軍人畫速寫,并畫油畫肖像在各大照相館陳列出售,同時接受顧客訂件。不過,他是有心人,在謀生的過程中,他練習了素描,掌握了水彩與油畫技巧,成為滬上有名畫家,并為以后的藝術創(chuàng)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7年,哈定與張充仁
哈定是以喜悅與興奮的心情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50年代初,他開辦了“哈定畫室”,以短期培訓班的方式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不少當時急需的業(yè)余美術人才,在上海頗有影響。在此期間,他先在上海交通大學兼課,后又在上海美術??茖W校任教。他把自己學習和教課的心得與體會寫成《怎樣畫人像》和《怎樣畫鉛筆畫》這兩本傳授繪畫基礎的書,在當時深受許多初學美術的青年們的歡迎。這時,他學習有關現實主義的文藝理論,思考水彩畫如何反映現實題材,關注現實生活的課題。在專業(yè)上,他自修人體解剖,提高描繪人物的造型能力。他力圖突破傳統水彩畫的表現范疇,在靜物、風景、肖像之外,嘗試多人物群像構圖的創(chuàng)作,以破除人們視水彩僅僅是“輕音樂”不是“交響樂”,不能表現重大題材的偏見。60年代上半期他完成了不少主題性油畫作品,也創(chuàng)作了描寫現實生活的水彩畫,如《放鴨》、《新年聽新書》、《看年畫》、《途中》等作品。他畫的一些水彩風采小品,如《浦江晨曦》、《中央商場》、《贛江炊煙》、《殘雪》等,在水彩技巧上有新的嘗試。哈定的主題性作品和小品,都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表現的是自己的生活感受,讀來使人感到真實、親切。

1964年,哈定一家在余慶路前合影
哈定在十年“文革”期間飽受失業(yè)之苦,他不得不停止自己心愛的藝術事業(yè)。災難與困境也使他得到磨練,使他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有許多新的思考和領悟。“文革”結束后,他劫后逢生,受聘為上海畫院專職畫師,長期被壓抑的創(chuàng)作熱情,從內心迸發(fā)出來,訴諸于畫筆。他從英國水彩畫風變革的過程中獲得許多啟發(fā),開始探尋拓展水彩,語言新路。他暗下決心,在堅持水彩寫實風格的基礎上,吸取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寫意觀念與技巧,在融合中充分發(fā)揮水彩明快流暢的特色。在這個過程中,他更深切地感受到造型藝術中技巧和形式美的重要性。他的追求目標是將形式之美結合在具象表現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藝術美的境界。當然,哈定是崇尚藝術本質的,他希望藝術有助于社會和人生,他對形式主義不感興趣。不過這時,他稍稍修正了對水彩表現重大題材的看法,認識到水彩畫可以描繪重大題材,但重大題材繪畫的美學品格并非一定高于靜物、風景。藝術的社會教育作用應該寄名予審美作用之中。而且,這兩者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好的靜物、風景同時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樣,哈定在對“為人生而藝術”和“為藝術而藝術”的認識上,有了新的突破,找到了它們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這在他的作品《滿江秋色》、《金色的池塘》、《海浪》、《天目晨林》、《塞外風光》中明顯地表現出來。而一系列表現少數民族人物風情的作品,如《母親心中的花朵》、《帕米爾高原上的花朵》、《勤勞的藏族姑娘》、《這里陽光燦爛》等,則是他將水彩畫寫生小品發(fā)展到大型水彩創(chuàng)作的成功嘗試,是他在不失水彩原有傳統明快流暢特色的基礎上,探索水彩兼有油畫豐富的色彩感和凝重的表現力的新成果。

哈定,《這里陽光燦爛》,水彩,85X64cm,1984年
從80年代中期開始,哈定的人生理想與藝術追求又有了新的變化。從青年時期就對探索宇宙人生奧秘感興趣并對各種宗教經典熱心研讀、有所心得的他,在參觀了大同石窟、敦煌莫高窟、新疆千佛洞和應邀赴西藏講學之后,為佛教藝術的出色創(chuàng)造,為歷代無名作者無私的奉獻精神所感動,驅使他深入研究作品中的佛法內容及佛教的精髓。他作為虔誠的佛門在家居士,以弘一法師為楷模,發(fā)揚“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無私”、“無我”的精神對待世間萬物,對待藝術創(chuàng)作。他領悟到“任何美好的自然景物,無不體現出宇宙人生的真諦,都是智慧的光芒,值得描繪和歌頌”。由此,他的作品更趨向表現純潔的自然與人生的真善美。他在洛杉磯以碧海白沙和爛漫天真的兒童為題材的海邊系列,如《玩沖浪的孩子》、《與鴿同樂》、《向往》等水彩作品,就體現了他新的精神境界。

1984年,哈定在西藏寫生
哈定早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馳名于畫壇。幾十年來,他的藝術作風雖有所變化,但一以貫之的是他藝術中體現的仁愛精神。對自然、對人的愛,是他生活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他一生遭到過許多痛苦與磨難,但他默默地把它們化解為愛,化解為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作為藝術家,他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美的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有很高的悟性。在后期的藝術實踐與體悟中,他磨練與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在寫實中結合寫意的表現,語言的典雅與精致,技巧的純練與嫻熟。他能駕輕就熟地把握客觀對象的特征,而又善于藝術概括,在寫實的描繪中融合傳統水墨的寫意性,使自己的水彩畫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他善于控制水的干濕與自由流動來表現色調濃淡與透明度。運用紙和顏料的掩映滲融作用,創(chuàng)造出明麗、透明、滋潤、淋漓等藝術效果。哈定有很強的構思與構圖能力,他牢牢地掌握在對比與和諧的多樣統一關系中創(chuàng)造美的法則,為人們奉獻出優(yōu)美動人、有充足精神內涵的藝術品。他的一幅幅不同題材、不同手法的畫,為詩、為音樂,深深地感染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陶冶在真善美的境界之中。他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得益于豐富的人生閱歷,長期的生活積累,認真的思考與體悟和多方面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還有勤奮的勞動和虛靜的心境。這使我們感佩與尊敬,也使我們頗受教育與啟迪。
哈定的藝術不會因時間的消逝而喪失其價值與意義,它是現代中國藝術的一筆財富。

1980年在上海船廠收集素材

哈定,《船廠》,水彩,42.5X61cm,1982年
“哈定畫室”教學回憶(文/王劼音)
上海油畫雕塑院近年來有計劃地對上海老一輩藝術家的學術成就進行梳理。2015年舉辦了名為“這里陽光燦爛——哈定文獻展”,全面地展示了哈定先生的藝術人生。
我的老師哈定先生對海派藝術所作出的歷史功績體現在多個方面,而創(chuàng)辦哈定畫室,則是其重要的一面。
北京、廣州等其他大城市大約也有畫室,但外人不甚了解,似乎上海的私人畫室數量較多且更活躍一些。
哈定畫室辦學時間較長,影響也大些,和上海其他私人畫室一起構成了上海美術的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哈定,《和平飯店》,水彩,40X50cm,1981年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被稱為“十里洋場”,是中國最早進入現代化的城市,在美術界掀起了盛行一時的“洋畫運動”,早期油畫家都和上海脫不了干系。那時的上海“洋畫”幾乎和歐洲的藝術潮流同步。
但解放后,從政治、經濟直到文化全面仿效蘇聯。藝術界為“蘇派藝術”完全統攝和占領,中國美術和西方美術史的聯系被切斷,歐式洋畫遭到批判,無以為繼。在美術學院中自然也完全實施蘇式教學,照本復制蘇式的教學體制和大綱。
在這洶涌的蘇式大潮之下,美院之外,“在野”的私人畫室卻奇跡般地維持著歐式洋畫傳統,培養(yǎng)出一大批非主流的,當時不可能被社會承認的美術人才。后來,這些人中一部分被吸納進入出版社等美術機構,一部分人考入美術院校,也有一部分人卻“潛伏”下來,繼續(xù)在“地下”研究西方藝術。這些人在改革開放后顯現出他們的藝術才華,成為海派美術中的重要一翼。

1979年,哈定(右一)與張充仁(居中)、肖峰(左一)一起在浙江采風
1950年我九歲時,即被父親送到經張充仁先生所推薦的哈定先生那里去學畫。那時哈先生住在老大沽路的一個新式石庫門建筑內,較為寬敞、亮堂。當時似乎尚未開辦畫室。我是哈定畫室最早也是最小的學員。
我在哈先生處的學習從臨摹開始。他有一套從法國進口的圖畫范本。大約八開大,每一本都很薄,方便學生照著臨摹,內容由淺入深,開始是各種線條的排列,由細到粗,由淺到深的平行線,網狀線,這些線條組成一個個小方塊,我一開始就練習臨摹這些方塊。后來才開始臨摹靜物、風景、人物等。
這套書很強調畫面線條的優(yōu)美,不僅要求正確地描繪對象,還要以唯美的線條來表達之,線條不僅是表達對象的手段,而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哈定先生的速寫就是這種風格,和后來我接觸到的蘇派速寫不同。這里講的線又不同于中國畫中的線,有點類似于歐洲銅版畫,有丟勒、荷爾拜因的味道。
哈先生也要求我課外多畫速寫和臨摹。于是家里的瓶瓶罐罐、臺燈、風扇及各式人物都成為我速寫的對象,也臨摹了許多當時流行的蘇聯畫報上的插圖和照片。
哈定畫室正式開張后,多數學生直接進入靜物、石膏像及人物的現場寫生。
畫室里的素描和色彩教學和學院里的蘇式教學完全不同。
蘇式素描是削尖鉛筆(有時甚至用3H)在紙上作十分深入的刻劃,帶有研究的性質。一張作業(yè)要畫幾十個課時,對象的質感和空間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連石膏像上一個小小的拼縫也不會放過,描繪得像真的一樣。而畫室素描卻以短期為主,喜用木炭,畫完要用自制定影液噴。畫室素描帶有表現性,強調作者的情緒釋放及畫面的氣韻生動。
蘇式色彩作業(yè)用色不透明,可以加白粉,喜歡反復疊加,力求塑造出油畫般的厚重感。而畫室里則流行輕描淡寫,逸筆草草的水彩,或鉛筆淡彩。于是美術學院里,特別是附中階段的色彩教學一直是以不透明的水粉畫為主。而水彩畫則是“在野派”的拿手好戲。

1972年,哈定在黃浦江邊寫生
畫室的一套教學方法全然都是歐化的。畫室里自然也就流行聽西方音樂,看西方畫冊,形成一個獨特的西方藝術小氣候。畫室里的學員大部分是所謂的“社會青年”,往往“家庭成分”都不太好。畫室奇妙地成為這“一小撮人”研究歐洲藝術的一方樂土。上海的私人畫室,其實是歐洲藝術在上海的一塊“飛地”。當然,這樣的局面是不可能持久的。到“文革”時,畫室便遭滅頂之災,徹底消亡。
先是在中華藝術宮,繼而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舉辦的哈定先生的畫展,重新提起哈定畫室的話題。

哈定,《世界屋脊》,油畫,89X132cm,1984
私人畫室是上海美術史上一個不可遺漏的特殊章節(jié),然而往往被以往出版過的一些有關上海文化和上海美術的研究著作所忽略。或許是受主流價值觀的影響而漠視“在野”的私人畫室。
上海究竟有多少私人畫室,其辦學的地點、時間及規(guī)模,培養(yǎng)了多少學生,其中有多少人成材,有關這些具體的情況都有待于有志之人去發(fā)掘、整理、研究。
我認為對上海畫室的研究刻不容緩??山柚鵀楣ㄏ壬e辦文獻展及編輯“哈定藝術文獻”的契機啟動對上海畫室的研究。

981年廣西龍騰山村?
注:邵大箴1934年10月出生,江蘇鎮(zhèn)江人,擅長美術理論,為當代中國著名美術理論家。1960年畢業(yè)于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F任中央美術學院(微博)美術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王劼音1941年生于上海,1950年入哈定畫室習畫,1956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中,1966年畢業(yè)于上海市美術??茖W校。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顧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