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戈 速寫作品(選自“新時代·新生活”全國速寫作品邀請展)
速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畫家進行創作、收集各種形象素材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手機攝影的普及,速寫似乎不再受到當代畫家的重視。
近日,酷熱的羊城刮起了一場關于“速寫”的風暴,由廣州市文聯、廣州市黃埔區委宣傳部、廣州市美協主辦的“時代·生活——第四屆廣州速寫作品展”在廣州舉行。展覽展出了數百件速寫作品,包括黃胄、周思聰、劉文西、楊之光、陳永鏘、何家英等數十位特邀名家的作品。這讓許多美術同行感慨:“好久沒看到跟速寫有關、這么精彩的展覽了!”繼廣州展后,這場速寫“風暴”又刮至北京,亮相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
藝術家切入現實生活的途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李克瑜、葉淺予、趙士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倡導和帶動下,速寫曾經風靡一時,許多報刊爭相登載。當今畫壇很多知名的人物畫家,如劉文西、方增先、何家英等也是速寫高手。畫家林墉的速寫多得曾被家人在做飯煮菜時用來生火。然而如今在一部分美術家當中,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美術工作者當中,照片才是他們依賴的“工具”。廣州美協副主席孫戈對此印象深刻:“有一次到黃山寫生,本來我對現場有很多拿著畫板畫畫的人的景象感到欣慰,然而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幾乎每個人都是把眼前的景拍下來,然后對著手機來畫。”
甚至有人認為對于畫家而言,重要的不再是手頭功夫,而是獨特的視角和觀念,如果強調技術,強調的也應該是對各種技術與媒材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展覽的舉辦都具有極大的意義。“尤其對于中國人物畫發展,對美術界的未來,都是一種促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梁江說:“從題材內容、涵蓋面到各種藝術、樣式、手法都非常豐富,展覽能夠達到這個深度也很少見。”
速寫對于當下有什么意義?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胡斌認為:“更重要的是速寫與時代的關系。很多藝術家的速寫不止是對眼前實物及時的展現,更多是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下藝術家越來越局限在狹窄的圈子里面,包括生產、流通、消費系統,全都是在自我循環很窄的圈子,對現實生活根本就不了解,也不去關心。所以,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如何和不同階層人的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速寫帶給當下的意義,更多的是如何切入當下火熱的現實生活。”
照片無法代替速寫
速寫不是經過絕對嚴謹的理性推敲后的想法與理念,而是捕捉閃現靈感的主觀情緒感受。它的藝術魅力,不是照片所能代替的,這點成為各位評委的共識。然而在評選過程中,評委發現有的稿子是“速寫創作”。“用照片創作速寫,這完全背離了速寫本身所提倡的現場感、直觀感。”孫戈表示。畫家張弘說:“有不少作品看得出是‘畫照片’的,過于依賴照片的作品,基本都會被否決。”
廣東省美協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永認為,這種情況一開始是照相機造成的,現在是因為手機,大家都拿手機來拍照了。他更特別指出:“現在的年輕畫家比較注重制作、忽略生動感也是個原因。”
“攝影藝術家的優勢是利用光源。對造型而言由于機械工具所致,共性的痕跡太重,而有的畫家則把攝影的弱項當做了收集形象的主要手段,這違背了美術追求的宗旨——個性和特色。”孫戈認為,藝術表現的本能是個性的不同特色的追求,與機械器具所表現的共性的物像有天壤之別。為此,帶有畫家個人感情、性格和技法的速寫作品,其鮮活、激情和高度概括的畫面效果是攝影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多畫才是速寫的價值體現
速寫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引發了眾多藝術家的探討。大家一致認為只有多畫,才是最好的發揮速寫價值的途徑。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楊曉陽認為,速寫既是基本功訓練的最簡便的方式,也是素材收集的最好的手段,應該長期堅持。
林墉表示:“我們大量地畫速寫,這是一種磨刀的方法。可以說,我們一輩子都在畫速寫。”畫家陳永鏘說:“如果愛畫畫,如果你熱愛生活,那速寫是不可缺少的鍛煉,甚至不是鍛煉,是一種生活方式。”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也直言:“速寫是一個藝術家在現實生活中捕捉生動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
對于速寫的現狀,畫家詹忠孝提到一個尖銳的問題:“美術學院千萬不要把速寫跟線描連在一起。速寫是講究快、狠、穩,通過很快的速度表達自己眼中看到的東西,并不是要用很完整的思路將那個東西全部表現出來,所以速寫的功能就是點到即止,眼手上的功夫結合在一起,快速地表現出來。”
不管速寫現狀如何,正如畫家史國良所感慨的那樣:“這次展覽可謂當頭棒喝。它將會給美術界擦出點火花,重新點燃畫家心底那團火。相信這次展覽會給我們一個信號,一個燎原之勢的速寫復興的信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