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音2(國畫) 94×65厘米 2000年 夏荊山
夏荊山1923年生于山東濰坊,16歲即師從著名畫家郭味蕖研習丹青,擅作花卉、人物與山水,佛像繪畫尤顯個人特色。他上世紀70年代移居美國,30多年間篤志內學,兼修眾藝,不僅入美術學院研修,還參訪世界各大博物館進行研習、臨摹,專心致力于佛教繪畫藝術,數十年如一日。他博采眾長,并與自身積累的中華傳統文化修養相融匯,使其作品既承宋元道釋人物繪畫工整細致的風格,更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探索創新,以遒勁的線條和獨特的造型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起,夏荊山多次回國,直接參與修復古寺、學堂等文物建筑的活動。1994年,他把積累的全部資產帶回國,在北京密云創辦了“荊山畫院”,義務提供藝術教育和創作平臺,迄今已經培養了上千名學生。
7月30日,“夏荊山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是其繪畫生涯的一次總結。做好中國正統的佛像繪畫不容易,他希望呈現既清高脫俗還能表達佛法的藝術。
在中國歷代洞窟、殿壁和經卷上的諸佛菩薩繪畫造像,能夠讓今天有緣瞻仰的人從內心感受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佛教題材繪畫給人的視覺呈現是歷代道釋畫家所孜孜探尋的。如果說通常的藝術匠心是為了傳達藝術家創作的熱情與個人獨特的靈境,那么優秀的佛教繪畫藝術則恰恰揚棄了這些凡塵的意境。夏荊山的佛畫重在一個“凈”字。佛教中“凈”的境界,具足了真、善、美,因此在其畫中不難體會到特殊的清凈與莊嚴。佛學重修持,講信、愿、行,講戒、定、慧。畫佛造像同樣也講儀軌法度,注重傳承。畫佛造像的人不僅要遵循儀軌,更要將全部身心沉浸到對圣者圓滿德行的歸敬上,用全部生命去感悟和領受內心的境界。所以,對夏荊山來說,畫佛造像就是修行。
“平等之懷,唯理是尚。”夏荊山說。由于自小對儒學的學習,兼廣修程朱陸王之學,使他對于易數、哲學、繪畫、書法等能融會貫通。他將自己對佛教的體悟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將中國畫的寫意、工筆畫的細膩和西洋畫的透視、寫實融為一體,虔敬地繪制每一幅佛畫。其佛像繪畫既如法如律,形神兼備,又道場清凈,法相莊嚴。
以藝術家清凈之心繪制諸佛法相,又以諸佛萬德法相莊嚴眾生之心,能使人們放下自我,達到凈化。想必,這也是夏荊山所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