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要大家買好畫藏好畫是我認真思考得出的結論,幾年過去了,現在看來這一觀點是完全正確的。我所說的好畫是指中國近現代書畫大師的精品力作。關于買畫藏畫我曾有過兩次不同階段的認真思考,因為這件事關系到我的職業和生活,所以含糊不得。第一次思考是在2007年至2008年期間。參與或者了解中國藝術品市場進程的人士可能都還能憶起當時的情景:當代藝術異常火爆,許多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價格超過了傳統大師。
記得在2007年,在當時那樣一個人人找畫,見面必談當代藝術的大環境下,是堅持自己收藏中國畫大師作品的方向不變,還是改弦更張投入到熱炒當代藝術的狂潮中去,這確實是需要做出選擇的。在經過認真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之后,我做出了堅持自己原來收藏方向不變的決定。不去跟風,不趨利沖動,而且還要抓住大多數人把關注點放在當代藝術上,中國畫作品出現的短暫價格低谷期去多收藏好東西。
一如既往地相信“齊白石”,相信“王雪濤”……今天,當我們回頭看2008年近現代畫家作品價格時,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驚嘆當時的中國畫作品價格之低,可這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境外熱錢瞄準了中國當代藝術,當代藝術作品被推到了很高的價位,而中國畫大師作品的價值被掩蓋了。在那一段時間,許多其他門類的收藏家也都成了當代藝術的跟風者、追隨者。我認識的一位青銅器收藏家,把自己多年前收藏的器物以低價拋出,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了當代藝術的洪流中,大有舍我其誰的架勢,攔都攔不住。
果然,正如所料,當代藝術品市場好景不長,回歸理性,中國書畫作品重新受到追捧。以齊白石《絲瓜螞蚱》(見右圖)為例,2008年成交價86.24萬元,僅僅在五年之后的2013年便又在拍賣場上出現,拍出了1058萬元的高價。而許多人當年花幾百萬上千萬買下的當代藝術作品則少有人接手,有些畫只能安靜地放在庫房中,等待著市場的下一次升溫。當代藝術還能再火一次嗎?近期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以中國人自己的審美及價值觀培育出的當代藝術品市場尚未成熟。
這是我對于藝術品投資收藏做出的一次認真判斷和選擇,當然我也品嘗到了這次選擇帶來的紅利。正確的選擇是重要的,這不僅表現在藝術品投資收藏上,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面對這樣或那樣的選擇。
第二次對投資收藏中國書畫進行認真思考是在2013年至2014年期間,這次思考主要是針對這項工作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進行的。2013年春季,產業結構調整,新業態、新事物、新概念風起云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體經濟下滑,傳統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此時的國內藝術品市場也好像是步入了冰封期,無人問津,冷落蕭條。問題凸顯,擺在眼前:傳統的書畫收藏投資還有沒有前途?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了?
說實話,對于像我這樣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一直在傳統文化行業工作的人而言,劇烈的社會變化對思想的沖擊還是蠻大的。高新科技知識基本空白,跨領域重新開始可能性不大,自己熟悉的行業又受冷落,退休賦閑還為時尚早。雖說個人生活早已衣食無憂,但危機感緊迫感還是油然而生。那個時候,接連幾個晚上,我在南鑼鼓巷附近的胡同里游走漫步,看著眼前一家家閃著霓虹的小店,思考著自己的職業未來。最終,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傳統行業和領域耕耘的人,大可不必為自己的未來而驚慌,只要把自己的這份工作做精、做好,就永遠不會被淘汰,也絕不可能過時。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靜待消費者主動上門吧!
通過思考,我對中國藝術品行業更加堅定了信心。打消疑慮,繼續前行。在這之后的時間里,多位過去不曾染指藝術品的朋友在我的影響下開始了藝術品的投資收藏,許多中國畫大師的精良佳作被他們收入囊中。
很快,我們也看到了社會輿論導向發生了變化,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又被大力弘揚。最近兩年,我多次受邀央視《文明之旅》欄目邀請,講齊白石,講徐悲鴻,講傳世名畫《五牛圖》《步輦圖》,受到了熱烈歡迎,同時也創下了文化類節目非常高的收視率。
買好畫藏好畫會使你受益良多,并且也將會是你處置家庭財產的很好方式。這一觀點我無比堅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