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翬及惲壽平合稱“清六家”。其早年山水作品曾獲王時敏、王原祁的提攜指導,皴擦工細、清潤秀麗;50歲前后因從事宗教工作,較少進行繪畫創作;直到七十歲后才開始大量的繪畫創作,作品一變早期的清新工麗,不僅脫離王鑒的門徑,而且摒棄了西畫的影響,更以王蒙、吳鎮、黃公望、倪瓚等元四家為宗,回歸到元人筆情墨趣之中。
2018年是吳歷逝世三百周年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獲悉,自9月8日起,澳門藝術博物館將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游局、澳門基金會及澳門日報等機構共同舉辦“漁山春色──吳歷逝世三百周年書畫特展”。展期將至11月11日。此前,澳門藝博館曾聯合舉辦董其昌、“清初四王”、“新安畫派”等大展。

吳歷 《興福庵感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澳門藝術博物館(簡稱藝博館)是澳門唯一的一所藝術博物館,收藏中國書畫、印章、西洋繪畫、陶瓷、銅器等藝術精品;并且一如既往地延伸和深化明、清書畫研究。恰逢今年為“清初六家”之一吳歷逝世的三百周年,藝博館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再度攜手合作,并獲香港藝術館支持,舉辦“漁山春色──吳歷逝世三百周年書畫特展”。

吳歷 《湖天春色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吳歷 《夕陽秋影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展覽方表示,期望通過展覽能夠全面展示吳歷及其交游的書畫精品,為觀眾一飽眼福,亦為中國書畫研究者提供深入探討和研究的機會。
此次展覽共計展出吳歷及其師友作品八十四件(套)。展覽囊括了畫家早、中、晚三個時期的繪畫精品,其中,五十歲前后的作品居多,如上海博物館所借展的《湖天春色圖軸》(1676年作,45歲)、《山中苦雨詩畫卷》(1674年作,43歲)、《壽許青嶼山水軸》(1672年作,41歲),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興福庵感舊圖卷》(1674年作,43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云白山青圖卷》(1668年,37歲)等等。也不乏晚年之精品,如上海博物館藏的《陶圃松菊圖軸》((1704年作,73歲),遼寧省博物館藏吳歷晚年仿倪云林筆意的《夕陽秋影圖》等。



吳歷 《陶圃松菊圖 》上海博物館藏

吳歷 《贈許青嶼墨井草堂消夏圖》局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難得一見的是,展覽中還有故宮博物院藏吳歷的人物故事圖冊展出。要知道,吳歷一般是以山水畫見長,很少有人物畫作傳世。
吳歷(1632-1718),原名啟歷,字漁山,江蘇常熟人。清初著名畫家,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翬及惲壽平合稱“清六家”。吳歷在各個領域中皆有所成就,受業于陳瑚;學詩于錢謙益,學畫于王時敏、王鑒,其中以畫名最盛。世居孔門弟子言偃(字子游)的故居旁邊,因有言偃的墨井(又名言公井),故號墨井道人,又號桃溪居士。吳歷幼年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及長致力于丹靑,刻苦臨摹宋元眞跡,以潤筆供養母親??滴跄觊g,吳歷隨比利時籍耶穌會士柏應理(Philippus Couplet,1624-1692)來到澳門,于圣保祿修院修行,并將把其在澳門的生活,不連貫地記入他的畫跋和詩集《三巴集》之中。根據他的畫跋,會發現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是吳歷在澳門的三年多日子裡畫畫最多的一年,并不因慕道而封筆,可惜的是這批繪于澳門的畫作,除《白傳盆江圖》卷藏于上海博物館外,其馀均不知流落何方。吳歷后返回江蘇,進行傳教工作,并于五十七歲(康熙二十七年,公元一六八八年)晉升為司鐸,于江南一帶展開傳道生涯??滴跷迨吣辏ü黄咭话四辏劢K于上海,葬于大南門外天主教墳場,享年八十七歲。

吳歷早年曾跟王鑒學畫,同時做王時敏的學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鑒作風,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在遍臨宋元諸家基礎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自己風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還富有遠近感,用筆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山石富有立體感,風格渾樸厚潤。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湖天春色圖軸》作于45歲,是他中年時的代表佳作。平遠景色中,近、中、遠三處柳樹漸,吳歷還善畫竹石,取法吳鎮,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圖軸》竹枝挺勁,枝葉全用濃墨,不取濃淡相間畫法,顯得更加雄渾蒼勁。

吳歷《 松壑鳴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而他五十歲左右加入天主教耶穌會后,吳歷全身心投入了教會的工作,大約有近 20 年的時間他很少繪畫創作。所以,美術史上普遍認為吳歷一生創作的高峰是在40~50歲這段時間,他的許多代表作就是作于這一時段內,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山中苦雨詩畫卷》(1674年作,43歲)、《湖天春色圖軸》(1676年作,45歲),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興福庵感舊圖卷》(1674年作,43歲)等等。

吳歷《 壽許青嶼山水軸》 上海博物館藏
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匯諸家之長,自創新意,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傳論其:“作畫每用西洋法,云氣綿渺凌云,迥異平時?!?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實感。如其自述:“不將粉本為規矩,造化隨他筆底來?!边@些都是迥異“四王”之處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其70歲后,自覺認識到中西畫學之異,作畫開始一變之前的清新工麗,也淡化了西洋繪畫透視的束縛,而以樸拙渾厚、蒼勁沉郁的特色為主。尤其在學王蒙一路之后,枯筆重墨,反復皴擦、點染、疊加,畫面顯得極為蒼老堅凝。

吳歷 《云白山青圖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歷《 仿趙大年荷凈納涼圖》 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在展覽前后,即 7月至11月之間,澳門藝術博物館還將舉辦多場專題學術講座,講座以不同視角解讀與澳門有關的人文、歷史,尤其是清代時期活躍于澳門的藝術家的生平與藝術,以此來闡釋吳歷的藝術世界。
部分展覽作品



吳歷 《擬古脫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吳歷 仿古山水冊之一 南京博物院藏

吳歷 仿古山水冊之二 南京博物院藏

吳歷 仿古山水冊之三 南京博物院藏

吳歷 仿古山水冊之四 南京博物院藏

吳歷 仿古山水冊之五 南京博物院藏

吳歷 仿古山水冊之六 南京博物院藏

吳歷 仿古山水冊之七 南京博物院藏

吳歷《槐榮堂圖》 上海博物館藏

吳歷 《葑溪會琴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吳歷 《雨歇遙天圖》 上海博物館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