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報
張明,1961年出生于江蘇南通,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專事油畫創作及研究。曾游歷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近10年,其作品《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覺醒的巨人》被收藏于美國洛杉磯亞太藝術博物館。2001年回國一直“閉關”潛修,10幾年來對藝術追求的熱情始終不曾削減絲毫 ,對他而言,這是一場“修行”,他沉浸其中,帶著虔誠的靈魂出發。
覓得道路 在藝術的田地辛勤耕耘
“這些年在藝術的道路上,越是困難我就越無法放棄。進行創作反而成了艱難歲月里精神的寄托,骨子似乎有股不服輸的韌勁。”張明坦言,因為從小學習畫畫,似乎在不經意間內心就埋下了一顆愛畫畫的種子,并隨著時光磨練汲取養分慢慢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擁有了一片可以蔭庇內心充沛情感的樹陰,砥礪其從不停歇對藝術的探索與追求。

(覺醒的巨人 1985)
談及早年的創作歷程,張明宛如又成為上個世紀80年代那個對藝術理想充滿熱忱的青年。在資訊不發達、畫冊極為稀缺的大學時代,張明極盡所能吸取任何能提升自身的甘霖。在學校的圖書館里找到一本米開朗基羅素描全集,就幾乎把整本的素描臨摹下來,這充裕的養分助力其打開了另一個藝術世界的通道。再后來接觸到印象主義、畢加索、培根等藝術家和流派,逐漸形成了自己繪畫語言。
然而藝術的靈感可能靈光一閃,傾瀉而出,也有可能像遲到的朋友,讓人久等心焦。曾經有兩到三年,張明對著十個畫框反復的描繪。表面上看上去是一種輕松的工作,期間卻可能會有一個星期不出門,反反復復,在和自己較量。張明有著對自己的定位,從不懈怠地尋找與自己內心相遇的東西,通過非尋常的視野產生火花,用藝術的手段去過濾、修整,最終整合成一幅有當代意義的繪畫性作品。
闡釋色彩 豐富情感力量的表達
“對自己作品的色彩持有獨特的定義,然后去引領一種新的審美。”張明表示,色彩是油畫獨具魅力的語言,它傾訴著畫家的內心情感,是觀畫者與畫家之間思想和心靈溝通的橋梁,觀畫者通過對油畫色彩的直接感受來了解畫家內心的情感。

(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 1984)
張明的作品用筆大膽潑辣,靈活多變,色彩單純濃艷,夸張變形,卻更具表現力。他像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講述著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作品《站立》的誕生,就是張明富有生命力的突破表現。他感嘆《站立》把他的視角拔高了,直線條為主,向上的紅色,象是一種勢如破竹的氣勢,簡潔而且概括,同時也體現了一種破碎。
“色彩雖然重要,也只是表達工具。畫家個人的思想情感轉化成畫面色彩,通過運用主觀性色彩,使油畫超越了客觀事物本身,產生豐富的表現力。”張明還強調其作品想要表達一種大的氣勢,他早期的作品,更傾向面面俱到的表達。就如《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覺醒的巨人》表現了他對細節的一種永恒追求。后期的作品,更加突出了抽象,放棄了細節,甚至可以直接抽離細節,體現了一種高度概括。
生活測寫 畫作當隨時代而變
六十年代出生的張明,從一腔赤誠熱血的青年到如今年過半百的儒雅先生,一直保持著對生活的敏感和創作的初衷,在作品中反映了社會變化的種種。
“游歷美國近十年,回國后,我一直在思考要畫一幅畫,那么一個幻象。經過多年的苦斗、掙扎,終于呈現出來了,那就是《站立》。這也許就是我的生命主題。天性使然,它會讓我再次呈現人性的美與光芒。我覺得這也許就是我們這一偉大時代所需要的東西。我釋然了。真正的“站立”,是精神文化上的站立。”他依舊用社會話題支撐畫面,希望通過作品傳遞一種社會意義。從他所能體會到的一些社會事件,用繪畫語言表達一位藝術家的敏感和責任心,也表達了他對這個世界一些關懷。

(站立 2018)
正在復作1986年《東山閣》作品的張明,重新體驗了一把當年創作的心境。他坦言當年的創作是不可代替的,那個年代的環境、人物,那時年輕人的動作與神態是任何其他時代都模仿不來的。他相信純粹的東西才是真正能夠打動人的。而打動人的東西,他一定是具有精神性的。這種精神性的東西或多或少都是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如今社會對藝術的需求在逐步增大,他愿意為這樣的藝術市場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創作出更多的作品。
作品賞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