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紫砂藝術年鑒 2017-2018”項目意在總結、梳理中國紫砂藝術獨特的民族藝術語言與嶄新魅力,同時在當下的基礎上擴展開來,瞻仰未來新的面貌。在項目的行進過程中進行學術上的探討與精進,同時提供一個交流與解讀的全新藝術角度。
此項目包含《中國紫砂藝術年鑒 2017-2018》書籍與“薪火相傳:行進中的中國紫砂藝術”學術邀請展兩部分。
《中國紫砂藝術年鑒 2017-2018》一書以紫砂藝術家為敘述單元,全景梳理和再現本年度中國紫砂藝術發展與繁榮全貌,忠實、客觀地記錄中國紫砂藝術領域代表性藝術家的創作情況,清晰地體現中國紫砂藝術傳承發展的蓬勃狀態。 力求以學術為標桿,以紫砂藝術家為基本敘述單元,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再現2017-2018年度中國紫砂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全貌,力求客觀、公證,以年鑒的方式,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本實實在在的中國紫砂藝術的工具書。
“中國紫砂藝術年鑒 2017-2018”項目
第三期推薦紫砂藝術家:顧紹培

藝術家顧紹培
一、藝術家簡介
顧紹培,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陶瓷協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顧紹培,男,中共黨員,1945年出生于宜興陶業世家。1958年進宜興紫砂中學讀書學藝,啟蒙老師潘春芳教授,轉入紫砂工藝廠后,師承著名老藝人陳福淵,后得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長期悉心指導提攜。從業紫砂已50余載,深研諸名師技法,集各派之精華,融藝術個性于一體。創作新品100余個,曾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 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金杯獎;首屆中國工藝美術華藝杯金獎;二十多次獲省、國家級工藝美術評比大獎。
1985年,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多次赴日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臺灣地區作紫砂文化學術交流。
曾先后擔任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副所長,該廠副總工藝師,宜興錦達陶藝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現為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鑒定委員會委員、宜興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副總工藝師。2006年11月由國家發改委授予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8年榮獲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藝術家顧紹培
2017-2018年度展覽概況:
2017.10 《中國工美大師全集——顧紹培卷》新書首發式暨顧紹培紫砂藝術研討會
2017.12 南京博物院院藏紫砂壺(《蘇韻流芳》南博出版)
2018.5 陶行方圓——顧紹培從藝六十周年紫砂作品展

藝術家顧紹培
“道法自然”就是源于生活;“妙做心造”就是用心去做,通過自己的努力,創作好作品來。這是我生活中品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我的創作個性,我的創作的心路歷程。——顧紹培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龍跳天門壺
二、藝術成就評說
典雅雋永 古韻淳厚——談顧紹培紫砂作品風格
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器,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創造,鑄就了紫砂工藝優秀的傳統。紫砂工藝作為獨具品格的工藝美術,植根于深厚的地域文化之中,是宜興勤勞智慧的人們,用土和火、用汗水和心血凝結而成的。從紫砂成為獨立的制陶工藝開始,技術和藝術在傳承中發展,每個時期都有著名匠師和優秀作品出現。紫砂工藝發展到當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成長出一批優秀的紫砂陶瓷藝術家,顧紹培就是其中一員,以其獨具風格特征的創新設計而稱著。
(一)
顧紹培出身于陶業世家,早年就學于宜興紫砂中學,在啟蒙老師潘春芳的引導下,開始步入紫砂世界,認識紫砂工藝,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術。他畢業之后,到紫砂工藝廠學徒,隨陳福淵師傅學習制作紫砂盆類與瓶類產品的技藝,出徒后又得到顧景舟諸先生在制壺技藝方面的指導。他從師習藝,敏而好學,鍥而不舍,堅持始終。
多年來,顧紹培受益于多位名師的指導,紫砂技藝融會各家流派之長,經過實踐的感悟、梳理和拓展,熟練地掌握多種類型紫砂成型技藝的要領,靈活地運用造型形式法則,探索創新之路,逐步形成自己的作品風格。他掌握的造型技藝是多方面的,能適應各種類型的紫砂產品成型制作,從栽花揖景的深淺與大小不同的盆類,到品茶欣賞的茶壺和相關用器,以及陳設裝飾的瓶、尊、壁掛等類制品,可謂無所不通,無所不能,應規入矩,游刃有余。
由于他熟練地掌握紫砂工藝多種制作技術,涉及領域比較寬泛,技藝運用方式和表現手法都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可以說,他的創新設計和造型表現能力都是比較全面的,為他在紫砂工藝領域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顧紹培之所以能夠創造多種類型優秀的紫砂工藝作品,是和他的技術和藝術多方面的學習和磨練分不開的,技術與藝術均達到了應有的高度。宜興紫砂陶器作為典型的手工藝制陶,優秀作品所蘊含的“技”與“藝”如水乳交融,成型技術和造型藝術二為一體,相互交融構成作品的存在形式,沒有熟練而精湛的工藝技術,藝術創造是無法實現的;同樣,沒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其作品只能是平庸乏味的。他充分發揮技術與藝術之所長,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優秀的紫砂藝術作品。
由于顧紹培掌握不同類別的紫砂造型的形式語言,深諳成型技術表現的要義,所以他的紫砂創新設計,不僅適應各種類別制品的屬性,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他的作品不僅形式多樣,而且能夠適應不同尺度的變化,體量可大可小,形式結構可方可圓;比例關系協調得體。他善于運用各種紫砂造型的整合方法,覓論是盆、瓶、壺等類的器物造型,均能“大小由之”,高低會自然契合,收放則縱橫捭闔,總之均能夠使所設計制作的紫砂造型取得理想的形式,達到賞心悅目的境地。
顧紹培的“超大型長方紫砂花盆”可謂陶瓷中的特殊產品,這件屬淺式花盆的長度為3.2米、寬度為1.2米、高度為0.4米,在陶瓷器物中實屬罕見,如此大件制品的完成,充分反映出他技藝功底深厚。他施藝過程心態平和,刻意求工,嚴密的工藝思維融入造型實踐,寓嚴謹于方正之中。他的大件器物造型處理,整體與細部配合得體,平直沉穩之中顯示著秩序感。
他的微型花盒小巧精致,別具一格;造型樣式輕靈秀美,變化多樣;制作技藝純熟精致,獨具匠心。所謂微型花盆,很少用來栽植花草,主要是供人把玩的,置于伸展開的手掌之上,可容放五、六個小盆,體量雖小卻耐人尋味,實則小中見大,玲瓏別致,令人愛不釋手。
他的代表作品“高風亮節壺”,以同樣一個造型樣式,用不同的尺度表現出來,大件的氣魄宏偉,剛勁凝重;小件的則小中見大,端莊挺秀,都獲得了很完美的視覺效果,這是很不容易達到的。體量大的造型表現出大而得體的效果;體量小的造型呈現出小而有致的印象,之所都能獲得如此理想的形式美感,是和他把握造型形態變化與比例關系處理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從事大件瓶類和小件壺類研制的經驗,是很難取得這樣完美效果的。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雙百福壽
(二)
顧紹培在紫砂陶器造型的形式法則運用方面,顯示出獨到的功夫和修養,他熟悉多種處理手法,靈活地調整比例關系,應變自如,得心應手,使不同的作品形成各自的特點。前面提到的“高風亮節壺”,就是采取高低對比手法體現的,造型挺拔峻峭,氣宇軒昂,形式變化明確而懸殊,不同于傳統紫砂壺原有的比例模式。再如他的“松云壺”和“包容提梁壺”,則是運用傳統紫砂壺的比例模式,對比變化并不突出,平和而自然地構成造型的基本形態,是具有一定親切感的。
各種盆景盆造型的比例關系比較特殊,由于功能導致以低矮型為主,雖然盆高的尺寸受到限制,但是精巧而單純的立面形的展開,構成簡潔而別致的造型,與盆中配置的景物結合,整體變化豐富,別有一番韻味。他處理不同類型器物的比例關系,適應造型樣式與結構的特殊,因而才會取得完整和諧的形式美感,反映出他對造型分析判斷的準確。
顧紹培的紫砂創新設計理念是十分明確的,把功能效用放在首位,為了能比較好的實現設計構思,他重視工藝材料的選擇和加工處理,充分發揮和運用技藝的優勢,賦予器物造型以本原的形式美感。他慎思明辯,從致用到應變,從宜用到悅目,設計思維是周密的,是符合學理的,無論從功能效用、材料技術和形式美感,都符合紫砂工藝的屬性與特征。
欣賞顧紹培的紫砂陶器藝術,可以明確地使人感覺到,他的作品不僅蘊含著創造性的構思,還展示出實現設計意圖的純熟技藝,體現著他的造型能力。他的造型基本功扎實,善于把握形體的基本結構,不僅主體與局部的相互關系協調,而且造型的結體嚴謹,收放有致,開合適度,給人以意態端莊的視覺印象。
正如“高風亮節壺”的造型處理,以垂直線構成方形的壺體,用自由曲線塑造壺嘴、壺把和蓋頂,造型整體輪廓線曲直對照,形式感比較強,視覺效果突出。為了進一步豐富造型形象,用竹筒排列之間形成的線角,結合自然形的竹節和枝葉的表現,不只形成裝飾效果,而且達到了主體與構件之間相互產生聯系,獲得一體化的效果。
這件作品造型的空間處理,顯示出獨具匠心之處,蓋頂與足底的虛空間,以及壺把與壺嘴的虛空間,在形狀和大小不同的條件下,相互對應,彼此關照,與壺體虛實結合,以單純簡練的構成關系,達到豐富而自然的藝術效果。“高風亮節壺”的造型形態豐茂渾樸,儀態遒勁方折,平正端莊中蘊含著超逸之致,尋常手法創造高雅的情調,應該說在當代紫砂工藝中堪稱經典之作。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虎臥鳳閣
(三)
顧紹培的紫砂工藝創新作品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和他尊重傳統工藝精神,追求在繼承基礎上創新的理念分不開的。他在創新實踐中,重視自身的修煉,構建嚴謹的設計思維,加強工藝技巧的磨礪,探求行之有效的造型方法,從而使作品構思能夠達到理想的表現。
他善于駕馭造型的整體效果,注重造型的空間關系處理,在確定造型基本結構的過程中,大處統籌,小處適度,嚴格把握造型變化的分寸感,關鍵部分可謂“斤斤計較”,一絲不茍。他對優秀的傳統紫砂造型認識和理解是準確和深入的,所以他完成的傳統作品“線圓壺”形式表現完美,造型整體與局部的尺寸把握嚴格得體,形體變化和局部處理恰當適度,壺體中間線帶的寬度與厚度恰到好處,構件與主體結合恰如其分,真可謂自然天成,無懈可擊。
欣賞顧紹培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豐富多樣的,既有宏偉雄健的“百壽瓶”和“十六竹大干筒”,也有小巧玲瓏的“顧氏八式小茶壺”和“小段泥抽角四方盆”。他的作品內涵蘊藉,深厚耐看,善于把作品表現的諸種造型因素融合在一起,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他運用造型的形式語言,表現巧思與拙趣相生的意趣,以拙承巧,巧中寓拙,運巧思于手藝之中,拙而不笨,巧而不弱,意味豐富而淳厚,形成了作品的基調,達到質樸典雅的美學境界。
顧紹培設計制作的紫砂瓶堪稱佳作,尤其是非圓形的瓶,諸如“雙百福壽瓶”和“黑砂方斗瓶”,均遠遠超越目前公共場合陳設的大而細高的瓷瓶。中國傳統的瓶類造型多以圓形為主,瓷器更是如此,非圓形瓶類無論成型和燒成工藝相對有較大難度。他的紫砂瓶造型輪廓以直線為主,局部輔以曲線構成,曲直結合豐富了造型的視覺效果。造型形體以微曲面圍合而成,面的轉折與相交之處,形成的線角最具表現力;微妯面不同程度的起伏變化可以產生美惑,他皆能自如地把握,同時還可以適應成型和燒成工藝的需要。
顧紹培崇尚紫砂工藝傳統,認真地繼承傳統技藝,但是不拘泥于傳統固有的形式和方法,注重發揚傳統的創造精神,致力于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從他的題名為“翔”的配套茶具設計,可以感到他不排斥對新形式的探索,懷著創新的熱情,嚴肅認真地去嘗試。他的這件探索性的作品創意新穎,壺體的基本形式結構,不同于紫砂傳統的造型范式,多方面地吸收了其它材料的器物形式特點,也融入了抽象雕塑的觀念,用紫砂工藝的造型手法表現,形式獨特,意趣盎然,雖然尚未達到完美無瑕的地步,但卻可以看到進一步完善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對設計思路拓展有所啟發的。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漢風壺
(四)
顧紹培的紫砂作品之所以能夠形成獨持的藝術風格,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紫砂工藝領域里取得優秀的成績,這是和他在專業領域里多方面積累分不開的,需要的是在長期學習中磨練和積累方可達到的。他善于學習,從年輕時代就養成一心向學的品質,不僅學習多種類型的紫砂成型技藝,而且注重文化修養和藝術理論的學習,分析研究紫砂名家的作品創意,學習前輩作品的精神實質。
他學習紫砂技藝不滿足于在復制中學會手藝,更重視理解造型的內涵,注重心得體會的深入思考,所以講究學習方法,養成作筆記的習慣。他作筆記不是單純為了記錄,主要是為了日后翻看,為了“溫故而知新”,在反復重溫申,不斷加深理解。他在向顧景舟老師學藝期間,所記錄的筆記是比較詳盡和系統的,成為當時和后來紫砂藝徒們學習傳統技藝的“教材”,也是研究紫砂技藝和顧景舟工藝思想的重要資料。如今記筆記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在宜興紫砂業內還有人堅持記筆記,這是不可多得的,也是難能可貴的,這種學習精神和學習方法是值得倡導的。
他在學習和研究紫砂工藝過程中,認識到紫砂工藝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為了提高文化藝術修養,他堅持寫書法、畫國畫,多年來持之以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熏染和陶冶。他注重藝術理論的學習,在設計制作實踐中作理論思考,認真學習傳統紫砂工藝文化,在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寫出了《頌先賢壺圣時大彬的創新精神》、《紫砂盆藝造型設計概論》等專業文章,這不僅是個人實踐和學習研究的理論探索,也是宜興紫砂工藝理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欣賞和解讀顧紹培的紫砂藝術作品有所心得,受到啟發,獲得認識的深入:學貴心悟,實踐在于手,創意應于心;循規蹈矩而不為其制約,縱橫馳騁且不失卻法度;創意在思考中逐漸萌生,技藝在勞作中日趨精湛,從而才可能創造出新的紫砂作品。
顧紹培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楊永善
2013年10月18日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高風亮節壺
妙趣天然,紫韻生輝——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的紫砂藝術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嘗試改變泥土的屬性將其燒制成陶,并誕生了中國上古美術史第一個藝術高峰——彩陶文化,此后又出現了黑陶文化。可以說,中國人是最早認識陶、制作陶、熟悉陶、熱愛陶的人。宜興紫砂也是陶文化的一種形態,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宜興陶土)、特殊的地域文化孕育(吳文化)、特殊的審美情趣(紫砂塑器取法自然的趣味)、特殊的功能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特殊的制作工藝(紫砂成型技法的工謹嚴格),形成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使紫砂陶藝自明清以來備受文人墨客青睞,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顧紹培先生出生宜興陶業世家,師承著名老藝人陳福淵,后得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長期悉心指導。從業紫砂60載,深研諸名師技法,集各派之精華,融藝術個性于一體。他的紫砂藝術作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天龍鼎珠壺
(一)大器有大氣,小器不小氣
顧先生對于素器、花器、方器、筋囊器都有涉獵,尤以方器和大型器件著稱。他的作品中有些花瓶、茶具、花盆,體量碩大,工藝精湛,對于如此大體量的花瓶或茶具而言,要做到不落俗套、雅俗共賞是很難的,這不僅需要強大的工藝技術支撐,還需要深諳藝術審美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對體力對毅力的考量。很顯然地是,歷經六十載的沉淀與積累,顧先生早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并成為紫砂陶藝領域獨樹一幟的新流派。
但倘若認為顧先生只擅長紫砂大件創作,難免有些太過偏頗。事實上,他的小件茶具作品同樣有巧奪天工之妙。在顧紹培看來,“紫砂造型設計不論大小,都要源于生活,體現生活并高于生活,要健康向上給人一種伸展、擴張的空間感,作品要用心來做,它是自己心聲的表達。”他認為小的造型,不僅能體現個性,還能表達器物的主流技法,將紫砂工藝最根本的東西體現出來。他自己曾寫過一副對聯:“道法自然,妙作心造”,這可以說是他自己對于紫砂藝術創作的感悟和心得。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線圓三足蘭花盆
(二)傳承有轍,創新有道
顧紹培先生出身紫砂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十幾歲時就進入宜興紫砂中學讀書學藝,曾先后師從潘春芳、陳福淵、顧景舟等人,對于紫砂的傳統器形的研究了然于胸。他的紫砂傳統器作品,莊重典雅,樸實大方,體現了紫砂的傳統性給予大師的滋養和培育。但與此同時,顧大師從不囿于傳統,而是基于傳統適度創新。其代表作《高風亮節壺》就是以傳統題材“竹子”為創作母題,集紫砂方器、塑器和筋囊器等諸多技法于一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凌云有志、冰霜不屈”的人格精神。
紫砂藝術的創新一直是顧先生關注和研究的焦點。紫砂是門傳統藝術,它是立足江南文化孕育而成,它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如何在保持紫砂傳統性不流失又能體現紫砂藝術的當代性,顧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傳承有轍,創新有道”。比如他的特大紫砂“百壽瓶”,以“均稱貼切,端莊凝重、靜中有動”的特點,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莊重宏偉的敬畏之情。作品從正面看是圓形,而兩個側面卻呈方形,方形的平面上是中國傳統的瑞獸銜環,這種圓中見方,方圓互補的構成形式,也很好地詮釋了“和諧中庸”的審美之道。
顧先生曾深情地說過,一捧荊溪水,一抔紫砂泥。對大師而言,無論是“中國紫砂第一瓶”美譽的《百壽瓶》,還是金獎作品《高風亮節壺》,抑或是氣勢如虹的《包容提梁壺》都無不凝聚著這位紫砂老藝人對事業的執著和追求,以及對腳下這方熱土的深沉喜愛。做壺,對顧紹培而言,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童永生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百壽瓶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百壽瓶
法無定法 我有我法——顧紹培大師印象
宜興是個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文薈萃。在中國近代史上,宜興出過許多里程碑式的人物:徐悲鴻、周培源、吳冠中……個個如雷貫耳。還有一個讓宜興聲名遠揚的因素是上天的眷顧:這里盛產一種溫潤而細膩的紫砂泥,人們將其做成茶壺、花盆,砂鍋,既實用又美觀。在漫長的歲月里,工匠們不斷根據市場的需求、個人的審美和多年的經驗變換著器物的造型和裝飾,使其由最早的實用功能,向著實用與審美并存,甚至審美超越實用的方向轉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工匠中的精英也在完成著自己人生的蛻變,成為了紫砂藝術家。那些凝聚著他們智慧、才華和心血的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藏家的追捧,不但拉動了地方經濟,有些還被選中陳列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以及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為國爭光。顧紹培先生就是這其中的杰出代表。
顧先生的大名我早有耳聞,但真正認識是在我2008年去工藝美院任職之后。由于工作關系,我們經常在一起做評委。顧先生給我最初的印象是鶴發童顏、儒雅敦厚,有謙謙君子之風。隨著接觸的時間增多,我對先生也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他出生紫砂世家,14歲就讀于紫砂中學,之后轉入紫砂工藝廠,師承著名老藝人陳福淵,并有幸得到壺藝泰斗顧景舟先生長期的悉心指導。先生聰慧好學,穎悟過人,納于言而敏于行。在實踐中,他逐漸熟練的掌握了紫砂造型的各種技藝,并在精研傳統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格。多年來,原創紫砂壺百余款,年年都有新作品。其驕人的成就得到了業界、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好評,曾20多次在全國和省級工藝美術評比中榮獲大獎。重要的有: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金杯獎,首屆中國工藝美術華藝杯金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五一”勞動獎章。現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鑒定委員,宜興紫砂工藝廠副總工程師。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天地方圓壺
顧紹培先生興趣廣泛,善于學習。于書法、繪畫、彩陶、青銅器、奇石盆景、建筑甚至兵器等諸多方面都有較為深入細致的研究。他熱愛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從自然中發現美,從姊妹藝術中獲取營養。他能從書法的楷書結構中領悟制壺之法,從古代器物、現代建筑和兵器造型的韻味、節奏、氣度、靈動和線條中汲取造壺之美。所以顧先生所做之壺,氣韻生動、張弛有度、簡練流暢、生機勃勃,極具生命力。
縱觀先生的作品,我以為他在“大與小”、“方與圓”、“新與舊”三個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大與小”:我國著名彩陶研究專家張朋川先生曾說過,彩陶中大件與小件尤為珍貴。大件由于體量大,不僅技術難度大,在燒制中失敗的可能性也大。小件“麻雀雖小也五臟俱全”,要求精細,所以也不好做。他認為,大件要有王者之風,小件要精美絕倫。在顧先生的作品中則是大小皆有,神形兼備。其特大“高風亮節”壺就是最好的佐證,大氣的造型、深刻的內涵和精湛的工藝,沒有深厚的修養、高超的技藝和過人的膽識是做不出來的。小作品中,“掌上盆”以及與大壺相對應的微型壺都是個個有型,件件好看,小中見大。
“方與圓”:顧先生是做方器的,收藏界有一方頂十圓之說,因為方器較之圓器更為難做。中國傳統書法中講究內圓外方,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深諳此道的他由圓悟方,其作品方中有圓,圓中寓方,剛柔并濟,變化無窮。如“天地方圓壺”、“雙百福壽瓶”、“合璧陳設壁掛”、“一帆風順壺”、“翔壺茶具”等。
“新與舊”:清代畫家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毛澤東也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創新永遠是促進工藝美術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工藝美術創作永恒的話題。但我認為,創新是要建立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的,否則這種所謂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有數千年的文明史,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認真地加以研究和學習。我們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其文化基因、標志符號和核心技藝原汁原味的繼承下來,并與時尚相結合,創作出符合時代需求和現代人審美品位的好作品來。每個成功的藝術家莫不如此。顧先生在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他精研傳統又緊隨時代,其思維之活躍、對新事物之敏感在他這個年代的人當中是不多見的。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傳統元素和功力,又極具時代感,讓人耳目一新,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是新派中的老派,老派中的新派”。即“新”中有“老”,“老”中見“新”,新與舊的關系先生一語道破。

藝術家顧紹培作品 仰宇提梁壺
斗轉星移,顧紹培先生在紫砂業中已辛勤耕耘了一個甲子,六十年的風風雨雨,大半個世紀的砥礪前行,可謂成果豐碩,德藝雙馨,名滿業內,大師風范。曹孟德在《龜雖壽》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藝60年的顧紹培先生還有不少佳構想去完成,還有許多夢想要去實現。我衷心地祝愿先生健康長壽,藝術之樹常青,在他熱愛的紫砂藝海中破浪遨游。法無定法,我有我法,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的好作品。
廖軍
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委會委員、江蘇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