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在8月19日舉行的“百名畫家畫黃山”啟動儀式現場,不少嘉賓提筆寫下了這句題詞。作為中國山水畫的主角,黃山和許多著名畫家“有故事“。
自古以來,不少著名的畫家都曾沉醉于黃山的風景,寄情翰墨。黃山更是與中國的山水畫有著分不開的關系。著名畫家劉曦林表示,中國的山水畫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黃山是山水畫家非常熱愛的地方,特別是明末清初,以漸江為首的新安畫派,留下了大量關于黃山的作品。他認為,黃山無奇不有無美不備,是畫不窮畫不盡的,所以很多畫家一生中數次上黃山,一生都在畫黃山。
據了解,明末清初,漸江、梅清、石濤等畫家常年隱居黃山,開拓了黃山這塊藝術瑰寶,把“天造的仙境”繪成紙上丹青,傳播民間,對當時的畫壇和后來的山水畫都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黃山畫派。近現代以后,黃賓虹、汪采白、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畫家也創作了大量以黃山為題材的作品,特別是畫家黃賓虹,自十九歲首次游黃山就被山中勝景深深吸引,一生九上黃山,自稱“黃山山中人”。畫家張大千一生中也數次上黃山,刻有“黃海歸來”、“二到黃山絕頂人”等印章。
當天現場參加“百名畫家畫黃山”啟動儀式的畫家們,也對黃山寄予了深厚的情感。畫家劉曦林是第五次來到黃山,他回憶,1979年春天,他考取中央美院的第一屆研究生,學校組織的第一次教學活動就是在黃山。在黃山停留的三天里,他見識了黃山陰晴雨霧不同天氣下的自然風光,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場的著名畫家張仲平,更是和黃山、和新安畫派緣分深厚。在黃山溫泉之西崖壁有一處著名的摩崖石刻,上書“大好河山“,字徑2米,參以漢簡和魏碑筆意,字體樸實清秀,落款為中華民國念八年(1939年)春唐式遵題,實則出自當時新安畫派代表人物張君逸之手。張君逸正是張仲平的父親。
張家一門數代才藝相承,堪稱畫壇一段佳話。張仲平的祖父張翰飛別號“黃山居士“,是民國畫壇上是名震海內外的大畫家,與黃賓虹、汪采白一起被世人稱之為"新安三雄"。張君逸也是新安畫派代表人物,美學評論家郭因評價評張君逸的作品:“張君逸的畫博采眾長,清俊脫俗,與其父親張翰飛相比,張君逸的作品更多地體現了飄逸蒼潤的一面,是在新安畫派道路上向前走得更遠的大家。”張仲平則是當代著名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的巨幅作品《黃山迎客松》被中南海收藏。
同張氏一門一樣,中國的山水畫派代代傳承,代代出新,不變的是,黃山永遠是山水畫里的主角,吸引一代又一代的畫家前來,用筆墨傳播黃山故事。
距離劉曦林第一次登上黃山恰好40年了,他說與四十年前相比,黃山的硬件條件好了很多。他特別提到,比起四十年前,黃山的人更多了,松樹更壯了,難得的是環境和風光沒有遭到破壞。他期待未來的黃山,人與松共茂,人與山共長,美美與共,吸引更多畫家畫出黃山新變化。
著名畫家,榮寶齋畫院美術館長洪大亮則希望,用丹青筆墨的方式紀念黃山改革開放40周年取得的輝煌成就,表現黃山的自然風物和人為精神,通過畫家們的筆,讓世界了解黃山,認識黃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