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化景觀:朱離子格作品展
策展人:吳鴻
展覽時間:2018年8月18日至2018年9月18日
開幕時間:2018年8月18日(周六)下午4點
展覽地點:藝術國際美術館
地 址:北京市通州區宋莊藝術區小堡北街205號


《2018年2月10日》布面油畫,110×450cm,2018

《發新芽》布面油畫,110×150cm,2018

《一大片樹》布面油畫,150×180cm,2018
被操控的符碼:朱離子格作品中的異化景觀
吳鴻
正如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所揭示的那樣,人類越來越近似于生活在一個虛構的“世界”中,只不過是,楚門生活的桃源島小城是一座由人工構建而成的巨大攝影棚。也就是說,楚門每天所看到的世界仍然脫離不了它的“實物”替代性的特征。而在《黑客帝國》中,這種實物替代性讓位于數字代碼,網絡黑客尼奧所生活的世界已經不再是由實體物質虛構替代而成,反之,在矩陣空間中,世界萬物和感性知覺,乃至于構成世界的世界觀,都是由無形的數字代碼虛擬而成。也就是說,在《楚門的世界》里主體性依然是建立在客觀性的基礎上,而在《黑客帝國》中,主體性則是由主觀性所建構出來的。或者說,尼奧們的主體感知性是由系統母體所設定的。即便如此,在建構了桃源島的制片人和建構了矩陣的母體之間,其二者的意義同構性還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他(它)們都是全知全覺者,對于被他(它)們所創造出來的子系統而言,他(它)們是上一級系統,故而,上一級系統的存在性可以覆蓋下一級系統。所以,對于子系統的存在意義而言,他(它)們相當于就是“根目錄”,刪除了根目錄也就意味著刪除了其下的所有子系統。其次,他(它)們不僅是被創造物的創造者,也是操縱者。其操縱過程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暴力機器和行政手段,而是轉變成為符號和代碼,以及編織這些符號和代碼使之產生意義的邏輯系統和意識形態。

《風向標》布面油畫,110×210cm,2018
這實際上也符合鮑德里亞所提出的擬像理論。在當代社會,“擬像和仿真的東西因為大規模地類型化而取代了真實和原初的東西,世界因而變得擬像化了”。鮑德里亞認為擬像不再是對某個領域、某種指涉對象或某種實體的模擬,它無需原物或者實體,而是通過模型來生產真實。這種真實被鮑德里亞稱為“超真實”(hyperreality)。雖然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主要針對的是大眾媒介在構成后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的反思,但是,對于后現代社會現實中由符碼構成的異化景觀的分析,鮑德里亞的理論仍然有其平行位移式的價值。

《黃色黑色綠色》布面油畫,150×200cm,2018
藝術家朱離子格的作品即是揭示了在后現代“信息-消費”社會中,符碼、符碼的操控性,以及它們與真實之間的關系。交通標志、建筑彩條布、鐵絲網,以及刷涂了石灰水的樹干,這些都構成了一種強制性的視覺傾向性。它們或遮蓋、或涂抹、或阻隔了“現實”與真相之間的關系,并且自身形成了一種新的意義編碼系統,從而成為了類似于鮑德里亞筆下的“超真實”(hyperreality)。后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符碼構成了可以取代了真實和原初的意義系統,又由這些意義系統形成了普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并進而由這種普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操控著個體。問題是,又是誰來操控著這些看似“合理”的符碼編織邏輯呢?是桃源島小城的“制片人”?還是矩陣中虛無的“母體”?或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它)們已經成為了決定我們存在意義的“根目錄”。也就是說,如果一旦刪除了這些“根目錄”,我們就成為了漂浮在虛無中的意義碎片。人類就又重新回到了那個意義的原點:“本源”成為一種擬像,幻覺與現實混淆,現實不存在了,沒有現實坐標的確證——人類不知何所來、何所去……

《積木》布面油畫,110×150cm,2018
或許,我們還可以把朱離子格的作品視為一種依附在后現代圖景中的“風景畫”。但是,這實際上是一種殘忍的類比。重新回到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鮑德里亞為后現代的文化設立了一個坐標系,他認為擬像的第一個序列時期是仿造(counterfeit),仿造是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時期的主導模式,這一序列的類像遵循“自然價值規律”,也就是承襲了亞歷士多德以來的“模擬說”,這一時期的仿真追求的是模擬、復制自然和反映自然。這里可以對應為早期資本主義的溫情的岸樹和遠靄,以及夕陽下的白裙少女。而在擬像的第三個序列是仿真(simulation),這是被符碼所主宰的后現代社會的主導模式。這一階段擬像創造了“超真實”,傳統的表現“真實”的規律被打破,模型構成了真實,其結果便是真實之死。所以說,朱離子格表現的不再是“自然”、“真實”的風景,而是體現了人工的、符碼化的、異化了的后現代社會景觀。

《視平線》裝置(布展中),玻璃鋼,尺寸可變,2018

《視平線》裝置(布展中),玻璃鋼,尺寸可變,2018
這種后現代社會景觀也不再是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客體,而是一種主體的鏡像。它是主體意志的客體化和符碼化。或言之,當主體亦是某種主觀意識的客體化的時候,異化的景觀便成為這個時代的集體無意識的象征。
2018年8月7日 于北京
(吳鴻: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國際主編,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執行館長,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

《旋轉沒有木馬》布面油畫,120×150cm,2018

《謝謝惠顧》布面油畫,150×220cm,2018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