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8月18日,“質趣天然”包若冰書畫作品展(2015-2018)在朵云藝術館啟幕。本次包若冰首個展,分為“尋墨”、“心趣”、“染毫”、“涼友”4個部分,展出其碩士階段創(chuàng)作的60余幅書畫作品。


包若冰,1993年生,現(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博士在讀,師從國畫大師張立辰先生。碩士、本科皆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yè),師從劉海勇教授、韓璐教授和顧震巖副教授。繪畫風格兼具海派與浙派藝術特點,用筆灑脫、風格淡雅。工筆、沒骨、寫意均有涉獵,尤善兼工帶寫。既注重傳統(tǒng)筆墨與寫意精神的傳承,亦以當代年輕人的視角思考創(chuàng)新。嘗試于創(chuàng)作中融入時代生活,以輕松意趣的表現(xiàn)手法將傳統(tǒng)水墨與現(xiàn)代美學相融合。
“質趣”與“天然”是包若冰對自己作品的要求,“筆墨之外,希望作品具有靈動,能與觀眾產生心理上的共鳴。而 ‘天然’則希望自己在自然中不具備太多主觀感受,突出作品的淳樸”,包若冰認為,這些作品回顧3年碩士學習成果的同時,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本次在布展上加入傳統(tǒng)紅木案桌,這對包若冰來說是啟迪其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包若冰出自木藝世家,其父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藝尊軒品牌創(chuàng)始人包天偉先生。聊起研習書畫的經歷,包若冰回憶道:“我從小在傳統(tǒng)家俱氛圍中成長,吃飯、寫作業(yè)都是在這樣的桌子上完成。所以傳統(tǒng)文化對我來說,并不僅是課本中的詞語,而是有溫度、有感情的存在。而傳統(tǒng)書畫帶給我很大的觸動與欣喜,一落筆就喜歡上了,并逐漸將其視為我畢生的追求。”
另一方面,包若冰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布展方式,營造出書畫融入生活,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審美結合的狀態(tài)。


“尋墨”部分為包若冰在傳統(tǒng)意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作品,內容多為各地采風之所見,她以靈動的筆意、清澹的設色勾勒出各地的風尚;
“心趣”是比較有個人風格的部分,清淡雅致是她對于筆墨新的理解,其中《印象系列》更是融合自身生活感受與思考創(chuàng)新之作;
“染毫”部分是她的書法作品,隸書取法清代書法家鄧石如,得其蒼勁渾樸之金石氣。草書取法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和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等,得其靈動多變之筆法及謙讓有致的布局,觀之暢快淋漓;
“涼友”部分展出的是扇子與屏風,她希望在給觀眾帶來些許夏日清涼之外,亦能展示書畫藝術與工藝的結合,以及藝術對于生活方式的關聯(lián)。
談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念,包若冰認為,“藝術是我對于生活的真實感受的表達,繪畫與書法早已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使我的內心更加快樂、圓融。”
她還以《自有櫻花勝洛陽》為例,“這是我研究生畢業(yè)展覽的作品,包含工筆、沒骨、寫意等多種表現(xiàn)方式。石頭選取靈璧石的造型,較為工致;櫻花采用沒骨畫法,運用水與色沖撞,筆意隨性;樹干則寫意厚重;以墨色渲染,烘托背景,營造出暴雨欲來,天空低垂昏暗的氣氛。而這張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源起也很有意思。當時,我和媽媽去顧村公園賞櫻,瓢潑大雨突然而至,面前零落成泥的櫻花,好像慢鏡頭回放一樣,讓我有種特別的感受,于是促成了這件作品。”


包若冰曾在油畫選修課上接受過專業(yè)的色彩訓練,這使她在回到國畫創(chuàng)作時,對國畫的色彩語言進行重新思考和創(chuàng)作,于是誕生了《印象系列》作品。因此它的色彩比較強烈,它的章法和布局則出自國畫傳統(tǒng)的審美理念。而《印象系列》也融合了她的生活經歷,包含著她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復雜的心情轉變。“當時,我試圖將這種心情與狀態(tài)轉化為繪畫語言表現(xiàn)出來,希望自己與觀畫的人都如同這些花朵潔白、純粹,雖然有些脆弱,依然努力在紛繁中保持自我。”
她認為,藝術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與掌握,加上對實際生活的體會與感悟,而形成自己的風格是一個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過程。在學習和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畫家會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天然的判斷,會親近那些符合自己性情的作品,并慢慢地將這些積累變?yōu)轲B(yǎng)分、轉化為筆墨,抑或在對傳統(tǒng)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孕育出一些新的創(chuàng)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