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次藝術的盛宴
這是一次遼沈書畫名家的聚會
這是一次書畫家為沈陽日報創刊70周年慶生的聚會
這是一次普通市民與藝術大家的聚會
沈陽日報,夢想從這里起航,芳華在這里綻放,激情在這里燃燒
……
8月16日,慶祝沈陽日報創刊70周年遼沈書畫名家名作邀請展在遼寧美術館舉行,這也拉開了沈陽日報創刊70周年系列公益文化活動的序幕。
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易霓,沈陽故宮博物院名譽院長、沈陽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李仲元,著名學者、作家彭定安,著名畫家徐甲英,全國勞動模范尉鳳英等書畫、文化名人參加本次活動。
此次沈陽日報創刊70周年遼沈書畫名家名作邀請展,匯集了遼沈地區150位書畫名家為此展專門創作的精品佳作,筆墨間飽含了對沈陽日報的深情厚誼、殷切祝福。李仲元、王賀良、姚哲成等名家的書法精品,李春、許勇、徐甲英、劉秉亮等人的國畫佳作,都會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更為難得的是,婁師白、方成、陸儼少、韓美林等先生為沈陽日報創刊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創作的部分珍貴佳作,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1948年12月20日,伴隨著沈陽解放的炮火硝煙,《沈陽日報》的前身《工人報》創刊。70年來,作為城市發展的親歷者、記錄者,沈陽日報一直站在時代最前列,引領導向,關注社會變遷,體察民情冷暖,與沈陽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城市共成長,成為沈陽人民喜愛的、全國有影響力的一張城市黨報。
創刊70年來,沈陽日報始終重視文化建設,結下了累累碩果。沈陽日報先后創辦了一系列文藝專刊,創建沈陽日報書畫院,與遼沈地區廣大文藝家以報結緣、以報為媒,自覺擔當文化建設和傳承重任,像宋雨桂、宋惠民等一大批根植于遼沈大地的藝術家,都在沈陽日報這塊藝術園地里,留下了成長的墨跡,綻放出歷久彌香的藝術芬芳。
沈陽日報社為了紀念沈陽日報創刊70周年,還籌備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公益文化活動,包括沈陽日報70年報史資料展、紀念改革開放40年攝影精品展等活動,都將免費向公眾開放。此外,還將編輯出版《沈陽日報70年》報史專著和《萬泉》文集,以濃濃的文化味兒和滿滿的誠意,回報遼沈大地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愛。
起航 朝來風乍起,滿耳是濤聲
今年86歲的沈陽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李仲元,是本次展覽中年齡最大的藝術家,他說:“沈陽解放之年,沈陽日報也隨之誕生。回首往事讓人感慨,70年我們曾經意氣風發歡欣鼓舞,也曾經慌亂迷茫,如今我們又重新上路。這70年風雨兼程,誰和我們在一起,堅定不移地走過來?那就是沈陽日報!她向我們傳達國家和黨的決策,鼓勵我們前進;她穩定我們群眾的心聲,為民請命;她給我力量。在座的藝術家們70年來在沈陽日報上發表了無數篇膾炙人口的佳文佳作、無數件令人耳目一新的書畫作品。如今,在她70周年生日的時候,我們以自己的佳作為其慶壽,祝賀沈陽日報生日快樂,越辦越好。我送給沈陽日報一首詩——萬點春泉水,潺潺過故城,朝來風乍起,滿耳是濤聲。”
李仲元告訴記者:“我見到了很多老朋友,我們都是通過沈陽日報這個平臺成長起來的,近年來也都忙于各自的事業,通過這次的展覽,我們又見面了,老友見面真是親切呀!”
沈陽日報的老朋友、沈陽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畫家徐甲英說:“我和沈陽日報關系太密切了,我今年85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沈陽日報上基本天天有我的作品,每天我都去一次報社,就像回家一樣,所以今天來參加這個展覽,這種感覺重現了,有回家的感覺。沈陽日報,我越看越樂意看,沈陽日報給沈陽人民提供了豐盛的文化信息,我現在每天還都看沈陽日報,祝愿沈陽日報越辦越好。”徐甲英對報社當年的老編輯、老記者如數家珍。
沈陽市版畫學會理事路寬今年70歲,恰與沈陽日報同齡。他多年堅持閱讀沈陽日報,也多次參與沈陽日報組織的活動,受益匪淺,“我如今成了沈陽日報的簽約作家,版畫也在沈陽日報上發表過。感謝沈陽日報對我的關懷培養,希望報紙越辦越好。”
綻放 把一束束帶著露水珠兒的鮮花獻給讀者
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易霓代表遼沈藝術家送來祝福,“七十年來,沈陽日報經歷了風風雨雨,世事滄桑,但在各個歷史階段,她都為這座城市的繁榮、發展和精神、文化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如已故老總編劉黑枷生前一直倡導的那樣:把讀者放在心頭,把一束束帶著露水珠兒的鮮花,大量地奉獻給讀者。今天的盛會,集合了遼沈地區書畫名家,大家都拿出最好的作品無償捐贈,為沈陽日報七十華誕慶生!多年來,遼寧畫家與沈陽日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一代代著名書畫家通過沈陽日報結識了更多的讀者,為沈陽日報留下珍貴墨跡。青年書畫家也與沈陽日報風雨相伴,共同成長。幾代美術家們通過這份報紙給沈城人民以美的享受,使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出更加濃郁的人文氣息。沈陽日報舉辦這樣的藝術盛會,是助推名家名作走進百姓生活、藝術惠民雙百萬活動的積極舉措,可喜!可賀!可贊!”
王易霓還說:“我本人對沈陽日報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在沈報大院里生活過,體驗過那里的草木芬芳,目睹過一代代卓有建樹的沈報人忙碌的身影。因此今天,我不僅代表遼寧美協,也代表我的先生、沈陽日報的家屬,獻上一份特別的祝福。”
85歲高齡的省美術家協會顧問、魯迅美術學院教授許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和沈陽日報有幾十年的緣分,“沈陽日報群眾基礎很強,百姓都很喜歡讀。如今她70歲生日了,身為老朋友,我必須來祝賀。”此次活動中,許勇參展的作品是國畫《金色草原》,“就是來給日報增加一份人氣兒!”
許勇說:“我的腿春節期間受傷了,這是我康復后參加的第一個活動,只要是沈陽日報的活動,我只要能走路,就一定來,以后也要多多參加。”
全國勞動模范尉鳳英的來到,引發了全場的轟動。一位市民激動地說:“真的沒有想到,我能看見尉大姐。”尉鳳英說:“近年來我的腿不太好,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了。但是慶祝沈陽日報的生日,我一定要來,因為沈陽日報是第一個報道我的報紙。”
燃燒 記住過去,展望未來
在現場,記者還采訪了部分觀眾,他們都對沈陽日報有著非常深的感情。
愛好書畫的張蘭山今年74歲,他說:“參加工作時,我對書畫本身并沒有什么研究,我是在退休以后才開始對書畫感興趣的,平常也跟老師學一學。書畫現在對我來說是一種樂趣,陶冶情操。我對沈陽日報的感情是很深的,1965年我上大學來到沈陽,可以說從那時開始就和沈陽日報打交道,沈陽日報是我每天必讀的。后來我也在新聞部門工作過,和沈陽日報結緣更深了。現在我雖然退休了,但是沈陽日報還是我每天必看的,對自己來說是在了解國家的大事和國家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變化、沈陽的變化,通過這張報紙便都歷歷在目了。沈陽日報走過七十年的歷程,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現在的沈陽日報在社會的影響力仍然很大。今天的活動,可以說是記住過去,展望未來,我相信沈陽日報會辦得越來越好。”
李淼女士平時就很愛好書畫,喜歡進行研究,她說:“今天這樣的活動是一種文化交流,可以讓我開闊眼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書畫藝術。沈陽日報的文化版和萬泉版我非常喜歡,這里是沈陽最好的一個文化平臺。”
今年64歲的梁鳳春非常期待本次活動,他說:“今天是慶祝沈陽日報創刊70周年,來到現場的都是遼沈地區著名的大師,我平時就很熱愛書畫藝術,這些大師我也都有所了解,其中好幾位還是我的老師。我始終熱愛書畫藝術,現在也一直都在不停地學習。今天來到現場就是想看看大師們的書法和繪畫,沈陽日報拉近了藝術大師與市民的距離,我們可以近距離學習書畫技藝,這些大師也為遼沈地區創造了非常寶貴的財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