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上,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常常需要花費藝術家數月甚至數年才得以完成。藝術家們將他們的知識、創造力以及感情全部傾注于他們的作品中。下面這些著名的藝術作品多為藝術家嘔心瀝血之作,曾耗費了藏家大量的金錢,卻不幸地因為粗心、疏漏、憤怒等原因而慘遭毀壞。
杜尚《泉》

1917年,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要舉辦一次展覽,作為評委之一的杜尚化名“R. Mutt”,送去了一個在公共廁所中隨處可見的男用小便器,并在其上署名:“R.mutt”,這就是《泉》。
這件作品立刻遭到了獨立藝術家協會的拒絕,當然,他們不知道作者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杜尚。看到同行們的反應,杜尚終于驗證了自己的預測,他明白自己的藝術觀念太超前,時人無法接受,于是他立即退出了獨立藝術家協會。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館,用這個現成品向人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什么是藝術品,什么是藝術?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有多遠?現成品藝術成為杜尚最重要的藝術觀念。
2004年在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已故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作品《泉》打敗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兩部作品成為20世紀最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
2006年,這個只是簽有杜尚大名,從商店買來的小便池估價竟高達360萬美元。
毀壞原因:被同一人襲擊兩次留下裂痕
同在2006年,《泉》被一位76歲的行為藝術家用錘子肆意破壞,留下了破損的裂紋。這并不是這位行為藝術家針對小便池的第一次攻擊,13年前,當這件作品在法國尼姆展出時,同樣是這位老兄在這只特殊的小便池里撒尿。直到今天,這只小便池依然是好事者熱愛攻擊的一個熱門目標。
達·芬奇《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無人不知的藝術佳作,據相關資料考據,達·芬奇于1503年開始繪制這幅肖像。這幅畫作留下了許多神秘的線索,而畫中的蒙娜麗莎究竟是誰,至今仍是一個謎。自1804年起,這幅畫就一直被收藏在盧浮宮。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而該作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于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毀壞原因:酸性液體潑蝕,石頭砸擊
越是舉世矚目的畫作,越是成為掠奪、盜竊、攻擊者們的目標,《蒙娜麗莎》正式名單上的佼佼者。1911年,一個喬裝成盧浮宮工作人員的竊賊偷走了該畫,這幅世界名作就此消失。一直到兩年后,另一名叫做溫琴佐·佩魯賈的竊賊因民族使命感盜回了此畫,并歸還給了盧浮宮。但這幅失而復得的杰作卻在隨后漫長的歲月中引發了無數次破壞。其中,最危險的一次要屬1956年的攻擊事件:先是畫作的下半部分被潑上酸性液體,而僅過數月后,一名玻利維亞人將石頭砸向畫作,導致局部顏料脫落。如今,這幅《蒙娜麗莎》已被防彈玻璃隔絕并保護了起來。
倫勃朗《夜巡》

《夜巡》荷蘭畫家倫勃朗 · 哈爾曼松 · 凡 · 萊因 于1642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作品。現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
該畫作是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連隊的群像畫,畫中人物以近舞臺劇的形式表現,近處有兩人,其一身穿黑軍服,披著紅披巾,頭戴黑禮帽,另一個穿著黃色軍服戴著黃色的帽子。其他人則或持長槍,或揮舞旗幟,或互相議論,隊伍出發時的緊張氣氛躍然紙上。在構圖上采用接近舞臺效果的手法,既讓每個人的形像都出現在畫面上,又安排得錯落有致,且明暗對比強烈,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
毀壞原因:多次遇襲,未能逃脫割破命運
《夜巡》這幅不朽的杰作曾在數年里都有衛兵專門看守。自從這幅作品在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展覽柜中出現,已經遭遇過數次襲擊。1911年,一位失業的海軍廚師曾試圖用刀割破這幅畫作,但是沒有得逞。1975年,《夜巡》仍沒逃脫魔抓,一位教師用刀在畫布上割出幾道鋸齒形的劃痕,雖然后來畫作被修復,但當時被割的痕跡仍舊很明顯。這位男士后來被查明患有精神病,并最終選擇自盡。1990年,一個男子又將酸性液體潑向畫布,好在警衛及時制止了他,畫作才沒有被毀掉。
畢加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這幅壁畫是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現收藏于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格爾尼卡》的畫面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采用了寫實的象征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毀壞原因:抗議者用紅色顏料在畫作上噴涂
1974年,這幅作品正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一位名叫托尼·莎佛拉茲(Tony Shafrazi)的藝術商人,用紅色顏料在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上噴涂了“Kill Lies All” (殺戮欺騙一切)。莎佛拉茲的行為,被認為是為了抗議保釋曾參與越南美萊村大屠殺的美國陸軍中尉威廉·卡利(William Calley)。萬幸的是,因為這幅畫被抹上了厚厚的亮光漆,紅色字跡很容易就被擦掉了。
畢加索《演員》

這是畢加索一系列馬戲團題材作品的先聲,也是玫瑰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中的這位演員清瘦纖細,轉身扭頭做出奇怪的手勢。他一身紅衣,只在袖口和下擺鑲著藍色的花邊,腰系藍色的腰帶,腳蹬藍色的靴鞋。藍色尚未褪盡,紅色已居主導。
毀壞原因:被游客意外抓傷
2010年紐約一位女士去大都會博物館上成人教育課,沒想到走路時忽然失去平衡,摔倒的一瞬間她伸手一抓,竟把墻上畢加索的名畫《演員》的右下角抓出一道6英寸長的裂痕。這個4英尺寬,6英尺長的畫作,從1952年起就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估價高達1.3億美元。當然,因為這是一次意外,這位女士并沒有受到懲罰,也不需要支付修復的費用。但是她確實創造了最昂貴的一次“意外”。
列賓《伊凡雷帝殺子》

由俄國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畫家,伊里亞 · 葉菲莫維奇 · 列賓 (1844—1930年)所創作的油畫。這幅畫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
畫家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沙俄 的伊凡雷帝 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這一偶然的暴烈沖動致使后繼者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后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他想求兒子饒恕已無濟于事,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
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畫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紅色調。背景陰暗,以加強前景的恐怖氣氛 。紅色的地毯,映出這幕血腥的擊殺。
毀壞原因:精神錯亂游客襲擊和參觀者破壞
這是今年發生的事件: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的一位參觀者沖入列賓的大廳,抓住護欄并對該畫造成了幾次打擊。保護畫布的厚玻璃被打破,畫布有三處破碎,畫框遭受了損壞。而這已經是這幅可憐的畫作第二次慘遭參觀者的破壞了。在1913年,這幅畫作曾被一位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的常客亞伯蘭巴拉瑟夫(被證實為精神異常者)用刀損毀過一次,被劃了三分縱形切口。如此之大的幅度,以至于列賓耗費12年修復這一畫作,幾乎完全重繪了圖片中的人臉。同時,當時這一事件也直接導致時任館長自殺身亡。
倫勃朗《達娜厄》

《達娜厄》現存于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達娜厄是畫家最喜歡表現的希臘神話題材,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流派,畫家創造的達娜厄藝術形象傳達的美學觀念和蘊含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希臘神話中的達娜厄被父王囚禁,天神宙斯從這里經過,愛上了被囚的達娜厄。有趣的是,畫家倫勃朗把偷情的宙斯畫成了自己,這反映了畫家對美好理想的憧景。
倫勃朗的《達娜厄》畫中的達娜厄是一位成熟的荷蘭婦人,達娜厄企盼著宙斯的到來,表現出一種對幸福的憧景與渴望。畫中人是以倫勃朗的夫人作模特創作的,既真實又有美學意義。達娜厄的裸體,被畫家描繪得溫柔又飽滿。倫勃朗運用了一種火一般的暖光聚于達娜厄整個形象。
倫勃朗筆下的達娜厄與別的畫家不同,達娜厄形象呈現出極為鮮明的蓬勃朝氣和對未來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她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體現了畫家倫勃朗所處的時代精神和獨特的審美理想。
毀壞原因:神經錯亂的游客揮刀破壞,并潑硫酸
這是倫勃朗最喜愛的作品之一。這幅長8英尺、寬10英尺的作品1985年曾一度接近“死亡”。當時這幅作品展示于俄羅斯圣彼得堡的修道院博物館,自從18世紀這幅畫作就一直存放在那里。然而,一位神經錯亂的游客揮舞著一把刀子,割破了畫面中達娜厄的小腹和大腿位置的畫布。后來,他又用硫酸潑向畫面,液體在畫布上四濺開來,做完這戲劇性的一系列毀壞工作后,他就逃跑了。艱難的修復工作一共持續了12年才得以完成。
委拉斯凱茲《鏡前的維納斯》

《鏡前的維納斯》是西班牙畫家迭戈 · 羅德里格斯 · 德 · 席爾瓦 · 委拉斯凱茲 1656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現收藏于倫敦國立美術陳列館。
畫作描繪了裸體的希臘神話愛神維納斯和小愛神丘比特。作品采用了橫向斜線的構圖,以墨綠色和紅色金絲絨的大塊背景,襯托出女性形體的圓潤和柔美。畫面上的女性姿勢優雅而從容,形體的微妙起伏,構成了光與色的交響。
這幅畫對后世影響很大,其中的鏡子反射手法,對以后的人體藝術和人體攝影藝術也產生很大的影響。意大利畫家莫迪里阿尼 便是以該畫作作為原型,畫了《左側斜臥的棵女》。
毀壞原因:被激進女權主義者砍壞
1913年,女權運動領袖埃米琳·潘克赫斯特被逮捕。在發出可能攻擊畫作的警告后,瑪麗·理查德森果真進入倫敦國家畫廊,拿起小斧頭,對正在此展出的《鏡前的維納斯》進行攻擊,最終在畫面上留下了7大道口子,大多數都在維納斯的背部。她的目的是喚醒大眾重視政府對待潘克赫斯特殘暴而偽善的處理。理查德森因為此舉被判處最高6個月的監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