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漆藝中的城市色彩——翁紀軍漆藝作品展”展覽現場:翁紀軍向嘉賓馬琳介紹《山水系列》
翁紀軍是一位繼承了傳統東方藝術思想,同時又深受西方現代繪畫語言影響的藝術家,從他的過去的一些手稿當中我們可以隱約看到超現實主義和維也納分離派的影響以及達利、羅斯科作品中的主題和表達方法。當然,翁紀軍對藝術的理解不僅局限于此,他同時也是從漆藝這樣一個傳統工藝領域走出來的藝術家。如何用漆藝演繹西方現代藝術的語言表達,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翁紀軍的作品當中,從他實驗的過程以及后來形成各個系列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風格既不同于傳統漆藝的工藝美術大師作品,也不同于簡單用漆做為媒材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的作品,翁紀軍想做的是當代藝術,并且是堅守傳統漆藝的重要特征。

翁紀軍工作室
漆藝與其他藝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漆語言本身的特殊性,翁紀軍非常鐘情于大漆那種氧化的變化過程,也正是這種變化的特性,造就了漆藝表達的豐富性。在創作中,翁紀軍進行反復試驗,力圖把傳統與當代在他的作品中同時體現。漆器是他2000年之后重點創作的形態。他于2010-2015年間創作的《山水》系列作品已經具有了抽象雕塑的屬性,他把平面化的山體切割成塊狀,然后進行立體空間的組合。這些幾何體似山非山,但具有空間結構的特征。翁紀軍在抽象幾何體空間體中用抽象的方法賦予每個側面抽象化,然后把兩個切面進行拼貼或是并置,遠觀感覺就像被髹漆過的巖石塊狀,而近視每個面依然是細膩的抽象畫面的活體。而從視覺上來講,脫胎漆藝這樣一種材料讓幾何體更具有視覺上的重量感,這是漆藝超過其它材料的一個重要特征,實質不重但看起來很沉穩,具有其它繪畫或雕塑無法達到的視覺力量。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文精神與山水的再理解。

翁紀軍,《山水系列》,248X156cm,2016年

翁紀軍 ,《立體山水》之二,大漆苧麻脫胎,高25cm,2013年
翁紀軍也非常講究作品的過程和工藝制作環節,尊重漆本身的特性與話語。從板材、苧麻、裱布、灰料、髤涂到最后呈現,他認為都是完善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翁紀軍其實在抽象表現之前也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實驗,比如從形體出發提取主題,他創作了比較多的《頭系列》作品,對頭部做幾何簡化處理,重點是突出他的漆藝的表現特點。在這些《頭系列》作品中都融入了傳統的元素,例如龕的造型與造像的切入,通過空間、縱深感和漆藝的推光技藝形成了畫面的中心點和宗教神秘感。此外,他創作的《人、獸、佛系列》作品和《古格印象系列》作品也是基于這些思考而創作的。在《人、獸、佛系列》作品中,他通過對圖形的微縮處理,以小尺度通過排列達到效果。這些作品中有人首、獸首、佛首還有十字符號的形象,但并不是單純的寫實描繪,而是一種符號化元素。

翁紀軍,人獸佛系列,16x25cm,2002年

翁紀軍,人獸佛系列,16x25cm ,2002年
《古格系列》作品,圖式主要來源于西藏古格王朝的壁畫形象,西藏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雖然他們已經沉睡了幾個世紀,如今依然光彩照人。另外也借鑒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文化形態,包括如敦煌、龍門、青州石窟的一些造像等,旨在借用這些佛的造像進行圖式化、符號化的挪用和轉換, 他打破了一些傳統的工藝手法,運用破殘、重疊的箔料貼膚與圖像符號注入,來強調作品手法與質感的對比,重復與覆蓋,精致與粗獷在作品中同時呈現。這些作品更多的具有一種隱喻和象征的作用,翁紀軍希望這種圖示化的處理能夠更多引發觀者對于精神性以及宗教的思考。

翁紀軍,《古格印象系列之2013-1》,木板 大漆 苧麻,122x92cm,2013年

翁紀軍,《古格印象系列之七》,木板大漆苧麻 ,92.5x124cm,2013年
在翁紀軍近期創作的抽象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畫面越來越簡潔,但對漆藝如何本質地表達,尤其是在畫面當中如何表現卻考慮的越來越多。如果說幾年前創作的《古格印象系列》作品中還有一些對具體造像的描繪,而在近期創作的《集聚系列》作品中,造像的形象已經完全消失了,而是以大片平涂的色彩,一種類似犀皮工藝的效果呈現。在一層一層色彩的疊加中通過反復打磨所形成的肌理效果,這種效果形成了翁紀軍獨特的漆藝語言的抽象表達。這種抽象語言和布面抽象畫表現是有區別的,它有大漆反復髹涂的重疊厚度,有層層覆蓋打磨后而形成引起的特有的色彩相互可穿透性,而使畫面產生凝固的效果表現出與傳統犀皮技法不同的視覺樣式。由于大漆本身具有濃度的材料特性,哪怕畫面打磨到平面,也極具色彩之間豐富的層次感。細膩的色彩關系是翁紀軍畫面中獨到的思考,在不管是以不同明度和色相為主調的畫面中,都可以體會到他通過精細的打磨所形成類似筆觸式的肌理美。這些畫面沒有具象的內容,它是靠這種特別的視覺語言本身來呼喚觀者,而不是靠內容來呼喚觀者,從而帶動觀者進入漆藝的幽遠之境中。

翁紀軍,《集聚No.2》,60x50cm,2017年

翁紀軍,《集聚No.3》,60x50cm,2017年
關于抽象繪畫與肌理筆觸如何成行,在專業上是有嚴格要求的。手感、筆觸是其中一個衡量標準,色彩的髹涂與呼吸也是其中的一個標準。這是去掉內容之后的純視覺的重要環節。翁紀軍的作品盡管用的是大漆,這是相比于油畫、丙烯顏料更凝固的漆,但是畫面所具有的這樣一種活體屬性,一點都沒有受到限制。這是翁紀軍漆藝當中的手感內功支撐了他的畫面,從而達到他希望最后體現單純的目的。我們從其畫面當中似乎可以還原翁紀軍反復的每天髤漆打磨、打磨髤漆的過程,他似乎邊創作邊與大漆進行對話、交流與碰撞。

翁紀軍,《新視角》,57.5x80x10cm,2015年
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以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式來呈現,而不再局限于材料的限制。對于當代藝術家來說,任何材料都可以作為一種創作的媒介。漆藝作為一門傳統的工藝,已經被一些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中所使用。這種轉換不僅喚起了傳統工藝的價值,也為當代藝術拓展了一個媒介。類似于傳統書法與水墨畫,漆藝這樣一個傳統的媒介,也在當代藝術這樣一個大的語境中,具有了它的特殊性和突破性。正如翁紀軍所說:“當代漆畫必須充分認識到除大漆媒材的物理屬性外,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的文化屬性和象征意義。在創作實踐中去感悟大漆的包容并完善自己的生命體驗。我以為未來的漆畫要注重漆語,但一定不是簡單和表面的炫技,不應該有具體的范畫摹本和所謂的圖式標準。要鼓勵實驗,關注當下,融入時代,這樣才不辜負我們的先人創造的輝煌,繼續譜寫藝術史篇章。”翁紀軍在這個領域的探索和實驗,具有十分特殊的價值,他通過創作探尋了一條通向當代的漆藝之路,也為漆藝從傳統向當代的轉換提供了一個方向和學術的討論話題。
翁紀軍簡歷

1955年11月生于上海,江西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畢業,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壁畫系研究生課程結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漆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主要參展、獲獎、收藏:
2017年第九屆上海美術大展(沈柔堅藝術基金獎)
2017巧奪天空-上海國際手工藝邀請展
2016年福州2016國際漆藝雙年展
2016年湖北藝術院漆畫提名展
2015年第八屆上海美術大展(沈柔堅藝術基金獎)
2014年海峽漆藝大展(福建美術館收藏)
2014年《古格印象》系列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2年第三屆全國漆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主委會收藏
2010年漆畫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
2009年漆畫 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7年漆畫 第二屆全國漆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
2004年漆畫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1994年漆畫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優秀作品展覽
1989年漆畫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
1989年粉畫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1、2007年兩次在香港奧比利畫廊舉辦個展,2015年上海紅坊藝術空間藝博畫廊個展
主要論文、著作、專欄:
論文2015年《現代漆畫在環境空間設計上的研究》 (國家核心期刊大舞臺雜志)
論文2015年《大漆歸來-論漆器的實用價值和精神價值》(藝術家雜志)
論文2015年《現代工藝美術學徒制范式探索》(現代職業教育)
論文2014年6月《從漆藝設計談現代手工藝的創新與堅守》
文章2013年11月《工藝美術的創新與堅守》聯合時報
文章2013年《翁紀軍“漆藝”人生無比精彩》新民晚報專欄介紹
文章 2012年中華手工藝特別系列之漆藝 上、下 《材美 工巧-漆的藝術》文\圖 時刻雜志
著作2011年《漆藝》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講教材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畫冊 2007年上海美術家畫庫第二卷《翁紀軍》
著作 2006年千文萬華《漆藝》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論文2005年《現代漆畫創作的思考》
論文2004年《漆味與畫意-淺談現代漆畫創作》
論文1996年《漆畫的語言思維和操作》
藝術家近期展覽

“海派漆藝中的城市色彩——翁紀軍漆藝作品展”展覽海報
海派雅韻——海派藝術中的城市色彩
翁紀軍漆藝作品展
2018.8.15-11.11
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3樓
展覽以上海工藝美術大師、海派漆藝代表人物翁紀軍先生近年來在海派漆藝創新實踐中的思考與探索的成果為基,通過“大漆之道——匠心磨礪中的傳承創新、色映萬物——城色物語中的天地意境、器以載道——海派雅韻中的生活美學”三個空間板塊,力求探討質樸的傳統漆藝何以在歷時7000年后仍能不斷推陳出新,仍能萬變不離其道。(本段摘自《漆色映城》翁文斌,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總工程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